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彩繩,精心編織,
盤繞成結,便成紐扣。
有人說,中式紐扣是旗袍的點睛之筆,
沒有這一粒小小紐扣,
旗袍便失了很多的韻味。
說到中式紐扣,
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盤扣,
盤扣在旗袍上被普遍使用,
故廣為人知。
中式紐扣除盤扣外,
還有子母扣、粒式扣和幣式扣,
方寸之間,各有其美。
盤扣
盤扣,
也稱為盤紐,
盤扣由中國古代漢族而發明,
是旗裝中使用的一種紐扣,
用來固定衣襟或裝飾。
清代用盤扣來束寬鬆的衣服,
用布條盤織成各種花樣,
稱為盤花。
盤為裝飾,扣為功能,
兩者搭配,構成一對盤扣。
盤扣的歷史並不長,
隨著清初的服裝以袍、褂、衫、褲為主,
改寬衣大袖為窄袖筒身,
衣襟以紐扣系之,
代替了明朝漢族慣用的綢帶。
這時,
中式盤花扣也隨著服裝的發展而興起。
清末民初油畫上的女子衣襟處的花式盤扣
晚清時代出現了花式盤扣,
而盤扣總體而言,
是到民國時代才有了更加明顯的裝飾意味,
但每個時期的風格往往不盡相同。
民國的花式盤扣
臺灣女畫家陳進繪於1934年的《合奏》中女子旗袍上的盤扣細節
比如一字鞭扣最流行的時代
是從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
高領子配上層層疊疊的扣子以及修長的旗袍,
有一種禁慾式的性感。
30年代沈石蒂拍攝的上海名媛的旗袍上的盤扣
民國女星梁賽珊的一字襟旗袍
1943年訪美的宋美齡,穿一字襟裝飾長鞭扣的旗袍
盤扣因其特殊的工藝性,
細膩婉約,一絲不苟,
精巧的盤扣中蘊含著精緻。
在旗袍上,
常常有著點睛之筆的傳神作用,
民族風韻深藏其中。
盤扣不僅僅有連接衣襟的功能,
還具有獨立觀賞性,
其製作工藝包括了盤、包、縫、編等多種手法,
是一種新穎的工藝品。
如今,
盤扣的功能更加多樣化,
經常出現在各個產品上,
為其增加一絲中國韻味。
盤扣錢包
盤扣結婚請帖
子母扣
子母扣,
也稱為公母扣、掀扣、啪鈕等等,
每個地區叫法都有所不同。
子母扣是指公母兩件扣合,
一部分稱為子扣,
中間突出一個圓點;
一部分稱為母扣,
中間有一個孔位凹點。
子母扣形成的緣由有點莫衷一是,
子母扣是在明代大量湧現的。
扣子有兩頭,
扣眼在中間以柄套環,
使用者主要是女性。
明代益宣王妃襖子豎領上的金扣子
明代中期以後,
服飾中大量的對襟與立領,
無疑使得子母扣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
定陵出土如意雲頭鑲寶石金鈕扣
在材質上先是尚金銀,
奢華者還鑲嵌寶石珠玉。
玉花紐扣
到了明後期,
明代人開始崇尚更加素雅的審美,
色彩也由原來的穠豔轉為黑、白、油綠等素色,
因此玉扣開始流行。
雍正時代《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中漢式妝扮的領子細節
清乾隆年間的漢人女子,領口帶有金紐子的立領襖子
子母扣不僅使用在外衣上,
也用在女性的內衣裡。
明早期寶寧寺水陸畫中敞開衣襟露出主腰一排金鈕的女子
尤其是在天熱的時候,
女性從單薄的衣服中
隱約露出燦燦生輝的一排金紐子,
真是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
近代的銀蝴蝶子母扣
子母扣一直到民國都有人使用,
它是中國使用時間最長的扣子種類之一。
幣式扣
壽字翠玉鈕扣
幣式扣是從明代開始興起的另一種扣子,
它被廣泛使用在罩甲、
比甲(罩甲與比甲均指無袖的背心)、
或豎領上,
它最初的形態更接近另一種形式的子母扣,
即一個套環加一個圓扣。
明代《出警入蹕圖》中樂手所穿的帶金扣子的罩甲
明代女俑穿著帶扣子的比甲
晚清年畫中的女子,衣服上使用的幣式扣
晚清衣服上使用的幣式扣
粉紅料石蓮蓬扣
民國 各種題材圖案的幣式扣
粒式扣
明代粒式玉鈕扣
粒式扣出現的時間較早,
早在唐代,
在圓領袍上就可以看到側襟上粒式扣的痕跡。
唐代圓領袍在衣角出現的粒式扣
粒式扣在清代得到了很大的發揮,
可以固定在鞭式扣的頂部,
同時也可以裝飾衣服。
晚清百蝶紋襯衣上的粒式扣
粒式扣的材質有
金、銀、銅、玻璃、米珍珠、寶石等,
在馬褂長袍上十分常見,
一直使用到民國。
珊瑚鈕扣
民國的銅紐扣,上面是共和國的圖案
米珠鈕扣
民國時代女性在衫襖及旗袍上,
也會用到這類紐扣,
而並非只有盤扣。
民國1930年,在衣襟處使用寶石鈕扣的旗袍
清宮的服飾奢華精美,
除了常見的盤扣之外,
粒式扣也經常出現在衣服上。
這小小的粒式扣既是為穿著之便,
同時又很好的點綴了衣襟 ,
華美而低調。
銅鍍金嵌料石紐扣
銅嵌白紅米珠紐扣
串料珊瑚米珠紐扣
碧玉紐扣
珊瑚紐扣
蜜珀紐扣
銀累絲鏤空團壽紐扣
銅鍍金累絲鏤空串米珠紐扣
藍料珠紐扣
白玉各式紐扣
粉紅料石桃形紐扣
白玉皮紐扣
翡翠壽字紋紐扣
翡翠蝙蝠紋紐扣
古人常說「壺中自有日月天」,
雖然扣子在衣服上只是微物,
使用得當卻可以起到畫龍點晴的效果,
見微而知著,方寸之間顯神奇。
看似簡單而不起眼的扣子,
卻蘊藏了中國匠心之巧、
文化之濃、審美之極致!
[木掌柜]系列產品—詢價了解請加微信
木掌柜私人微信
(掃描二維碼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