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近日,廣州一群聰明機智的小學生們,拋下「偶像包袱」,以真人模仿世界名畫中的人物,拍成照片後與原作對比火遍朋友圈。這正是華陽小學第26屆文化藝術節美術作品徵集題目:模仿名畫玩一玩。讓人驚喜的是,徵集到的作品可不僅是「玩」的水平,在惟妙惟肖的神態模擬、各種花式的道具輔助之下,這些作品在家長朋友圈中已迅速走紅。
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溫倩茵 通訊員 羅金球
多元藝術活動為假期「充值」
今年的寒假受疫情的影響,同學們的假期雖然被「充值」,但不能出門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更多的是宅家生活學習。秉承「停課不停學」的理念,華陽小學積極給學生們宅家生活學習進行網上指導,如錄製微課等。除了常規的學習指導外,如何讓同學們在家的學習更有樂趣,這也是老師們費心思考的。據了解,自2月以來,學校已舉辦了《童心·童畫·「童」抗疫》主題線上畫展、《「藝起來,悅讀美」》文化藝術節前期海報線上畫展,在第26屆文化藝術節「模仿名畫玩一玩」作品展之後,還會通過線上形式「走進藝術館、博物館」,讓同學們的藝術學習不局限於課堂空間、不局限於課本知識,宅家學習也能增廣見聞,陶冶情操。
在文化藝術節海報徵集、模仿名畫作品徵集活動中,學校老師鼓勵以親子合作方式完成,孩子和家長互相啟發創意,合力準備道具完成拍攝,整個過程其樂融融。活動約收到2600份作品投稿,同學、家長紛紛圍觀,參與度、關注度火爆!
小學生家中cosplay名畫
4月初,華陽小學第26屆文化藝術節在線上如期而至,美術組老師向全校孩子發布名畫cosplay作品徵集通知。老師們先在線上課堂上與同學們一起賞析部分名畫,分享名畫故事,然後讓同學們從本學期美術書中,或者通過網絡搜索素材,找一幅最感興趣的靜物或人物名畫,利用身邊的物品,擺擺拍拍,用同學們特有的方式去再現名畫。這一道創意十足的美術作業,旨在讓同學們在情境式體驗中感受美、欣賞美、表達美,在體驗中學會觀察、傾注思考,並感受其中的樂趣,同時,也通過此舉,舒緩學習的壓力和緊張。
據學校大隊輔導員、美術老師陳超介紹,低年級以模仿靜物畫作品為主,中高年級則模仿人物畫作品。部分作品讓他印象深刻:低年級同學的作品中,有用不同顏色回形針模仿日本名畫《巨浪》,低成本但創意十足;用分叉的麵條、圓圓的蘑菇模仿《生命之樹》,細節到位;高年級作品《吶喊》,同學神還原驚恐表情惟妙惟肖;模仿中國名畫《簪花仕女圖》時,同學以中秋節蓮花燈籠做頭飾,毛絨公仔做小狗,意趣盎然……
「在其中一組模仿作品中,需表現羽毛的透明感,小同學想到了用黃瓜切薄片來呈現半透明效果,蘋果、芒果、醬油等都成為了他們的道具。」美術不僅僅是創作,對名畫的賞析也是重要的內容,這次活動不僅讓宅在家裡生活學習的同學們懂得了賞析名畫的技巧,提高鑑賞能力,更善於觀察生活中物品的顏色、形狀、特性,從生活中思考、提煉自己需要的「精華」,成為生活的「藝術家」。
讀書少女
同學們的模仿作品,有的裝扮神似,有的神態自若,有的在模仿中創新……妙趣橫生,讓人忍俊不禁。二年級小女孩文文cosplay的是《讀書的少女》,神似的髮型和圍脖,還有微曲的蘭花指,對細節的追求讓作品惟妙惟肖。
據文文媽媽介紹,雖然低年級作品要求以模仿靜物為主,但是考慮到人物畫比較容易模仿,所以網上搜索「名畫 少女」關鍵詞,找了一幅比較容易操作畫。「先是找到合適的衣服、頭花,還要扎頭髮,進行一番『打扮』大約十多分鐘。」人物的準備還是比較簡單,但是開始拍攝才發現找角度不容易,把各種東西挪位、清空背景,拍攝完收拾回原位,前後搗鼓了40分鐘,最終才有了這樣的作品。「孩子對模仿名畫很感興趣,全程配合,連收拾殘局也是興致勃勃地自己完成,雖然作品有些喜感,但這次特別的作業也讓親子之間的互動多了一份趣味。」文文媽媽說,學校一直以來堅決貫徹教育政策,不留書面作業到課後,線上居家學習以來,也只有較少作業,比較輕鬆,所以每次作業孩子也會用心去完成,作業質量都比較高。
頭頂麵包的女子
四年1班的彭子涵根據作業要求,搜索瀏覽了好些名畫,又對照家裡有限的材料,最終選擇模仿畢卡索《頭頂麵包的女子》。模仿時找不到白色頭巾,子涵發揮想像力用白色T恤代替,頭頂的「麵包」用廢棄的沙發墊摺疊而成,沒想到誇張的「麵包」跟小小的主人公對比強烈,模仿作品很有喜劇效果。
簪花仕女圖
二年15班黃子殷因為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對歷史尤其喜歡通過《國家寶藏》節目認識了遼寧省博物館,了解到遼博收藏有唐代周昉畫作的《簪花仕女圖》,且家裡剛好有漢服,於是全家出動,爸爸負責攝影,媽媽配搭服飾,子殷把蓮花燈道具當頭飾模仿簪花的仕女。子殷說:「模仿原作最難的就是仕女回眸的姿態。」
這次模仿秀讓子殷爸媽都感受到了孩子的豐富想像力和創造力,一起欣賞、了解中外名畫,培養審美情趣和美學意識,感受中外不同文化。子殷媽媽建議,美術課可以開展更多模仿秀作業:「譬如模仿經典電視或電影或書籍或明信片,不僅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還能全家參與,增強家庭和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