原創 心系工友的 活字文化
前兩日,前火箭少女成員Yamy在微博上公開了一則公司會議錄音,內容是公司老闆當著員工的面公開說她「很醜,不時尚,自我認知有問題」,而且言辭非常激烈。
Yamy曝光的部分錄音內容
Yamy的錄音曝光隨即衝上熱搜,引發了網友熱烈討論,很多人說這是赤裸裸的職場PUA,並紛紛表示自己也曾受到或遇見類似情況……換言之,職場上被領導羞辱壓榨這種現象比比皆是。
當代社畜苦PUA久矣。而在最近兩期活字電波的節目中,活字君小天與主要研究領域為工作倫理的王行坤老師,就資本主義僱傭關係下的「工作」這一話題進行了一番討論。在王行坤老師看來,在勞動力被商品化的今天,當代社畜應該採取積極的方式改造自己的工作,抵抗資本的異化。
上班摸魚是當代社畜抵抗資本主義剝削的有效方式嗎?在註定被榨取剩餘價值的社會中,我們該如何審視僱傭關係下「工作」的意義?為什麼東亞御宅族越來越多?只戀愛不工作的「廢青」夢想是不道德的嗎?「一定要努力工作」的道德倫理又是怎樣被建構起來的呢?
主播 | 活字君 小天
嘉賓 | 天津師範大學副教授 王行坤
點擊上方音頻,可收聽活字電波第十五期節目~
本期節目已於喜馬拉雅FM、蘋果播客、小宇宙、網易雲音樂上線,
搜索「活字電波」即可關注收聽!
工作是可以被改造,從而變得有意義活字君:,就是出身比較普通或者比較清貧、沒有太多的家庭資源可供憑恃的年輕人,他們進入職場、面對真實世界的時候,很容易產生一種幻滅感。自己讀書求學時代一路過關斬將打怪升級,但其實自己的這種學習能力,在面對現實世界時是很無力的,依然會覺得自己基本上是赤手空拳的。
王行坤:「985廢柴」還有「小鎮做題家」,我理解是階級固化下必然會產生的群體,並且我認為這種稱謂是汙名化這一群體的說法。
985畢業生肯定不是廢柴了,能考上985說明他的智力和毅力都是無可挑剔的,他能夠打敗全國99%的同齡人了。如果我們用布爾迪厄的說法,布爾迪厄他把資本區分為四種——文化資本、經濟資本、社會資本、象徵資本。小鎮做題家,他有的是文化資本,他有985學歷;但是他不掌握經濟資本,他來自於小鎮,他的經濟能力肯定是不行的;他的社會資本就更匱乏。什麼叫社會資本?就是我們中國說的關係。考上985的學生很多出身於城市中產家庭或以上,這樣的家庭是有很多社會關係的,恰恰是這些社會關係可以保障那些大城市的孩子,能夠進入到比較理想的工作。布爾迪厄所說的象徵資本,其實有點類似於我們說的社會聲譽。而「小鎮做題家」這個稱謂,就是在降低這一群體的社會聲譽。聲譽作為社會資本,也是有利於那些大城市的孩子找到更好的工作。
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年8月1日—2002年1月23日),是當代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論批評家。1954年他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1956年應徵入伍,在阿爾及利亞服役兩年。1964年回到巴黎,於1975年創辦《社會科學研究行動》。1982年成為法蘭西學院唯一的社會學教授,社會科學高等學院學術總監。主要著作有《實踐理論大綱》《藝術的規則》《帕斯卡式的沉思》《男性統治》《區隔》等。
而來自於小鎮的青年,因為他沒有所謂的社會資本,他的經濟資本也不是很雄厚,社會聲譽也在不斷降低,所以他在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時候,肯定是競爭不過那些家境稍微好一些的同學。
活字君:知乎上有個著名的問答:因為窮,你被迫做過什麼事?點讚數最多的回答就是:上班。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是作為人的本質,人的本質和自由只有通過實踐過程才能真正體現出來。而在近代資本主義所確立的勞資關係下的「工作」,是社畜們為了生存所需不得不為之的被動勞動,完全失去了馬克思意義上勞動的創造性和自主性。很多人無法通過工作感受到價值和意義感;而在階級固化的當下,可能也很少有人僅憑工作就可以實現階級的上升性流動。那麼,我們該如何審視當代社會僱傭關係下「工作」的意義?我們所渴望的可以達成自我實現、衣食無憂的理想工作是否存在?
日劇《凪的新生活》臺詞
王行坤:我其實最近在寫一本書,在這本書裡面我梳理了自現代以來的幾種工作觀念,我把它簡單概括為資本主義勞動觀和社會主義勞動觀。
資本主義勞動觀,它其實有兩種:一種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自打新教革命以來「所有勞動都光榮,所有勞動都神聖」的那種觀念。另外一種是從亞當·斯密開始的西方古典經濟學的勞動觀,這種勞動觀,我覺得它是比較實事求是的,我把它稱為叫「勞動負效用論」,就是說我們在勞動的時候必然是伴隨著痛苦的,所以要獲得一些經濟補償,因為勞動不可能給勞動者帶來任何好處,所以我把這種觀念稱為「負效用論」。這樣一種「負效應論」和「勞動神聖論」,其實存在非常矛盾的關係,但是在西方社會,它們就是共存的,這是比較奇怪的。
社會主義勞動觀,我把它分為三類。第一種是無政府主義的勞動觀,它認為勞動應該成為可以吸引人的、能夠讓人喜歡的一種活動。第二種是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實現論,他這個觀念其實也來自於黑格爾,就是剛剛你說的,勞動是人的本質,馬克思說勞動應該是人類第一需要。當然他的這種說法是有前提的,他也非常承認,在階級社會中的勞動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種強制和被剝削;他認為只有是在沒有剝削、沒有僱傭關係的未來社會才可能存在一種作為人的本質觀念的勞動,他其實是強調勞動是一種人的自我實現——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得通過我的勞動表現出來。好比說現在我進行了這樣一種知識勞動,我才表現出我的學識;我在打一張桌子,我是在表現我的技能——這都是人的一種自我表現和自我實現。第三種就是我們在社會主義國家普遍存在的「勞動光榮」的觀念,就是說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崇高目標之下,所有人都應該勞動,所有人都應該認為不管什麼樣的勞動,你當國家主席也好,掏大糞也好,都是光榮的。
這是我總結出的五種工作觀。在今天,我們很難說勞動能夠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成就感,因為我們的勞動被徹底的商品化,所以說都是一種強制性的不大自由的勞動。我把這種現象稱作現代人在工作時的一種悖論——絕大多數人都需要一份工作,沒有工作的人,我們是很難想像的;但是絕大部分人都痛恨他們的工作——這是我們現代社會非常悖論性的一個存在。
那麼該怎麼樣讓工作變得更有意義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要素。
第一個要素,就是相對體面的工資。不管做什麼工作,我們都是為社會在服務,所以說工資的差異不能太大,要相對體面。
第二個要素,我認為工作它要有一定的挑戰性。一般流水線的工作就是沒有挑戰性,勞動者只是機械地按照這個流程去完成一個任務,對人來說是一種磨難。亞當·斯認為這種工作做久了,這個人必然會成為白痴,我覺得他說的是很有道理的。
日劇《半澤直樹》臺詞
再一個我覺得非常重要的要素,就是勞動者在工作的過程中要有一定的自主性,老闆或者管理者不能對員工的規定事無巨細,應該讓員工有一定程度的掌控感和自主性。
第四個要素就是人和人之間的互動,當我們說我們需要工作的時候,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所說的是工作所帶來的和他人的交往、互動。流水線上的工作基本上沒有互動,所以說流水線工作是不大人道的一種工作。而我們知識類、文化類的,所謂非物質性的工作,其實還是有很強互動型的,這樣一種互動性和交往性,它也能給人帶來一定的滿足感或者意義感。
日劇《半澤直樹》臺詞
再一個要素就是說你剛剛提到的意義感——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工作是在造福他人。這一點就是說即便是一些我們看起來非常髒的活,累的活,好比說環衛工人,如果說給他一定的自主性,然後管的不要太嚴,他也是可以感覺到自己在造福社會,他的工作滿意度也是可以比較高的。並不是說做環衛工人一定就是很糟糕的工作,他的工作是可以被改造,從而變得有意義的。
日劇《凪的新生活》臺詞
活字君:那麼剛才行坤老師你也提到了,西方其實也認為工作對個體是一種磨損,所以就需要有一定的補償。但是我覺得在現實生活中其實能看到對自我磨損和消耗很大的工作,他所得來的工資補償反而是非常低廉的。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比如說在印度的達特利階層,也就是印度教種姓制度下所認為的不可觸碰的賤民,他們世代只能從事掏糞工這種工作,對人的磨損是非常大的,但是他們得到的回饋也是非常低廉的,我覺得非常的不人性。但是這種現象也不是個例,比如說您剛才說的環衛工人,也很難說給他的回報能夠讓他覺得跟他的辛苦程度是相匹配的。
印度達特利階層的掏糞工人
王行坤:對,其實這就涉及到我們怎麼來評估工作的價值。在合理的情況下,我們認為那些工資越高的,他的工作對社會越重要;工資越低了,對社會越不重要。但在現實中,其實很多時候是恰恰相反的。就以你剛剛說的掏糞工、環衛工為例,他們其實對社會是最有用處的,而那些工資很高的,好比說金融業的、保險業的,但是他們為社會做出了什麼貢獻?我們是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的。之前我採訪過一些金融業的從業者,他會給自己辯護,他認為他通過投資給那些科技公司或者實體經濟,是為社會造福的,有一定道理;但是更多的金融業從業者是在投機、掠奪。如果說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很多金融從業者的工資,都是來自於工人的剩餘價值,某種意義上他是對社會剩餘價值一種搶奪。那麼金融從業者作為一個投機者,他的確是比較空虛的,就比如電影《華爾街之狼》所展現的那樣,他們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色情、毒品來補償自己。
根據前華爾街股票經紀人喬丹·貝爾福特的個人自傳改編的電影《華爾街之狼》劇照
我們對社會的貢獻並不是取決於你的工資多少,而是要看你到底給社會做了多少有用的東西。環衛工人也好,掏糞工人也好,包括家政服務也好,都應該有一個更體面的工資,而不是低工資的這樣一個狀態。
摸魚,是一種消極反抗資本主義的方式活字君:現在有很多年輕人拒絕僱傭勞動,比如日本的御宅族,他們宅居在家中,不上學不工作不社交不戀愛,現在中國這樣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甚至有一些年輕人認為上班摸魚也是拒絕與資本主義合作的抵抗方式。可以把他們的這種生活狀態理解為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一種拒絕和反抗嗎?但是在現實世界中,這種反抗非常消極,很難持續,而且要背負被斥責「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的道德壓力,那麼相較於這種「消極的反抗」,有沒有相對「積極的反抗」方式呢?
日劇《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呢》臺詞
王行坤:蟄居族的確是日本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了。2019年有個統計數據顯示日本有115萬所謂的蟄居族,而且蟄居族的確成了父母的累贅。子女會把他自己的失敗歸咎於父母,所以這樣一個群體,他可能不會產生那種社會性的非常劇烈的暴力,但是在家裡邊他肯定對於父母會有一些隱性或者說顯性的暴力。
但是我們也要來看日本蟄居族背後的問題,這個群體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日本的就業局勢是非常嚴峻的,最典型的就是日本「派遣員工」這樣一種制度。派遣員工在日本年輕人中的比例非常高,其實它也是勞動力商品化的必然結果。派遣員工制度就是說這個老闆和你是沒有勞動關係的,你的勞動關係是派遣單位的,所以老闆他想要你的時候你就可以來,不想要你的時候你就不要來,所以派遣員工的工作極端不穩定,也沒有任何上升空間,工作環境的競爭也非常嚴酷的。這種工作一般人的確是不想幹的,但他又找不到一個比較穩定的正規工作,所以說就索性蟄居在家裡面,他可能覺得更自在一些。日本蟄居族的出現是有這樣一個社會經濟背景的。
日本的蟄居族讓我想到了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千與千尋》裡邊,千尋的父母因為貪吃被變成了豬,在此之後千尋就被告知,如果說你不想被變成動物,你就得像湯婆婆討一份工作。這個設定很有意思,討一份工作,證明自己有用的人,這樣的話,你才不能被變成豬,你才能成為一個人。
我覺得宮崎駿他應該是認識到1990年之後所出現的這樣一種日本人低欲望的趨勢,所以在電影裡面他表達了他的想法。就像你說的,必須努力工作你才能成為一個人,不然你就會跟那些貪吃的動物沒有區別,恰恰也正是在電影裡面千尋她通過自己的工作,得到了顧客的、老闆的承認,那就從一個小姑娘變成一個非常勇敢的小大人,這樣一個故事,其實告訴我們工作的確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
宮崎駿動畫電影《千與千尋》劇照
工作的積極意義除了讓我們能夠吃飽飯生活下去,還有就是讓我們人類作為徹底的社會化動物,能夠獲得社會的承認。我們工作參與到社會財富的創造中去,因為我們為社會創造了財富,社會承認我們的工作,然後給我們發一定的工資,我們得到工資的同時,其實也是可以得到一定的承認的。而那些宅在家裡面的蟄居族,他肯定不是一種健康的狀態。
至於說摸魚,它可以被視為一種消極的反抗資本主義的方式,它其實和工人怠工一樣的道理。怠工就是說我就不主動的,我就非常消極被動的,我就領這份死工資,我看你能拿我怎麼樣,它是一種消極的反抗方式,我覺得這個沒問題。但是如果說採用更積極的反抗方式,我覺得應該是讓勞動力去商品化。
日劇《我,到點下班》劇照
怎麼樣去商品化?那就是建立一個更穩定的勞動關係,讓老闆不能夠隨便辭退我,當老闆不能夠隨時辭退我的時候,我作為勞動者的議價權其實提高了,我能跟老闆討價還價了。討價還價去爭取什麼?就是說老闆你得給我漲工資,再一個就是說縮短工作時間,你不能隨便延長我的勞動時間,讓我隨便加班什麼的,再一個就是說要求更好的福利待遇,失業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等,當然這個是國家和企業共同完成的。當然了,還有成立比較正規的工會,這些都是有利於勞動力去商品化。
勞動力去商品化,其實是讓勞動者有一種主人翁的感覺的必然前提。還有一點非常重要,但我今天發現大家不大強調的,就是說,讓勞動空間變成一個比較民主的空間,我覺得在中國的探討可能不是很多。什麼意思?在政治領域,我們認為我們需要民主,大家都來說話,都來提議,但是在企業裡邊,馬克思他有一個說法,他叫「工廠專制主義」,就是在企業裡面老闆就是專制的君主,但在企業裡邊,我們作為員工也應該獲得一定的說話權。當然這個說話權其實也建立在一種員工持股、或者員工參與決策的基礎之上,這些就有利於工作場所更加的民主化,這些我覺得是更加積極的一種反抗方式。當然它其實背後取決於老闆和員工力量的之間的對比。
2020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美國工廠》臺詞
說到摸魚,其實我想到義大利在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有一個叫「漫長的五月」的革命運動。我們知道法國的五月風暴持續時間很短,但是義大利持續了十年之久,從1968年到1978年,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提出了一個口號,就叫「拒絕工作」。這個口號我覺得是比較革命的,拒絕工作就是說我們通過怠工、破壞,要求老闆縮短工作時間的一種方式。
當然這種運動的前提是大家採取比較集體性的、團結性的活動,個體性的力量畢竟是非常微弱的,關鍵還是要集體性地去把它作為一種訴求來要求,這樣的話我覺得更有力量一些,而且這應該是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我們應該正大光明地去爭取。
義大利1960年代到1970年代間的罷工。
活字君:剛聽您講積極的反抗方式中包括成立有力的工會,然後我就想到今年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美國工廠》。這部記錄片中,中國的玻璃廠的老闆在美國的鐵鏽區成立了一個中資企業,讓美國的失業人口去做玻璃,但是要求是一定不要成立美國工會,這樣就沒有能夠聚集起工人的力量進行集體反抗的一個機制,所以可以隨意延長美國工人的工時或者隨意裁員,進行更大程度上的剝削。
王行坤:對,這部紀錄片很有意思。紀錄片中的中國老闆說「中國的員工很勤勞,美國的員工很懶惰」,其實如果說我們看剛改革開放的時候,80年代初那些港資、臺資、外資進來,他會說中國的員工很懶。為什麼很懶?因為當時中國有一些是集體企業,它的社會保障是比較強的,跟今天美國其實差不多,因為美國有一些社會保障,有一些工會,是遏制了勞動力商品化,所以說顯得勞動力沒有那麼勤勞。但現在恰恰是中國又開始來嫌棄美國人懶惰,我覺得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現象。
紀錄片《美國工廠》臺詞
活字君:還有很多年輕人希望儘可能地與僱傭勞動脫離,他們會降低自己的消費欲望,比如現在非常風靡的一種「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這樣就可以儘可能地減少自己的生活成本,不需要賺很多錢就可以滿足生存所需,所以可以一年只工作一段時間(比如三個月),剩下的時間用來真實地體驗生活本身。比如日本有一個名叫大原扁理的年輕人,目前在臺北郊區隱居,過著大隱隱於市的做二休五人生。您如何看待這樣的生活方式?
大原扁理,1985年出生於日本愛知縣,目前在臺北郊區隱居。高中畢業後繭居三年,因為思考應該繼續上大學還是工作而錯過了大學入學申請時間。曾獨自出國旅遊,短暫當過書店店員、商超員工、零件工廠員工。過上每天工作12小時、假日都得加班的日子後,突然領悟到有薪水、沒品質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於是毅然決然遁入空門……哦不對,是過氣大隱隱於市的做二休五人生,享受隨心所欲的獨處時光。目前邁入隱居的第八年。
王行坤:在反抗僱傭勞動的意義上,我覺得他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為僱傭勞動歸根結底是一種奴役制,這個說法不光是馬克思的說法,我們知道美國有一個著名的思想史家叫昆廷·斯金納,他說馬克思這樣一種說法,僱傭勞動是一種奴役制,就源自於古羅馬。
昆廷·斯金納,享譽世界的思想史家、歷史學家。
因為古羅馬的共和主義政治家像西塞羅,他就認為你一旦受僱於別人,一旦通過為別人勞動來獲得收入,那麼你的地位跟奴隸就沒有區別。這樣一種共和主義觀念,在19世紀的美國也是比較流行的,有學者就把這樣一種觀念稱之為叫勞工共和主義。他認為你在勞動的時候,你是被老闆所支配的,你在被支配的意義上你就是不自由的,就是一種奴役。所以人都有爭取自由的這樣一種本能。三和大神是一樣,大原扁理他也是這樣,這是他的一個積極方面。
另外一個積極方面,就是說他過這樣一種極簡主義生活,他不去積累,不去佔有,我覺得這也是比較值得肯定的一種精神。因為現在社會我們都是要不斷地去積累,不斷地去佔有,這肯定是一種有問題的態度。
但是我們說消極的方面,大原扁理的這樣一種反抗和三和大神是一樣的,他的反抗你可以說是一種非常消極,而且是非常不徹底,甚至於說是資本主義自己內生出來一種反抗方式。什麼意思?他做二休五,也是一種勞動,而且是一種比較靈活的勞動,這樣一種靈活的勞動在資本主義或者說市場經濟裡邊,是有它存在的必要的。就對資本的需求來說,資本需要一些固定、穩定的勞動力,還需要一些不穩定的、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勞動力作為「勞動後備軍」,做二休五的大原扁理就充當了資本所需要的不穩定的勞動後備軍。
日本NHK的一檔紀錄片——《三和人才市場:中國日結1500日元的年輕人們》中所呈現的「三和大神」
另外他把他的生活成本壓到最低,是在幫助僱傭方降低勞動成本。就是說他在生產自己的剩餘價值就是工資,他的工資應該是向老闆去要的,但是他現在不向老闆要,他是通過一些方式來壓縮自己的欲求,比如說採摘一些植物來吃。這樣一種觀念對於資本主義制度是沒有任何對抗性的,某種意義上,你其實是更加適應了資本主義需要這種靈活勞工的一種需求。
如果說你願意過一種極簡的生活,這倒沒問題,但是人應該過一種稍微體面但是不能浪費的生活。他極簡的生活,意味著他也沒有社交生活,這也是有問題的。人是有社交需求的。只有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我們才能從事一些社交活動,從而獲得比較健康的一種生活。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說這樣一種低欲望的生活方式,在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只能是少部分人的、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因為我們說一個社會的觀念意識形態,必然是統治階級的觀念意識形態。統治階級既然是一個資本社會,資本必然會通過各種各樣的國家的意識形態機器、各種各樣的媒體來對你威逼利誘,讓你去消費。在資本主義社會,你通過個人反抗消費主義我覺得是很難的,他最多只能成為個人式的這樣一種生活方式,或者說個人非常風格化的這樣一種生活方式。
所以他最後他把他這樣一種風格化的生活方式,來寫了一本書,他寫書其實也是一種工作了,因為他也是在為出版社工作。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擺脫不了或有償或無償勞動,無償勞動就是說我們在網絡上寫一些評論,或者說爆一些照片,搜索一些結果,這些所產生的一些數據,其實都是被那些網絡所有者作為免費的一種勞動所利用了。其實我們有一些是有償的在為老闆打工,有一些是無償的為老闆打工,所以我們某種意義上就逃脫不了為老闆打工的命運。
大原扁理所著《做二休五,錢少事多的都市生活指南》
那麼怎麼辦?在西方就有一些人認為,既然說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在為某一個老闆打工,我們應該爭取到一筆基本收入,這個錢應該是通過國家發給我們。這樣的話,在某種意義上,對於擺脫僱傭勞動,我覺得是更有幫助的。這樣一種基本收入,很多地方一直在實踐,我覺得把它作為一種反抗的目標是最簡便的。
活字君:前不久,我了解到芬蘭已經開始實行這種全民的保障性基本收入實驗了。
王行坤:對,芬蘭已經小規模地實驗結束了,實驗結果我也關注了一下,總體來說還是比較滿意的,就是說人的那種壓力感、慌張感在降低,而且也並沒有降低工作的參與率,就是說大家並沒有說拿到錢就不工作了。每個月能夠得到一筆穩定的收入,這對一個人來說是比什麼都更有安全感的東西。
懶惰,是資本家建構的規訓勞動者的話語活字君:其實像三和大神,在國內還是大家提起來就覺得這是一個非常不務正業的群體,覺得他們是沒有什麼希望的一群年輕人。在現代社會,在絕大多數人看來踏實努力積極工作肯定是一種優秀的美德,不熱愛工作就會受到道德指摘。現在我就會去質疑,一定要努力工作,這種道德倫理其實也是一種意識形態,是怎麼樣被建構起來的?我覺得一個人如果去愛自我實現的一種實踐方式,我覺得還有道理;但是強迫一個人必須去熱愛他所從事的僱傭勞動,我覺得這就是一種資本家的話術和洗腦的意識形態。
王行坤:對,這樣一種觀念在西方一般叫工作倫理,我把它稱之為工作的意識形態。工作的意識形態在中國其實是有一定的發展脈絡的。像我們的父輩,長在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時期,在1952年有一首歌就叫《勞動最光榮》。在當時的這首歌,我覺得它不能算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一般我們說是一種虛假意識,帶有欺騙性,但是在當時我覺得沒有什麼欺騙性,它和現實是符合的。因為在當時,勞動力是去商品化的,勞動者是真正的企業的主人,是國家的主人,管理者是不能隨便把他開掉的,管理者還經常會受到基層工人的批評。
那個時候當工人的確是光榮的,而且在當時大家都是按勞分配,就是說每個人都是因為我為國家做了一定的貢獻,或者說做了一定的勞動,大家都按照貢獻來分配。那個時候雖然說有工資的差異,但是差異沒那麼大。但是今天不一樣,我們來看社會心態,必須得從社會存在,尤其是生產方式、生產關係來理解當下的觀念。
我們今天的生產關係,尤其是分配關係變化了。過去是按勞分配,今天我們是多種分配方式了:按勞分配、按資本分配、按照技術、管理、信息分配、還要按照土地分配。什麼意思?你勞動一輩子,你的勞動報酬和那些按照資本、按照土地分配的,你永遠是趕不上的。你在北京有兩套房,你的房租就夠你生活的了。所以說有一些人他發現今天我通過出賣我的勞動力,遠遠達不到我理想的那樣一種生活水平。並且在今天,勞動力商品化了,我們只是被僱傭的一個勞動力,我們的工作很難有什麼意義,我們的工資待遇也並不是很好,我們的工作環境也很惡劣,所以很多人像三和大神,算是一種消極的反抗,某種意義上是為了追求自由,或者說追求自主性,因為在流水線上是看不到任何的自主性,他也看不到任何的所謂的希望。
至於說「三和大神」懶惰,在我理解,「懶惰」這一概念只有到了現代工業資本主義出現之後才出現。在以前是不需要很勤勞的,在封建社會,你給地主交完租子,你是死是活這是你自己的事。只有到了近代工業革命之後,勞動者的生命時間真正成了工作時間,作為企業主,我當然是希望你給我勞動時間越多越好。所以說工業革命初期,勞動時間16個小時都是正常的。但凡工人有一點想懈怠,就會被企業主污衊為他是懶惰的。在18世紀的時候,英國工人和法國工人都被老闆嫌棄過,他都被老闆說英國工人、法國工人懶惰,我們今天說美國工人懶惰或者說非洲工人懶惰一樣,因為他們沒有習得現代工業資本主義那種勞動紀律。
但是今天恰恰因為中國,或者說整個全球,恰恰因為勞動環境變得更加惡劣了,所以說有一些人他實在受不了了,他自己主動選擇退出勞動力市場,或者從事一些非常自由的零活,我覺得是社會所造成的,跟懶惰其實沒有任何關係,懶惰只能說是企業主他們所建立起來的去規訓勞動者的一種話語。
活字君:所以在我們斥責一些群體,比如說「三和大神」說懶惰的時候,其實我們就很不自覺的、無意識的把自己給放置在資本家的立場上了。在資本家看來,因為他們不願意被更多得奴役和剝削,所以他們是懶惰的。
本期節目已於喜馬拉雅FM、蘋果播客、小宇宙、網易雲音樂上線,
搜索「活字電波」即可關注收聽!
原標題:《職場PUA令人窒息,社畜該如何找到工作的意義?》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