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就意味著離春節越來越近了,山上雪白的山茶油花散發出淡淡的芳香,一顆顆飽滿的油茶果子綴滿枝頭,在冬日暖陽的映射下閃閃發光。地裡的紅薯在泥土裡吸收了一季的養分,也肥壯起來,有的甚至破土而出,冒出尖尖角。老家的鄉親樂得合不攏嘴,憨憨的笑容裡掩飾不住喜悅和希望。山上、地裡到處是忙碌的身影,有收茶果的,有採摘紅薯葉、挖紅薯的,就連孩子也在幫剝茶果皮或撿紅薯等,幹點力所能及的活兒。
製作紅薯粉原料—紅薯—韋付增攝
紅薯又名地瓜、山芋、番薯等,曾經李時珍還稱紅薯為長壽食品,具有提高身體免疫力、延緩衰老、促進腦細胞活性、預防疾病等作用,可以提供身體必須的營養物質,還具有減肥的作用。
#紅薯加工—肖發凌攝
我老家凌雲縣下甲鎮河州村汾洲屯,地處桂西北部,位於百色市凌雲縣東南部,距縣城10公裡,背靠延綿青山,前有泗水河玉帶環抱。據凌雲縣誌記載,皇佑5年(公元1 0 5 3)宋皇朝在凌雲設置泗城州,州治在下甲汾洲(現在的下甲鎮),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從下甲汾州遷至古勘峒(今凌雲縣城所在地泗城鎮),歷代土官就把下甲汾州經營為「別業」(消遣休閒娛樂的地方),汾洲釣魚臺成他們釣魚、作詩、刻字的一處消遣娛樂場所。時過境遷,如今,汾洲釣魚臺上還下12幅土司留下摩崖石刻。
下甲製作紅薯粉已經有些歷史,是一門傳統手工藝,它承載著古人的智慧和老藝人的堅守,帶著手工製作的溫暖與誠意,從遠古走到了現代。它的材料主要是種在山地或田裡的紅薯和本地優質的山茶油。製作紅薯粉的程序比較繁雜,從清洗新鮮紅薯、磨漿、過濾提取紅薯漿水、浸泡、沉澱、提取澱粉漿、攪拌、蒸製、涼曬、切絲……要經過20多道工序,工期十天左右,每一個環節的操作都需要精細到位,下甲紅薯粉一般顏色清灰晶亮,有淡淡的山茶油和紅薯特有的清香。
紅薯漿泡水—韋付增攝
以前製作紅薯粉主要是籌備春節食品之一,用自家種的紅薯加工成紅薯粉。記得小的時候,還沒有粉碎紅薯粉的機器,母親用錘子把一顆粗鐵釘打穿一塊大鐵皮,把鐵皮打穿成密密麻麻的蜂窩狀,然後架在一口大陶瓷缸上,一家人圍坐在圓缸邊,刷刷……刷刷……把洗乾淨的紅薯使勁搓在鐵板上磨成漿泥,這可是一個苦活,冬天天氣冷,磨板粗,不小心就會把手劃破皮。母親把磨碎的紅薯盛入用竹子架起的曠口土布袋裡,下面放一口大木桶,我用水瓢舀水淋,姐姐和妹妹搖晃像搖床一樣的曠口袋,水譁啦譁啦往大木桶裡流,直到水變青,袋子裡只剩下渣渣。木桶裡的紅薯漿水再放到乾淨的更大的木桶裡,放滿清水,輕輕的打撈均勻,妹妹說是幫「紅薯澱粉寶寶」洗澡,靜泡一天一夜,第二天慢慢把水倒掉,撈出沉澱在桶裡「紅薯澱粉寶寶」,放到盛著清水的另一個大木桶再「洗澡」,就這樣經歷三天三夜的「沐浴」、沉澱、過濾,紅薯漿水已經華麗變身,由原來的帶有泥土顏色的渾濁變成潔白的澱粉漿。沉澱這一環節需要很多水桶,一排排整齊的水桶把河岸都佔滿。我常抱怨紅薯嬌氣,洗個澡,就要用很多很多水,真浪費,每次想偷懶少放點水,都被母親發現,她說,要用大量的水才可以把那些殘渣洗乾淨,這樣做出來的紅薯粉口感才好,顏色也通透靚麗。潔白的紅薯澱粉注入適量的清水和黃燦燦的山茶油一起撈均勻,大鍋燒沸水,取圓圓的鼎罐蓋平放在鍋子裡的木架上,抹上山茶油,用瓢子舀勻粉漿倒在鼎罐蓋內蒸熟,撈起來掛在竹竿上晾,就是一片片質樸的青灰色調紅薯粉,待半乾再一片片收起來用利刀切成一條條細細的紅薯粉,再把它夾在編好的長竹架紮好定型鋪放在菜園邊、河灘上曬乾。曬紅薯粉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一排排的竹片,遠看以為是一道道梯田, 近看一根根紅薯粉絲舒適的平躺在裡面,想彎屈都難,曬乾後包紮成一紮一斤大小一把,用繩子包紮,這一把把紅薯粉溫暖著我童年的整個冬天的日子。
曬粉皮—林軍攝
近年來,黨的扶貧政策發展產業促增收的春風吹暖了鄉村,助推下甲紅薯粉走出凌雲,我在百色、南寧,每逢有人問我的籍貫,回答之後,對方都肅然起敬:「哇!你們下甲的紅薯粉很好吃!」下甲的紅薯粉確實特別好,我吃過其他地方的紅薯粉,但和下甲完全不能相比!
正宗紅薯粉—肖發凌攝
冬天,泗水河邊下甲製作紅薯粉已經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製作紅薯粉依然是傳統手工工藝,洗紅薯、攪碎紅薯,撈紅薯漿有機器代勞,有專門的蒸鍋,一次可以蒸好幾片紅薯粉,沒有那麼辛苦,雖然還是家庭作坊,但是規模已經擴大,原料依然是純正的生態綠色食品紅薯和優質的山茶油,下甲本地的紅薯已經不能滿足加工紅薯粉的需要,於是邏樓、泗城、玉洪等各鄉鎮的鄉親就把紅薯運來下甲賣,再把下甲的紅薯粉往外營銷,形成產業鏈,促進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老百姓的口袋也鼓起來,生活更有滋有味。
韋付增攝
下甲的紅薯粉清水透亮、久煮不爛、嫩滑爽口,它既可作主食,又可當菜送飯,是城鄉飯桌上的一道佳餚,冬天吃火鍋時,燉豬骨頭做鍋底,取一把紅薯粉,用清水一衝洗,放入火鍋煮上幾分鐘,那氤氳飄香的霧氣中,爽滑而透明的紅薯粉在熱湯中翻滾,吸了飽飽的湯汁,絲絲縷縷間,一家人圍著火鍋,從鍋裡夾起柔軟透亮的粉條,其樂融融,暖胃,暖心,回味無窮。用本地青豆或青紅椒爆炒紅薯粉,不油不膩,炒熟後食之具有爽滑、帶勁、耐嚼等特點,飯後一家人圍在火爐邊烤火,抽幾根紅薯粉在火炭上烤,紅薯粉遇上火炭「茲」的一聲膨脹起來成一條白白的粉條,吃起來香脆味美,家鄉濃濃的鄉情,令人回味悠久而綿長。
韋付增攝
用本地山茶油做調料的紅薯粉曬乾存久不變色,不變質,吃起來爽滑味佳,頗受人們的青睞,辦酒席火鍋食材少不了一碟紅薯粉,紅薯粉也成為近幾年來人們逢年過節的送禮佳品,據了解,每年下甲紅薯粉產量近十萬斤,市場零售價放本地山茶油的每公斤30-36元,小商小販爭先上門搶購,產品供不應求。種紅薯制粉絲已成為凌雲百姓增收的一個新亮點。
紅薯粉長廊—韋付增攝
如今,凌雲縣「泗水繽紛」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以下甲鎮為核心,聯動泗城鎮,伶站鄉串聯沿線的鎮洪村、平懷村、彩架村等11個行政村,涉及風貌改造,道路硬化提升等。下甲紅薯粉製作環境更規範、潔淨、優美。冬天,在下甲鎮沿河一帶的平裡、水陸、汾洲、敢洋、那瓦等村寨,房前屋後隨處可見人們製作紅薯粉的忙碌身影,到下甲可以體驗傳統手工藝紅薯粉的製作流程,帶上精美的禮品,品味美食,在青山綠水中放鬆心情。
文字丨李彩蘭
編輯丨陸春蓮 責編丨勞 成
審核丨陸定松 總審丨李文強 監製丨任上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