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LV的2021男裝春夏大秀,在上海舉辦。眾星雲集,奚夢瑤產後復出,吳亦凡再次走秀都引爆輿論。
而這樣大陣仗的大秀不僅會在上海演出,還會在東京再演一遍,設計總監Virgil Abloh明擺著是要把LV海外銷量最好的地方都走遍。持續火爆的Virgil Abloh的這次的大作,靈感取自童趣,以天真可愛的視角看世界。
獨特視角的舞龍舞獅,可算是熱鬧,同時,也引來不少爭議,首先是這舞龍舞獅真的有點「過於可愛」,以至於有人說「不懂別搞」。
秀後第二天,系列就被爆出和安特衛普六君子之首,現任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服裝設計學院院長的Walter van beirendonck 2016的系列相似度極高。加上,前有巴黎世家和BV相繼被爆出抄襲學生作品。這下,時尚圈的陋習才算是「出圈」了。抄襲和借鑑,傻傻分不清楚究竟是怎樣的相似度,讓Walter直接怒了,在社交媒體post出之前寫有「I hate fashion copycat」作品呢?
下面就給大家好好對比一下這次LV男裝系列和Walter的作品,讓大家品品。
左為Walter作品,右為LV男裝2021說百分百一樣是沒有,但要說這兩個相隔了5年系列是同一場秀也真的不是不可以。加上Virgil「前科」不少,這次還惹怒了大前輩,真的水洗不清。而之前巴黎世家涉嫌抄襲一位曾經被她們的招聘人員要求作品集的德國學生的事,經時尚警察diet_prada曝光,更是引來圈內譁然。
原設計師更是直接喊話巴黎世家說:「我不是你們的『靈感版』!」。鬧得巴黎世家在社交媒體快拍發了聲明,還把靈感源發出來,說品牌招聘人員和社交媒體部沒有交接,不存在抄襲。結果設計師再次「踢爆」巴黎世家,指責巴黎世家所謂的靈感源只是第一張彈出搜尋引擎的圖片,而且至今巴黎世家也沒把涉嫌抄襲的照片撤下。
不只是奢侈品牌有這樣的爭議,運動休閒品牌同樣也沒少惹這種事情。和LOEWE設計總監JW Anderson曾經有過好幾次合作款的Converse,竟然強佔了最後一次合作的厚底鞋設計。去掉別人的名字繼續用,惹得原設計師要親自「打假」,聲明合作款沒在做了,看到這樣的強佔覺得很可惜。
而Converse則是選擇不回應,但鞋子繼續賣。這也算是品牌們的標準操作了,要不說是致敬或者借鑑;要不就是直接不回應,走清者自清路線。反正大品牌方的態度永遠都是 ——「抄襲,是一輩子不可能抄襲的」。確實,抄襲和借鑑的界限很模糊,一不小心就抄襲,美言兩句就是借鑑,對於非藝術文化工作者來說真的很難認。更早前還有BV涉嫌抄襲聖馬丁學生的首飾設計的說法,同樣,學生也是向BV展示過作品集的,很難讓人不懷疑。但,diet_prada展示了80年代的Tiffany的項鍊也有一模一樣的設計。誰抄誰,有時候真的是說不清楚的事。
茅盾先生曾經說過:
「模仿是創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學習的最初形式。
不難看出,抄襲和借鑑定義很微妙。但,抄襲走的是Ctrl+C的克隆「捷徑」,而模仿或借鑑只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最終作品不會和原作一模一樣。兩者本質意義上的區別就是,模仿借鑑的結果是創新,抄襲的結果則是不勞而獲,剽竊他人的成果。所以,時尚界痛恨快時尚品牌們,是因為她們基本不經改造地剽竊他人的設計。但說來也好笑,同樣基本照搬別人設計的「第一潮牌」,甚至抄襲內容多到都能出書的Supreme,卻被炒上天。
儘管,有的品牌抄襲火了,有的被罵變low,但兩者的共同之處怕是只有被抄的人都很慘。學生和獨立設計師都是這個行業的新生力量,一來知名度沒那麼大,二來沒錢,被抄了也只能氣。因為抄襲辨別難度大,連官司都不好打。作為以創意為核心的行業,面對抄襲態度模糊,即便發聲也是雷聲大雨點小。究竟是不是高級時尚已死?時尚降級錯了嗎?Virgil抄襲疑雲一波接著一波,從Off-White的logo,被指借鑑一個英國機場的路牌設計;
到宜家的合作款凳子;
還有秀場上被屢次發現相似的設計,
左:COLRS,右:Off-White
左:Louis Vuitton AW19,右:Pyer Moss AW18這一切其實都並不讓人意外,畢竟很符合他的3%定律。3%定律顧名思義,就是把別人的經典創作改動3%就能成為了自己的設計,並把「抄襲」作品面向更廣大的群眾,以此作為一種藝術概念。這個3%定律,充滿爭議,一來,很多人說:「改3%算個屁設計」;二來,經「修改」的作品往往會比原作火,原創者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但,另一面是,也不是沒有把原本不食煙火的設計和審美帶到了群眾中來,讓群眾追求原本未知的美,從而起到提高審美的作用。就像成衣,其實原本就是把當初高級定製的款式改得更簡易,便於批量生產,逐漸的才有了看起來也挺體面又不太貴的衣服。甚至VOGUE六十年代,還曾經出過打版書,教家庭主婦做出如同高級時尚般的衣服。
所以,很難辯明這種時尚是否百害而無一利。即便,如本雅明所說:
「藝術品被複製後,它原有的獨特性是被取代了,儘管它仍然是「美麗」的,但這份「美麗」與藝術家的本質和初衷相差甚遠,甚至因為它的批量生產而讓它的「美麗」大打折扣。」
但我們仍不能夠否認,大眾對美有訴求,而傳統的方式太慢,在社交媒體的作用下,這種抄襲、借鑑的方式卻是最快到達大眾的。當然,快時尚不利於行業發展,還對自然環境有所危害。但快時尚確實拉近了大眾和高級時尚的距離,讓很多人用較低的價格買到更流行,更好看的服裝。有條件的人自然會從買快時尚升級到買高級時尚,這也是對美和品質的進一步追求。同理,要說Virgil抄襲真噁心,還是不能否認Virgil 的做法被市場認同,並且深受年輕人喜愛。Virgil和LV的結合,訴求不一定是藝術追求,作為集團,更需要銷售的快速增長,而這種目標不一定是傳統慢時尚能達到的。
就此,Virgil們和其他如Walter一樣的設計師們,代表的是時尚產業的兩端——商業和藝術,大眾和小眾。集團和人氣設計師的合作是各取所需,在利益和藝術追求上,品牌選擇了儘可能用能被大眾接受的美,達到藝術和收益的平衡;而獨立設計師們的立場則會永遠站在創作的高度上。不能否認這種擦邊行為被大集團採用,很可能折損了行業生態,但市場大了才能有更多空間給設計師們。或許像Walter所說:「抄襲在這個行業不是什麼新鮮事了。」「Virgil不是一個設計師。他沒有自己的語言,沒有遠見。不能一季一季地創造自己的東西,這很痛苦。」「你可以重新解釋事物,但要以其他方式進行。Virgil Abloh這種的真是令人尷尬。同時,Virgil Abloh賺了很多錢。他是來兌現的人。」
不論是像Virgil的回應說的,靈感來自2006年的LV系列,還是這種指控是對他的仇恨。但,Virgil確實在時尚圈站穩了腳,有銷量保證,即便今天在罵他抄襲的人,為了潮流,也會繼續消費,而不會去買Walter的原創。時尚這個大染缸,永遠是這商業和創作的兩股勢力拉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