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全島大約有200間獨立書店,它們規模不大卻很迷人,因為這些書店就是店主人的靈魂延伸,擁有各自的氣質與脾性。他們可能是曖曖內含光的哲人、接地氣的文史工作者、好客爽朗的鄰家女孩。
獨立書店做的事早就不只賣書,就算你不愛閱讀,仍能上門吃飯、喝咖啡、住宿、聽講座。書的本質,店的定義,在這裡擁有無限彈性。
【臺北】愛閱二手書坊
支持身心障礙者就業的二手書店,老闆石皓文說,開這間書店,是他這輩子唯一一件持續在做的好事。
石皓文從學生時代開始混幫派,持刀砍人脖頸討債被判8年徒刑。他出獄後因頸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開刀後雙腿無法使力,手腳日漸彎曲退化。
他做資源回收時發現二手書價值,開書店後,將心比心身心障礙者找不易找工作,長期透過社福機構媒合聘請身心障礙員工。書店幾經虧損、倒閉、搬遷,他仍堅持這個信念。
【新北】無論如河
無論你盼的是熱烈擁抱或不被打擾的自在,都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療愈時刻。
這間解憂書店由4位「書店女工」秀眉、阿勇、雅鈴、小綠一起經營。她們在書店辦理護病議題、身心靈療愈的講座與活動,透過「一人一故事劇場」交換生命故事,在護理工作環境中療愈自己、推己及人。
【新北】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
張正、廖雲章夫妻決定開一間東南亞主題書店。這裡的書只借不賣,書源來自「帶一本看不懂的書回臺灣」活動,鼓勵到東南亞旅遊的民眾帶書回臺捐出。
【臺中】魚麗人文主題書店.魚麗共同廚房
31歲未婚生子,讓蘇紋雯的生命就此轉折。育兒的甜蜜、單親媽媽遭逢社會性懲罰的辛酸、從閱讀獲得的救贖,讓她創辦魚麗後,將書香、菜香、社會工作平臺三種角色合一,一本好書、一道好菜、一次社會資源的轉介,對身處艱困之人而言是及時雨,甚至能救命。
魚麗的選書涵括親子、青少年、飲食文學等;上桌的料理,是蘇紋雯與主廚陶桂槐走進朋友、客人的廚房裡親學。
【嘉義】勇氣書房
前份工作做了16年,安逸又規律,卻讓陳秀蘭萌生「這輩子只能這樣嗎?」的中年焦慮。離職後,愛看書的她決定開書店,籌備期間曾去書店當志工,整天沒等到半個客人。個子嬌小的她,一旦下定決心,現實再骨感也不會退卻。書店開了,以勇氣為名。
【高雄】等閒書房
湯若瑜父女倆一頭栽進二手書產業,仿佛誤入叢林小白兔,第一年的營業額慘到讓湯爸不敢退休。直到一位書店前輩點醒「不能只賣你喜歡的書」,讓湯若瑜漸漸摸索出收書、賣書竅門,拓展收書版圖,翻譯小說、經典文學、藝文、文學、旅遊類書漸漸充實書架。
【宜蘭】小間書菜
舊穀倉改造的小書店,既賣書,也賣菜,還能帶著家裡的二手書來以書換菜,是實體食糧與精神食糧的美好交會。
7年前,為了扭轉一成不變的生活,也為了有情緒與語言障礙的兒子,江映德與彭顯惠帶著一雙兒女從臺中搬到宜蘭定居,透過友善耕作小農社群「倆百甲」租地耕作,加入友善農業行列,彭顯惠也在這裡圓了開書店的夢想。
以書換菜標準由彭顯惠自由心證,比如三本小說、一本詩集能換走一顆高麗菜心、兩顆番茄、兩棵花椰菜與花生糖,但要是帶了彭顯惠不收的書,就什麼也換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