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hu)瓜,又名瓠子、扁蒲、葫蘆、夜開花,葫蘆科葫蘆屬一年生草本。根系發達,莖為蔓性,長可達3~4米,分枝性強。葉片呈心臟形,上面有茸毛。花白色,多在夜間以及陽光微弱的傍晚或清晨開放,故有別名「夜開花」。原產印度和非洲。在中國廣泛分布,南方為主。
瓠瓜的主要類型
線瓠子
葉片綠色,圓五角心臟形,葉面密生白色短茸毛。子蔓結瓜,瓜細長棍棒形,上中部略細,光端略粗,瓜頂平圓,瓜基部瓜柄四周略突起有縱稜;瓜長60-70釐米,較粗祁分橫徑6~7釐米,較細部分橫徑4-4.5釐米,單瓜重0.5-0.75千克,瓜皮綠白克,瓜皮綠白色,表面密生白色茸毛.老熟時皮色塵淺,瓜皮變硬,茸毛脫落;瓜肉白色,厚1釐米左右,肉質細嫩,纖維少,品質佳。
長瓠子
又名長葫蘆,果實長圓筒形,長40-50釐米,果皮淡綠色,果肉白色,柔軟,品質優良,果實多結在子蔓或側蔓上,為早熟種。
麵條瓠子
又名香瓠子,南京地方品種。果實長70-100釐米,上下粗細相近,柄部稍細,果皮薄,淡綠色,有光澤,肉厚而嫩,白色。種子少,單瓜重1.5-2.0千克。耐老、較早熟。
大葫蘆
系北京地方品種。子蔓結瓜,瓜葫蘆形,下部膨大呈球形,底部平,上部漸細呈短柱狀,單瓜重1-2千克。嫩瓜外皮白綠色或淡綠色,底上有白色不規則花斑,表面密生白色短茸毛,瓜的上半部為實心,膨大部分瓤小肉厚,瓜肉白色,質地較緻密,水分多,纖維少,略有甜味,品質較佳,嫩瓜供熟食,老瓜可用盛器。
瓠瓜的主要病害識別及管理
瓠瓜子葉炭疽病
症狀 葫蘆種子帶菌,播種後遇有低溫高溼的條件,子葉出土需較長時間,經常出現
子葉剛剛出土尚未展開,子葉邊緣或子葉上即出現淡褐色至褐色病斑,擴展後稍凹陷,溼度大 時其上長出粉紅色粘質物。瓠子、葫蘆炭疽病,成株期也可發病,主要為害果實。果斑圓形或近圓形,大小2~6毫米,初淡綠色,後變黑褐色,稍凹陷,溼度大時,病部密生黃色點狀粘質物,病斑往往融合成大斑或單個可見。秋末病斑上長出同心輪紋狀排列的小黑點。頸部染病,果實多不能成熟.掛在植株上或脫落。
病原 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 (Berk.et Mont.) Arx 異名 C.1agenarium(Pass.) E11.et Halst. 稱瓜類炭疽菌,原稱葫蘆科刺盤孢,屬半知菌類真菌。形態特徵與西瓜炭疽病相似,剛毛具隔膜1~2個,大小27.5~55×2.75~5.0微米。分生孢子梗大小12.5~22.5× 2.5~3.75微米;分生孢子11~20×3~5微米。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擬菌核在種子上或病殘體上於土壤中越冬。播種後潛伏在種子上的菌絲體可直接侵入子葉,造成子葉發病,定植帶病幼苗,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通過雨水濺射傳播,形成發病中心,在棚室10~30℃均可發病,其中24℃發病重,育苗期溼度高是誘發本病重要條件,相對溼度87~98%,氣溫24℃,經3天潛育即見發病,相對溼度低於 54%不能發病。生產上早春塑料棚溫度低,溼度高,葫蘆吐水和葉面結露,葉面結有水珠,能夠滿足發病的溼度條件,造成苗期炭疽病的發生。
防治方法 (1)選用無病種子和抗炭疽病的瓠子、葫蘆品種。(2)育苗地要實行3年以上輪作,防止土壤帶菌,不能輪換時必須進行苗床土壤消毒。(3)種子處理。首先選用無病種子,從無病葫蘆上採種,對生產用種用50~51℃溫水浸種20分鐘或用冰醋酸100倍浸30分鐘,用清水衝洗乾淨後催芽。(4)加強通風及溫溼度管理,使其遠離發病條件。(5)棚室或露地於發病初期噴灑25%炭特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硫磺懸浮劑800倍液、50%施保功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50%多豐農可溼性粉劑500倍液。(6)棚室可噴撒80%大生可溼性粉劑500倍液、8%克炭靈粉塵劑,每667平方米1kg,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瓠瓜霜黴病
症狀 瓠子、葫蘆霜黴病主要為害葉片。葉片染病 初生黃綠色斑點,擴展後變為淺褐色,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病情擴展後相互融合成不規則形大病斑,致葉片變黃褐色乾枯。溼度大時,葉背可見灰色至紫黑色黴狀物,即病原菌孢囊梗和孢子囊。別於瓠瓜細菌性褐斑病。該病為害較重。
病原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et Curt.)Rostov.稱古巴假霜黴菌,屬卵菌。病菌形態特徵 參見南瓜霜黴病。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南方終年種植黃瓜、南瓜、瓠瓜地區,病菌在病株上輾轉為害。在北方冬季不能種植黃瓜、瓠瓜的地區,瓠瓜霜黴病的初侵染源尚未明確:病菌孢子囊有可能從南方的病株上隨風吹到華中或華北,輾轉傳播蔓延,發病後病部產生的孢子囊借風雨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在田間瓠瓜霜黴病的流行與溫溼度關係密切,高溫、高溼,葉緣吐水和葉面結露利於發病。瓠瓜霜黴病發生比黃瓜霜黴病溫度要求稍高,其發病適溫為27℃,入夏以後連陰雨天氣多或忽晴忽雨或反季節栽培易發病,田間溼度大、通風不良或植株生長衰弱,發病重。
防治方法 (1)地爬瓠瓜較搭架瓠瓜發病重,應改為搭架栽培。雨後注意排水降溼,發病初期摘除病葉,加強通風透光,生育中期適當追肥,增強抗病能力。(2)為彌補雨季昆蟲授粉不充分,可在傍晚瓠子開花時進行人工輔助授粉,以提高產量。(3)藥劑防治
瓠瓜果斑病
症狀 主要為害果實。果實上病斑圓形或近圓形,大小4~8毫米,褐色至深褐色,沒有邊緣,發生多時常相互融合,形成大塊病班,後在病部生許多小黑粒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原 Phoma subvelata Sacc. 稱亞膜莖點黴,屬半知菌類真菌。分生孢子器聚生,突破表皮,球形或扁球形,器壁膜質暗褐色,大小144~220微米;器孢子圓柱狀,個別矩圓形,單胞,無色透明,正直或稍彎,有2個油球,大小6~8×2~2.5微米。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借風雨傳播蔓延,經傷口或皮孔侵入,引致果斑病。生產上遇有水肥條件差,管理不好,生長衰弱易染病。
防治方法 (1)定植前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機肥,生長期一般不要追施速效氮肥,苗期及時鬆土、鋤草,促進根系發育,甩蔓後及時壓蔓、盤蔓。(2)澆水宜少不宜多,雨後及時排水。(3)與瓜類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注意選擇高燥地塊或採用高畦栽培,收穫後及時清潔田園,發現病瓜及時摘除,集中深埋。(4)發病初期開始噴灑27%銅高尚懸浮劑600倍液或12%松脂酸銅乳油500倍液、47%加瑞農可溼性粉劑800倍液、1∶0.5~1∶240倍式波爾多液、氯黴素4000~5000倍液,隔7天左右1次,連續防治2~3次。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
瓠瓜褐斑病
症狀 瓠子褐斑病 主要為害葉片,在葉片上形成較大的黃褐色至棕黃褐色病斑,大小 10~22毫米,形狀不規則。病斑周圍水浸狀,後褪綠變薄或現出淺黃色至黃色暈環,嚴重的病斑融合成片,最後破裂或大片乾枯。葫蘆褐斑病 發生於植株生育後期,主要為害葉片,產生淺灰黃色或褐色至灰褐色不規則病斑。症斑邊緣不明晰,別於其他葉斑病,大小5~20毫米,大小差異很大。後期病斑穿孔或融合為大塊枯斑,致葉片乾枯或脫落。
病原 Cercospora citrullina Cooke 稱瓜類尾孢,屬半知菌類真菌。子座不明顯或無,分生孢子梗多單生,個別3~5根或少於10根束生,欖褐色,具隔1~7個,膝狀節0~2個,節上和頂端具較明顯的孢子痕,梗端顏色漸淺,基部1個細胞大,分生孢子梗大小55~175×3.75~5微米;分生孢子針形至倒棒狀多彎曲,少數短或直,分生孢子無色多隔,基部亞鈍,大小 23.75~247.5×2.5~4.5微米。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叢或菌絲體在遺落土中的病殘體上越冬,翌春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和雨水濺射傳播,引起初侵染。發病後病部又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多次再侵染,致病害逐漸擴展蔓延,溼度高或通風透光不良易發病。
防治方法 (1)選用早熟蒲瓜、中熟青葫蘆等優良品種。(2)發病初期開始噴灑27%銅高
尚懸浮劑600~700倍液或60%琥·乙膦鋁可溼性粉劑500倍液、64%殺毒礬可溼性粉劑500倍液、30%綠得保懸浮劑400倍液、30%氧氯化銅懸浮劑800倍液、50%多·黴威(多黴靈)可溼性粉劑1000~1500倍液、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400~500倍液、1∶1∶240倍式波爾多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採收前5天停止用藥。
瓠瓜綿腐病
症狀 苗期染病,引起猝倒,結瓜期染病主要為害果實。貼土面的瓜先發病,病部初呈褐色水浸狀,後迅速變軟,致整個瓜變褐軟腐。溼度大時,病部長出白色綿毛,即病原菌菌絲體。本病也可引致死秧。
病原 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Fitzp。稱瓜果腐黴,屬卵菌。瓜果腐黴藏卵器柄不彎向雄器。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和卵孢子隨病殘體遺落土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萌發產生孢子囊和遊動孢子,遊動孢子借水流或雨水濺射傳播,成為初侵染和再侵染源。生長季節中雨水頻繁或植地高溼有利本病發生。平均氣溫22~28℃,連陰雨天氣多或溼度大利於此病發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 (1)選用耐溼的品種。(2)育苗期及絲瓜長出3片真葉以前要注意防止幼苗猝倒病。(3)定植時採用高畦或起壠種瓜,南方畦面做成龜背形,排水溝深約30~40釐米,防止雨後畦面積水,定植穴施入充分腐熟有機肥或酵素菌漚制的堆肥,絲瓜架棚要搭得高些,下垂的果實不要與地面接觸,同時要注意通風,防止溼氣滯留。北方要注意及時插架,前期少澆水,多中耕,棚室栽培時要注意放風、降溼。(4)苗期發病初期噴淋72.2%普力克水劑600~7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64%殺毒礬可溼性粉劑500倍液、70%乙膦·錳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72%克露、克霜氰或霜脲錳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5)生長中期可選用70%百德富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56%靠山水分散微顆粒劑800倍液,每 667平方米噴對好的藥液60升左右,雨季隔10天左右1次,連續防治2~3次。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可改用69%安克錳鋅可溼性粉劑或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採收前5天停止用藥。 (6)生物防治法。即利用抗生菌,將人工培養的抗生菌施入土中能抑制病菌生長。如在瓜田施用枯草芽孢桿菌或哈茨木黴的培養物,以利土壤中拮抗微生物得到繁育,從而達到抑制病原菌生長之目的,可以收到防病增產的效果。
瓠瓜蔓枯病
症狀 瓠子、葫蘆蔓枯病主要為害莖蔓和葉柄、葉片。莖蔓和葉柄染病,初生長梭形灰白色至褐色條斑,擴展後融為長條形斑,深秋病原菌的子實體突破表皮,病斑上布滿小黑點。葉片染病初生不整齊褪綠斑,沿脈擴展,後變成淺黃褐色,斑邊緣深褐色,其上也生子實體。
病原 Mycosphaerella melonis(Pass.)Chiu et Walk. 稱甜瓜球腔菌,屬子囊菌門真菌。
子實體生在葉表皮下成熟時半露,子座壁深褐色,子囊排列在子囊座上,具擬側絲少量,未成熟時側絲多,子囊成熟後,側絲逐漸減少或消失,子囊殼大小64~176×64~160微米,子囊殼較薄,壁膜質,子囊殼孔口直徑9.6~24微米;子囊倒棍棒形五色,大小27.9~47.12×5.89~9.92微米;子囊孢子無色雙胞,通常一個大另一個小,中間分隔明顯,大小5.5~12.5×2~5微米。無性態Ascochyta cucumis Fautr.et Roum 稱瓜殼二孢,屬半知菌類真菌。 甜瓜蔓枯病。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殼隨病殘體在土中越冬。翌年靠灌溉水、雨水傳播蔓延,從傷口、自然孔口侵入,病部產生分生孢子進行重複侵染。種子也可帶菌,引起子葉發病。土壤含水量高,氣溫18~25℃,相對溼度85%以上易發病;重茬地,植株過密,通風透光差,生長勢弱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扁蒲CG一66—10、CG-70—2、CG—70—5抗病;(2)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3年輪作。(3)用種子重量o.3%的50%福美雙可溼性粉劑拌種。(4)高畦栽培,地膜覆蓋,雨季加強排水。(4)發病初期噴灑40%新星乳油70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400~500倍液、53.8%可殺得2000幹懸浮劑1000倍液。(5)棚室可噴撒5%防黑黴粉塵劑,每667平方米1kg,隔7~10天1次,連續2~3次。也可塗抹上述殺菌劑50倍液有效。
瓠瓜病毒病
症狀 初在葉片上現濃淡不勻的嵌花斑,擴展後呈深綠和淺綠色相間的花葉。病葉小略皺縮或畸形,枝蔓生長停滯,植株矮小。輕病株結瓜還正常,重病株不結瓜或呈畸形狀。該病7~9月發生,一般田僅有少數植株染病,重病田病株率可達32%。
病原 Cucumber mosaic virus 簡稱 CMV 稱黃瓜花葉病毒,屬病毒。CMV病毒顆粒球狀,直徑28~30納米。病毒汁液稀釋限點1000~10000倍,鈍化溫度60~70℃,10分鐘,體外存活期3~4天,不耐乾燥,在指示植物普通煙、心葉煙及曼陀羅上呈系統花葉,在黃瓜上也現系統花葉。 CMV寄主範圍39科117種植物。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瓠瓜種子不帶毒,主要在多年生宿根植物上越冬,由於鴨蹠草、反枝莧、刺兒菜、酸漿等都是桃蚜、棉蚜等傳毒蚜蟲的越冬寄主,每當春季發芽後,蚜蟲開始活動或遷飛,成為傳播此病主要媒介,發病適溫20℃,氣溫高於25℃多表現隱症。
防治方法 (1)適當早播,推廣地膜覆蓋,促幼苗快速生長,提高抗病力。(2)間苗時發現病苗及時拔除,以減少毒源。打杈摘頂時要注意防止人為傳毒。(3)注意選擇地塊。甜瓜、西瓜、西葫蘆不宜混種,以免相互傳毒。(4)採用配方施肥技術,提高抗病力。(5)發現蚜蟲及時噴灑4.5%高效順反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溼性粉劑2000~2500倍液。(6)發病初期開始噴灑20%病毒寧水溶性粉劑5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劑500倍液、0.5%抗毒劑l號水劑300倍液、20%毒剋星可溼性粉劑500倍液、83增抗劑100倍液、植物病毒鈍化劑-912,每667平方米用藥粉1袋(75克)加少量溫水調成糊狀,用 100C開水1kg浸泡12小時,充分攪勻後晾涼對水15kg分別於定植後、初果期、盛果期早晚各噴1次。(7)在生長前期開始施用lo%寶力豐病毒立滅(果菜專用型)每支對水10~15公斤或促豐寶800~1000倍液,隔10天左右一次,共噴2~3次。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
瓠瓜綠斑花葉病
症狀 瓠瓜綠斑花葉病是系統性感染的病害。田間被感染的植株葉片變小,呈現出明顯的黃綠嵌紋,嚴重的綠色部分皺褶凸起,節間縮短、開花少、結果明顯減少,在溫室中接種後10~1.5天新葉可見輕微斑駁,後期葉片變小並呈現明顯嵌紋。
病原 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To-bamovirus稱黃瓜綠斑駁花葉病毒,屬菸草花葉病毒屬病毒。病毒粒體杆狀,粒子大小300×18(nm),超薄切片觀察,細胞中病毒粒子排列成結晶形內含體,鈍化溫度80~90℃,10分鐘,稀釋限點1000000倍,體外保毒期1年以上。可經汁液摩擦或土壤傳播,體外存活期數月至1年,除侵染瓠子、葫蘆外,還可侵染西瓜、黃瓜及甜瓜。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種子和土壤傳毒,遇有適宜的條件即可進行初侵染,種皮上的病毒可傳到子葉上,20天左右致幼嫩葉片顯症。此外,該病毒易通過手、刀子、衣物及病株汙染的地塊及病毒汁液借風雨或農事操作傳毒,進行多次再侵染,田間遇有暴風雨,造成植株互相碰撞枝葉摩擦或鋤地時造成的傷根都是侵染的重要途徑,高溫條件下發病重。
防治方法 (1)建立無病留種田,施用無病毒的有機肥,培育壯苗;農事操作應小心從事,及時拔除病株,採種要注意清潔防止種子帶毒。(2)在常發病地區或田塊,對市售的商品種子要進行消毒,用10%磷酸三鈉浸種20分鐘後,用清水衝洗2~3次後晾乾備用或催芽播種。(3)打杈、綁蔓、授粉、採收等農事操作注意減少植株碰撞,中耕時減少傷根,澆水要適時適量,防止土壤過幹。(4)發病初期噴灑5%菌毒清可溼性粉劑300倍液或7.5%克毒靈水劑700~800倍液、30%毒剋星(鹽酸嗎啉胍·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NS-83病毒誘導劑100倍液、植物病毒鈍化劑912,每667平方米用75克加1kg開水浸泡12小時對水 15kg噴灑。此外噴灑高錳酸鉀1000倍液或硫酸鋅1500倍也有一定效果。
延伸閱讀:
【作物病害】病蟲害為什麼越來越嚴重?
【作物病害】南方西紅柿常見生理病害匯總解析
【作物病害】扒一扒蔬菜病毒病的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規律
【病害動態】瓜類新病害----瓜類褪綠黃化病毒病
【作物病害】冬瓜常見病害識別及防治
【作物病害】大蔥病蟲害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
【病害圖譜】茄子常見病蟲害大全
【作物病害】南瓜常見病害識別及防治
【作物病害】史上最全芹菜病害
【病害圖譜】 史上最全蘿蔔病害
【作物病蟲害】辣椒主要病害介紹
【作物病害】常見黃瓜病害大全(一)
【病害圖譜】常見黃瓜病害大全(二)
【作物病害】苦瓜常見病害識別與防治
【作物病蟲害】辣椒主要病害介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