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關於母親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女兒的故事,同時也是作為女性的成長故事。
這是一次母親節的群內共讀,用童話心理學觀點共讀解讀繪本。
整理成文,希望更多人從中獲得力量。
這是一個狂風呼嘯的晚上。滿月光輝是如此耀眼。
有兩位夫人匆匆忙忙地在路上走著。
小個子的夫人低聲嘀咕:
「你確定是今天晚上嗎?」
「我確定。」胖胖的夫人回答。
「呼!總算到了。」
她們中的一位叩動門環,敲了敲門。
然後,她們同時深吸了一口氣。
「進來。」一個低沉的聲音傳了出來。
兩位夫人進了門,胖胖的夫人說:「美杜莎,你要好好配合我們。
」「……」回答她的只是一聲喘息。
小個子的夫人說:「你尤其要管好你的長頭髮!」
接著,一場迎接生命的偉大工程開始了。
「用力,再用力!我們馬上就要成功了。」
「放下我的助手,美杜莎!」
在經過了幾個小時的努力之後,孩子終於降生了。
「她很可愛。」胖胖的接生婆說。
「是的。」美杜莎嘟囔著。
她用頭髮捲起兩位接生婆的外套。輕輕地把她們推出了門。
美杜莎的女兒叫伊麗賽。她愛著女兒,將她當做是自己貝殼裡的珍珠。同時,她不讓女兒跟外界接觸。
伊麗賽漸漸長大,想要去外面的世界。美杜莎從最開始的拒絕到最終允許伊麗賽去上學。
放學時分,親人們都來接孩子放學,此刻有一個聲音在伊麗賽背後呼喚她。
是剪掉了頭髮的美杜莎。
最初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們會覺得這是一個關於放手的故事。
母愛如此深刻又難以割捨。
珍珠的取出也意味著貝殼的死亡,孩子就是媽媽的命。
再讀這個故事,站在伊麗賽的角度,你會發現,這是一個關於接納並實現與原生家庭分離的命題。
再讀呢?或許美杜莎和伊麗賽,正是我們作為女性的兩重性。這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
最近迷上了童話心理學,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讀繪本,獲得成長力量的感覺簡直不要太過癮。
三個層面,三個故事,我有茶,你要聽嗎?
美杜莎是誰?
在希臘神話裡,她是一個可怕的女妖。頭髮由無數小蛇組成、眼睛會發出可怕的光,看到的人會變成石頭;腿是響尾蛇的身體。在她的洞窟裡,到處是人獸的石像。
可曾經,她是雅典娜的祭司,美麗的少女。因為太美麗,被波塞冬在雅典娜的神殿裡強暴了她。被雅典娜變成了醜物。
美杜莎是死亡、危險和恐懼的隱喻。
這樣的一個角色,居然會跟母親聯繫到一起。
想想看,初為人母之時,到現在你會不會害怕孩子受到傷害和危險而過度保護呢?
如果我們曾經在「原生家庭」或是其他原因受過傷害,是不是會用盡全部的力氣去保護自己的孩子?
作為母親,當我們孕育出這樣一個可愛的個體時,是不是會想要給TA更多的呵護和愛呢?
在繪本裡,美杜莎說「你是我的珍珠,我是你的貝殼」。想想珍珠孕育的過程,貝殼是多麼的疼。這是一份帶著疼痛和保護的愛。
身為人母,我們常說,因為有了孩子,我們有了鎧甲也有了軟肋。
或許我們就是厲害又美麗的美杜莎呢?
頭髮是有意指象徵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代表著生命。
用生命之力保護孩子,用生命之力來教孩子。
即使孩子跑的再遠,也會有頭髮一直圍繞著,保護著她。
當以愛為名的保護變成了束縛和壓抑,這還是愛嗎?
可是,孩子終究會長大,母親總要放手。
當那一刻到來的時候,美杜莎拒絕過,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學校。
此時的女兒伊麗賽卻不願意媽媽跟著自己:「不,媽媽。你還是別送我去學校了,你會讓別的小朋友感到害怕的。」
作為母親,當聽到孩子說這樣的話,內心一定會酸澀不已。
難道我的付出都是錯的嗎?
躲在石頭後面的美杜莎,明明那麼厲害,卻感覺愛的好卑微
好在,故事有一個美好的結局。
伊麗賽在學校過得很順利。一天結束,家長來接孩子放學的時候,有個聲音在她後面呼喚她「伊麗賽」。
媽媽減去了自己的頭髮,變成了孩子眼中「更好的媽媽」。
第一次讀,我們都能感受到一份關於放手的愛。
第二次呢?
在我們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問了一個問題:
轉變、接納、成長、勇氣,如果讓你從故事中選一種力量,你會選哪一種?
兩位媽媽選擇了「接納」
一位選擇了「成長」
一位選擇了「轉變」
剛好,我要講的第二個故事,就是一個關於接納的故事。
這一次,我們換個位置坐下來,看看作為女兒的伊麗賽是怎麼想的。
有媽媽陪伴成長的女兒是幸福的。
「天冷記得穿秋褲。」
「那個我已經給你打包準備好了,你直接微波爐一熱就好。」
「孩子睡著了,你回來做自己的事就行了。」
我們的媽媽不僅照料著我們,還幫忙照顧著我們的孩子。
可是,當愛變成了束縛呢?
從提醒穿秋褲變成必須穿這件衣服,
從幫忙準備食物變成只能吃我準備的東西,
從照顧孩子變成孩子只能按照我的想法來養。
……
當愛變成了束縛和規定,這還是愛嗎?
作為女兒的我們,會接受嗎?
有界限的愛,才是真正的愛。
如今很多文章都會提到,原生家庭之痛。
有時候我們在成長的路上,原生家庭的影響如影隨形,似乎限制了我們的腳步,卻又無從破解。
從小跟媽媽頭髮一起生活的伊麗賽,已經習慣了媽媽頭髮的存在。而當她看到別的孩子的生存狀態會忍不住提問「別的小朋友也是這樣學習的嗎?」
回想我們的成長,會不會也在不停地問自己。
「別人也是這樣成長的嗎?」
「難道別人不是這樣的嗎?」
我們最習以為常的人事物,
恰恰就是約束我們成長的桎梏。
原生家庭之力,就是這樣的存在。
承認這種力量的存在,是接納的開始。
實現與原生家庭真正的分離,是我們成為真正獨立個體的人生課題。
故事裡的接納從什麼時候開始呢?
伊麗賽說:「我是厲害又可怕的美杜莎!」
從這一刻起,她承認了媽媽的力量,也看到了媽媽的不足。
我們將自己的種種歸咎於原生家庭的時候,有沒有以一個平衡的視角去看待自己的家庭呢?
看到家庭的不足(可怕的美杜莎),也接納並承認家庭的愛(厲害的美杜莎)
因為接納才有了接下來的推進。
媽媽主動問孩子:「你想……去學校?」
這是因為接納而邁出的重要一步。
可身為伊麗賽的我們真的接納了嗎?
「不,媽媽,你還是別送我去學校了。你會讓別的小朋友感到害怕的。」
從察覺到承認到真正的接納,是需要有一個過程的。
女兒的頭髮是什麼顏色呢?
伊麗賽從出生就戴著頭巾,我們並不知道。
直到她真正地接納並獲得了原生家庭的力量。
當媽媽也剪掉了自己的頭髮時,伊麗賽也終於摘下了自己的頭巾。
當母女擁抱的時候,象徵著生命力量的頭髮也迎風飄舞。
這也就意味著,伊麗賽真正接納了原生家庭之力,實現了自己能量的釋放。
或許,你會覺得,這是因為「媽媽」改變了,所以伊麗賽才能實現能量的實現。我的父母是不會改變的,是否意味著,我再也沒辦法突破了呢?
在破解原生家庭傷痛的心理自助書籍中,常常會傳達這樣一個信念——
重要的不是期待父母的回應,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信念和感受告訴父母,並且告訴他們你的感受。
告知這個動作,就是對自己情緒的認可和接納。
我們也終於可以放下自己的頭巾,以真實的力量示人。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母親的。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女兒的。
第三個呢?
是關於我們自己。
在希臘神話裡,美杜莎是非常可怕的角色。
故事的一開始,這個可怕的女人有了孩子。
分娩是需要勇氣的。
不僅僅是媽媽的勇氣,同時也是孩子的勇氣,要努力衝出去。
在最初的時候,美杜莎覺得自己是貝殼、伊麗賽是珍珠。
貝殼忍著疼痛將珍珠孕育,珍珠的取出則意味著貝殼的死亡。
作為母親的美杜莎和作為女兒的伊麗賽,像不像女性的舊我和新我?
舊我孕育了新我,新我的存在和壯大,在舊我看來就意味著死亡。
所以會牴觸,會抗拒。
當作為新我的伊麗賽懷著憧憬看向外界的時候,舊我選擇驚恐地背對著這個世界。
一直環繞著伊麗賽的這一堆小東西,就像是過去舊能量舊框架的聲音。
當我們想要改變的時候,會忍不住想
「別人改變的時候也會這麼糾結嗎?」
「如果我變了別人會怎麼看我?」
「別人會不會不喜歡過去的我?」
這些瑣碎的小聲音,是舊我的力量。
當新我壯大探索世界的時候,似乎不太願意承認過去的自己。總覺得過去的自己怎麼會這麼low啊!還是不要讓別人看到的好。
這樣的想法,哪怕別人如何稱讚伊麗賽,她都無法真正放下自己。
最舒服的狀態是——自然地承認:
無論是過去的我,還是現在的我,
都是我,就是我呀!
只有當「我」決心擺脫過去的命運,迎接新的開始時,你會發現,你的身邊沒有別人,只有相互擁抱的自己。
故事講完了。
你聽的可還過癮?
在這個講述中,我還想要澄清一點。
媽媽剪頭髮的動力在哪裡?
一開始會有小夥伴覺得是希望女兒承認她。所以才想要剪頭髮。
三個故事讀完之後。
更多的小夥伴則覺得,是自發的想要改變了。
厲害又可怕的美杜莎自己,想要改變了。
孩子上學不讓媽媽出現的時候,美杜莎是難過之中也夾雜著一些小自豪。
從送孩子去學校,到孩子放學的這個時間,美杜莎到底心裡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呢?
我想,她不是為了孩子才要剪掉頭髮
而是她知道——
「我已經準備好了。
準備好放下過去的那一段命運,
迎接新的命運了。」
在母親節用精神分析法解讀了這個故事。很過癮,在整個帶讀的過程中,很多小夥伴也受到了感染。打最後那幾句話的時候,我的心和手都在顫抖。
「你準備好了嗎?」當我問出這句話的時候,也在不斷問自己。每當我想要改變的時候,我真的準備好了嗎?或許,不是改變,而是更加接近自己。
在共讀的過程中,有個小夥伴說,她覺得做出改變會有點彆扭。如果內心的彆扭到了沒有辦法克服的地步,那一定表示,這件事不是真的合適。你還沒有真正準備好。
別給自己設限。
放心,這一天會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