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起,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開始施行。垃圾分類動真格了,市民們都準備好了嗎?扔投垃圾的情況有沒有變化?本報記者分別對市區遊覽景點、黨政機關辦公場所、居民小區進行了探訪。
「您已進入廣場地區,請將手裡的垃圾按分類要求投入相應垃圾箱,共同愛護廣場環境。」今天一早,走進天安門廣場的遊客都會聽到這樣一段提示語,提醒大家注意垃圾分類。幾臺電動保潔清運車在廣場上有序穿梭,車後掛著藍色或銀色的分類垃圾桶。
天安門地區環衛管理中心副主任安浩傑介紹,今天是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的第一天。按照相關要求,地區已重新規劃分類垃圾桶布設點位,通過更新、減量、分類,垃圾桶從115個減到103個。同時,地區還根據全市統一要求,對垃圾分類收運車輛進行改裝、噴塗。
該地區還增加了40臺「遊動果皮箱」,用以前的保潔三輪車改造更新,由工作人員在各自負責轄區範圍內巡邏,清撿垃圾。遊客有需要投放的垃圾也可以隨時「招手停車」。
細心遊客還發現,今天廣場上的垃圾桶悄然換了新裝。兩隻灰色的方形桶身,黃色的立柱頂蓋,分為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在保潔人員正在清運的垃圾中,記者看到有一些飲料瓶、遊客吃剩的麵包等。據介紹,遊客在廣場吃東西的情況越來越少,有時還是會有些麵包、火腿腸等方便食品的垃圾。工作人員會在後臺進行人工分揀,分類後由專業的清運機構拉走。垃圾桶減少了,遊客會不會不方便?安浩傑表示,天安門地區正通過多種方式打造「無垃圾廣場」。近年來,廣場地區的垃圾量持續下降,每年遞減10%。
從今天起,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開始施行。本市的「生活垃圾分類LOGO」首次亮相、垃圾轉運車重新噴塗「換新裝」、垃圾分類宣傳來到居民家門口、「四桶」齊全的垃圾分類投放點逐漸在小區中鋪開。
上午10點,四輛披上新裝的垃圾轉運車在朝陽區呼家樓北裡社區首次亮相。記者注意到,垃圾轉運車的外觀被噴塗成了綠、灰、藍、黃四種顏色,配有誇張的大號垃圾分類標識,分別可運輸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和大件垃圾。
「這是我們小區『五一』前剛剛換的垃圾分類公示牌,上面那個標識也是新的。」今天上午,家住呼家樓北裡社區的居民賀淑琴說。從今天起,首次亮相的本市「生活垃圾分類LOGO」將正式投入使用。今後,無論是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密閉式清潔站,還是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車輛上,都能見到生活垃圾分類LOGO的圖案。生活垃圾分類LOGO由綠色的英文字母C和灰色、紅色、藍色圓球組成,四種顏色分別代表廚餘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
記者看到,在位於城市副中心的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的每一間辦公室內,幾乎都有一個二合一垃圾桶,左側的桶身外寫著可回收物,右側的寫著其他垃圾。「以前每個辦公桌下都有一個垃圾桶,什麼都往裡扔,現在一間辦公室放一個這樣的桶,分類投放,垃圾量小了,也節省了辦公室的空間。」記者看到,右側的桶隔裡有幾張用過的紙巾,左側的卻空空如也。這位工作人員解釋:「辦公室裡最常見的可回收物就是辦公用紙,我們的辦公用紙是單獨回收的。」
在這位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在樓道儲物間裡看見了這些單獨回收辦公用紙的容器——五隻牛皮色的帆布袋,每個用金屬架子撐開,整整齊齊靠牆碼成一排,有的袋子外貼著 「書本報紙」的字樣,有的則提示「嚴禁搬動」、「統一回收」。「像這樣的環保回收袋我們每層辦公室的儲物間都有,保潔人員看到滿了就會聯繫有資質的再生資源回收公司運走。」
不遠處的茶歇間,一隻大白色塑料桶十分醒目。市住建委機關後勤服務中心主任張蓮惠告訴記者,這個桶叫「節水桶」,各個辦公室打到暖壺裡的水,有時當天喝不完,放在桶裡可以供保潔人員擦地,也可以澆花。記者看到,餐廳垃圾分類也做得十分精細。從回餐區的一側開始,牆上貼著的宣傳標識和金屬垃圾箱檯面上的標籤就提示著:先撿出牙籤、餐巾紙等其他垃圾,再倒入剩菜剩飯等廚餘垃圾,之後再是分門別類放置筷子、碗和餐盤的區域。「這樣大家順著走這一趟,就都分類扔好了。」食堂負責人說,這些舉措讓食堂的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總量已實現減量25%。
另外,在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A1樓下的剩菜剩飯果皮骨頭資源轉化設備間裡,四臺廚餘垃圾就地轉化設施正在運轉。負責操作的工作人員楊師傅告訴記者,從食堂等地收來的廚餘垃圾經過二次分揀和油水分離後,投入到就地處理設施中,經過加熱、發酵、分解、烘乾等步驟,就可以製成棕黃色的鋸末狀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