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佰,如果你是通過熱劇《想見你》裡面的洗腦歌曲,伍佰的《last dance》才喜歡他的歌,如果你不是2000後,那麼很遺憾,你錯過了許多伍佰的好歌。
第一次聽伍佰的名字應該是劉德華當年的一張國語翻唱專輯。翻唱了張宇,黃品源,趙傳,伍佰這些實力男歌手的歌,《浪人情歌》收錄在裡面。這是伍佰打開知名度的一首歌,這也是伍佰第二張專輯的名字。伍佰 & China Blue,多奇怪的名字。當年認識的單詞還不知道BLUE還有「藍調「的意思。
後來也聽了幾首伍/佰的歌曲。《挪威的森林》,《愛你一萬年》,也是後來KTV的必點曲目。
有時候就是很莫名其妙,當年喜歡的偶像,劉德華,趙薇,蘇有朋,磁帶加起來貌似有二十盤,但沒有一張正版,然而在某一天,電視上看到了《白鴿》的MV,然後每一個打榜的節目都有這首歌,只記得MV裡伍佰就是不停地走,伴隨著《白鴿》的旋律。
也許很多人跟我一樣是聽到這首歌的前奏就馬上喜歡這首歌的吧。於是我就有了一張正版的《白鴿》這站專輯。「前方啊,沒有方向,身上啊,沒有了衣裳,鮮血啊,滲出了翅膀……」喜歡這首歌,並不是因為背後的故事,而是年紀輕輕,就能體會到一種傷感,一種無奈和感慨。而且年紀越大體會的就越深刻。裡面的歌詞,讓你覺得人生有許多種可能,也獲知是人定無法勝天,在怎麼努力都是徒勞。
喜歡《挪威的森林》《突然地自我》這種,因為總是覺得這種歌詞朗朗上口,容易記住,太適合KTV了,但你聽多了,就會發現,他的詞有時候可以很細膩,可以很生活,也可很浪漫。
許多人把伍佰稱為臺灣搖滾天王,也有許多人說,伍佰的作品,還是「魔巖唱片」的時期好聽。如果「魔巖」讓你聯想到了一些牛人的話,應該知道什麼意思。我不是樂評人,我只用自己的耳朵來判斷好聽或不好聽。當年聽到了太多所謂樂評人說某歌手太「商業化」,歌手不就是為了掙錢的呢,反正我是永遠不會停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的。
記得某訪問上聽伍佰說過,「做不做是我的事,聽不聽是你的事,我不會特地地做出你們想聽的歌」真的挺帥的。
我還是要誇一下自己的品味的,伍佰老師那張臉,從認識的第一天到現在我都不會用「帥」這個字來形容,但到了現在,從當年《白鴿》喜歡上伍佰的音樂開始,伍佰也一直活躍在樂壇。前陣子還作者輪椅開唱……而當年喜歡的趙薇,蘇有朋他們,我也只能去電影院偶爾支持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