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自化君已經比較完整的介紹了柯熾堅先生的「地鐵宋」作品。
其實柯先生還有很多經典的作品值得分享,比如這款香港印刷體電腦字體「儷宋」,是他的一個裡程碑式的作品,其中還有很多傳奇的故事。
柯熾堅
著名中文字體設計師及顧問,曾於國際字體公司Monotype及臺灣的華康工作,2002年創立域思瑪字體設計公司。
「由於沒有人做過,走這條路特別辛苦,錯了才知道,要慢慢學,錯了再修正。」——柯熾堅
儷宋
是一款香港印刷體的宋體,與普通宋體有細微不同,適合雜誌文本印刷。
始於1989年,是世界最早的PostScript中文向量字體之一。是柯熾堅設計的第一款字體,曾獲《信報》採用現在Mac中的「儷宋Pro」,以及華康的儷宋家族,都基於1989年的初代儷宋。
對今天的編輯來說,儷宋只是一種內文細明體罷了。而且在高解析度螢幕與印刷的時代,它實在太細了。但儷宋確有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在開發過程中,柯熾堅親身參與了「桌面出版」(desktop publishing)初期的歷史。
1980年代對於出版界而言,是一個劇烈的變革時期。
原本手工制稿的設計師與美編人員,忽然要開始熟悉新興的電腦工具。追溯到更上遊的字體行業,感受就更劇烈。
在很短的時間內,照相排版興起,變成相當熱門的制稿方式,壓縮了鉛字的市場。但兩者基本上仍然共存,各有用處。不過,在1980年代中期發跡的桌面出版,則一步步讓鉛字排版走入歷史。
_______
小歷史:桌面出版革命
現在要做一份印刷稿,流程非常簡單。可以直接在Word、Pages、InDesign等各種所見即所得(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的軟體排版。有數百種字體可以直接套用,一鍵即可選換字體,還可以在屏幕上任意瀏覽效果。再按下「列印」,從印表機裡跑出來的,就是一份完整的作品了。
回到1980年代初期,這些事情是做不到的。
美編人員如果需要字體,就要購買鉛字,或請照相打字行輸出需要的文字。然後剪剪貼貼,把圖文貼到完稿紙上,衝印為成品。
若要寫文件,還只能手寫,或者用打字機。
1984年,Mac發售,是第一個有圖形化界面的個人電腦。
1985年,第一臺可以讀取PostScript語言的Apple LaserWriter Printer問世。
同年PageMaker也上市,讓所見即所得的設計流程初步實現,後來變成最流行的圖文排版軟體。
圍繞這些發明,現在稱為桌面出版的體系在這幾年間平地而起。
不過,一系列重大變革都為字體發展打下基礎。如果沒有字體,這些發明也都只是沒有子彈的槍罷了。因此,第一代電腦字體,也隨著這些發明同時誕生。
△與儷宋有關的 1980 年代桌上型出版簡史
_______
與桌面出版一起革命的字體
剛開始,電腦用字體其實是點陣字,點數越多,看起來越精細。但不論如何精細,點陣字的邊緣看起來都還是有鋸齒感。我們現今所習慣的平滑曲線字體,叫做「向量字」或「外框字」,是用貝茲曲線描述的。
在1980年代,屏幕上只能用點陣字型,因為CPU的效能還不能支持向量顯示。向量字必須透過外接裝置運算,如今日的顯示卡。再透過LaserWriter這樣的設備輸出後,精緻的向量字型才能出現在紙上。
也就是說,當時的設計師,在屏幕上看到的是點陣字,輸出之後,紙上的才是向量字。
但設計師已經發現,完全以電腦製作、輸出稿件的「桌面出版」流程,將會比從前更快、更方便、更便宜,而且品質更好。
看著這波浪潮正在瘋狂發展,柯熾堅也躍躍欲試,開始接觸這些尖端科技,整天盯著一個昂貴的小屏幕描繪文字。用Mac搭配Fontographer,他打造了儷宋。
△Fontographer在早期Mac電腦上的界面
_______
儷宋的誕生
還在蒙納香港分公司(Monotype HK)任職的時候,柯熾堅就開始每天「練功」了。白天在公司上班,回到家忙著摸索存錢買來的新裝備:
一臺Mac和一套Fontographer。
他當時的月薪是 8000 元港幣,已經是經理級薪水。不過當時一臺Mac要4萬港幣,一套Fontographer也要幾百塊美金。價錢是比以前親民許多,但還是很貴。
不過柯熾堅心想,反正年輕,還沒結婚,沒什麼負擔,就下定決心買了。
一整年時間下來,技術漸漸成熟。
「我就是個冒險者嘛!」想起當時,柯熾堅這麼說。
大公司很安穩,但他追求的不是安穩,新科技往往是新機會。所以他乾脆離開了蒙納,與朋友共同創立了自己的第一間字體設計公司:TTL (Type Technology Limited),作為友人公司底下的獨立事業。
1989年,PostScript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排版語言了。香港信報正準備要大幅更新為數字編輯系統,委託TTL的母公司打造,排版軟體與字體一併通包。而當年並沒有PostScript的向量中文字體,「儷宋」也因此有了開展生命的契機。
_______
儷宋的設計
早期的儷宋完全是為了報紙排版印刷的需求而設計的。它設置的應用範圍,是8-10pt的小字。而且,還要注意報紙糟糕的紙質,以及印表機尚不太高的解析度。當時的雷射印表機,最高只能印出300dpi的文件。這種環境下的字體,要追求的便是儘可能高的清晰度。
_______
追求清晰
所以,在架構上,儷宋的中宮比較外張,讓小字號時還保有舒適的白色空間可以閱讀。伴隨著稍微外張的中宮,重心也自然比較低,增加長時間閱讀時的舒適性。
△比較儷宋(左)與鉛字(右)的排版效果而筆畫描繪上,也嘗試解決環境的限制。
從鉛字時代開始,有些明體字的橫畫起筆會打造成「喇叭口」的造型。日本照相排版時代的「本蘭細明朝」就有這樣的設計;從鉛字復刻的電腦字體「龍明」起筆也能看到類似造型。
起筆能讓文字的輪廓更為突顯,容易辨認。在鉛字時代,起筆突出,有助於抵消鉛字磨損,讓多次印刷後的文字還保有明顯的起筆形狀。
從歷史來看,明體是由楷書慢慢演變而來,所以明體的起筆造型,往往會帶有楷書起筆「回鋒」的意味,看上去更有人文氣息。
柯熾堅將「喇叭口」筆型運用在儷宋的設計上。但儷宋起筆的喇叭口相較之下是最誇張的,這是他反覆實驗後,認為最適合當時環境的設計。
另一個為了提高清晰度的設計,是撇筆尾端的切線,讓小字時看起來尾端是尖的、乾淨的,不會殘留不乾淨的墨點,又不會過度銳利。目前許多電腦用明體也採用這樣的設計。
△比較儷宋的截斷式收筆與鉛字的迴轉式收筆_______
沒有前例可以參考
柯熾堅用來執行這些設計理念的工具,是Fontographer。它是第一款可用貝茲曲線描繪的字體設計軟體。Fontographer在1986年推出,比起先前的設計軟體,Fontographer便宜了很多,一般設計師也買得起了。字體設計在某些國家,也因此開始普及。
但有個問題:Fontographer理論上是一個為歐文字體設計的工具,各種規格的設定值,也都是歐文的,而中文是一種截然不同的語言。要如何用設計歐文的工具打造中文呢?這沒有前人經驗可以參考。
「不過這有什麼關係呢?如果讓一個外星人來看,他也不會知道這是用來設計什麼語言的,反正它可以描繪東西嘛。」他就開始嘗試在Fontographer設定中文字的規範。
花了一整年的時間試驗。尤其是字面框的比率,更是經過多次調整才得到的結果。每次調整完,都要把結果印出來看才準確。
而當時還要到列印店才有雷射輸出,每輸出一次都要花五塊港幣,一套字開發下來,成本也不小。
現在有很多中文字體的字面率是 92%,都是來自他製作儷宋的最佳比例,後來在臺灣華康字體總監任內時,這個比率成為標準。
不止如此,他一反傳統中文造字粗細比例靠感覺拿捏的習慣,改用軟體內的單位值來控制。一直到後來的信黑體家族,還是以這樣嚴格的標準設計字體。
△儷宋的規格_______
儷:字體命名的創新
儷宋還有一個看似不重要,但其實很創新的地方:命名。
中文字體的命名往往相當無聊,全部看來都是差不多的「某公司明體、宋體」,這樣雖然可以略知出品方,還有字體的分類與特徵,但形象上略為呆板,無法給人額外的聯想。在字體前冠上形容詞「儷」,讓無生命的字體名稱有了人物一般的性格。
「儷」除了表示形體的美感,也帶有成雙成對的概念:儷宋與儷黑,一個是內文字型,另一個則是標題字型,湊成一對「美麗的璧人」。
在《一字一生》裡,柯熾堅提到「儷」其實來自二女兒的名字。
如此命名,或許也能看出設計師對自己裡程碑式的作品所投注的情感。
_______
註:
柯熾堅於 1992年加入華康後,TTL的母公司因為經營不善而倒閉,便將儷宋版權出售給華康。儷宋當年設計時,只有Big5,還沒有Big5 HKSCS以及Unicode,而現在Mac內建字型「儷宋 Pro」,是後來華康公司於2003年增修補字後賣給蘋果公司的產品。然而,後來由華康公司增修的「儷宋 Pro」與「儷宋」家族,有些筆型與理念都已不再繼承柯熾堅原本的設計。
本文大部分來自Justfont ,由自化君重新翻譯校對內容,方便閱讀。
絕非用於商業,以供大家了解更多字體設計相關信息,版權歸原作所有。
自化創意為設計師加油
點擊閱讀原文學習字體設計精品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