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所有青少年自殺事件,人們爭論不休的,永遠都是「被同學欺負」「被老師批評」「被媽媽扇了幾個耳光」「警察沒能及時營救」……媒體樂意通過製造對立,在網絡上掀起謾罵爭論,收穫一波又一波流量,卻鮮有人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本該無憂無慮的青少年為何會自殺?
當我們這些家長,動不動拿自家孩子的成績、名次和優秀與否,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時,我們的孩子,我們活在父母們戰爭不斷、情感破裂、控制裹挾、暴戾毆打、嫌惡比較中的孩子,最渴望得到的東西,竟然如此廉價又如此難得:他們奢望的,是和父母親密的連結。那些把絕望的子彈射向自己的少年,最終選擇離開人世,並不是因為脆弱,而是因為生無可戀。那些把希望的小手伸向人群的少年,最終選擇走上岸邊,也不是因為堅強,而是因為感到被愛。
在《感受愛》這本書中,心理學家珍妮·西格爾說:我們不活在愛裡,就活在恐懼裡。而活著,努力活著,心懷熱望地活著,捱過恐懼勇敢真實地活著,備受摧殘依然飽經滄桑地活著,才是我們這一生,最偉大的使命。為讓我們的孩子活在愛裡,而非恐懼裡,為人父母我們或許可以做出如下嘗試——靠近你的孩子,最好的時間,是從他來到你身邊那刻起,其次是現在。為人父母,我們不可能總是做得足夠完美,萬無一失,但我們願意看見問題,並努力做出改變——
1.相比虛張聲勢地指責孩子,我們更要誠實地做好自己。
不少父母,因為處理不好自己和工作、和伴侶的關係,就變得特別愛抱怨,愛嘮叨,愛喋喋不休。他們又不願承認自己有問題,就把戾氣都撒向孩子。一個沒法做好的自己的人,才會用虛張聲勢的指責,來掩蓋自己的無能和脆弱。但這樣的指責,勢必把孩子推向了自卑和恐懼的漩渦。誠實地做好自己吧,誠實地和孩子說出你的脆弱和需求。
我們不管是農民還是高知,不管是打工人還是CEO,當我們就事論事地對孩子講述自己的困境和感受,而不是轉嫁危機、指責孩子時,我們已經向孩子走近了一步。我們對孩子誠實,孩子才對我們信賴。
2.相比口無遮攔地給孩子貼標籤,我們更要帶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少給孩子貼標籤,多想想孩子的問題背後,給我們提供了怎樣認識他們、看見他們、親近他們、理解他們的臺階,趕緊走上去,和他們連結。這,才是合格父母的正面做法。
3.相比轉瞬即逝的成績分數,我們更要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周某珺溺亡後,她的父母說,如果早點洞察孩子的絕望,一定會好好守在她的身旁;胡秋月失聯後,她的父母說,如果知道孩子內心有那麼多委屈,一定會好好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今天的家長,很多人欠孩子一句「今天過得怎麼樣,有沒有開心/不開心想要和我分享」。因為,長久以來,他們都習慣了問「這次考得怎麼樣」。等他們弄丟孩子後,才發現是自己忘記了真愛的模樣。
真愛就是,當一個嬰兒哭著來到我們身邊,成為我們的孩子時,我們每個人心頭的第一個願望:我願我的孩子健康快樂,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是失敗還是優秀,不管是結婚還是不婚,不管是平凡一生,還是璀璨一世。是的。真愛,不是你只有達到什麼目標,考上什麼學校,拿到多少年薪,我才愛你。而是,你是我的孩子,不管怎樣,我都愛你。真愛,不是你如我所願,我才愛你。而是,我愛你,如你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