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
中國古代文明的孕育
通史概覽
一、政治:從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型
1.夏商周時期「天下共主」的確立
(1)王位世襲制:我國第一個國家政權是夏朝。商朝是個瀰漫著神權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
目的:鞏固奴隸主貴族的統治。
對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後代。
內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
作用:周王室和諸侯國的臣屬關係更加明確,確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邊遠地區得到開發,疆域擴大。
(3)宗法制
特點:嫡長子繼承,以血緣為紐帶,等級森嚴。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保證王權的穩定。
內容:按血緣親疏,確立起嚴格的大小宗體系及土地、財產、政治地位的分配、繼承制度。
作用:強化了王權,保障了貴族特權;強調血緣關係,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4)禮樂制度:維護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5)世官制:實行世卿世祿制,選官範圍限定為貴族,由貴族子弟世代繼承祖上的權位。
2.春秋戰國社會大變革時期:從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型
(1)王權體制面臨的挑戰:爭霸與兼併戰爭;諸侯變法運動;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則遭到破壞;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
(2)從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型:從世卿制到任官制;官僚政治雛形出現;郡縣制出現。
3.商鞅變法
(1)背景
經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社會生產力極大發展。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
政治:新興地主階級要求進行社會變革,建立地主階級政權。各國進行變法。
軍事:兼併戰爭十分頻繁。
思想文化:百家爭鳴出現,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內容
前期:開始於公元前356年。
政治:實行什伍、連坐制度,加強對人民的控制。
經濟: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推動小農經濟的發展。
軍事:獎勵軍功,按軍功大小給予賞賜。
後期:開始於公元前350年。
經濟:廢井田,開阡陌,統一度量衡。
政治:推廣縣制,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習俗:「塞私門之請」,移風易俗。
(3)特點
以法家思想為理論基礎,以法律推動和鞏固改革。
以富國強兵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農戰」和「法治」。
商鞅變法是一場新興地主階級的封建化改革。
(4)作用
積極作用:使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的,為秦統一六國奠定基礎。
局限:嚴刑苛政,導致社會矛盾激化。重農抑商成為以後商品經濟發展的阻力。
二、經濟:中國古代農耕經濟模式的形成
1.農業
(1)生產工具:春秋戰國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國農業的主要生產工具,刀耕火種;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使用標誌著我國進入「鐵器時代」。
(2)經營方式:中國古代經歷了從集體勞作到個體農耕的發展過程。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出現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3)土地制度:原始社會,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實行土地國有的井田制;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為土地兼併現象的根源。
(4)租佃關係:戰國時期產生。
2.手工業
(1)夏商周時期:我國的「青銅時代」,商周時期青銅器的鑄造進入繁榮時期。
(2)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業開始出現,官營、民營和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
3.商業
(1)原始社會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業產生。
(2)商朝:產生職業商人和最早的貨幣。
(3)周朝:實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業被官府壟斷。
(4)春秋戰國時期:私商成為商人的主體,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
4.政策——重農抑商: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實施重農抑商的政策。
三、思想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和科技文化的發展
1.西周時期:文化上「學在官府」,即官府壟斷教育;實行禮樂制度,即周禮。商周時期,敬祖重德的文化為儒家學說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商代,漢字的完整體系形成,甲骨文是中國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2.春秋戰國時期
(1)思想:春秋時期,道家創始人老子提出「無為而治」和樸素辯證法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提出「仁」「禮」的學說;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主要有儒、墨、道、法等學派,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基礎。
(2)科技:戰國時期發明了指南儀器——司南;戰國時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3)文學藝術:春秋時期的《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戰國時期的楚辭是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秦漢魏晉
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初步發展
通史概覽
一、政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發展
1.中央機構
(1)秦朝
皇帝制度: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創立,皇位世襲、皇權至高無上是其突出特徵。
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監察、軍務,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牽制,便於皇帝專制集權。
(2)漢朝:漢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專製得以強化。
(3)魏晉南北朝時期:三省機構已經出現,但是職責尚未定型,也不是正式的國家權力機關。
2.地方制度
(1)郡縣制: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秦朝在全國推行,加強了中央集權,這是我國地方行政制度上一個劃時代的改革。
(2)郡國並行制:西漢初期在地方推行,釀成「七國之亂」,直到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基本解決了王國問題。
補充:漢代強幹弱枝的重要措施
(1)遷徙郡國豪富,有效地打擊了地方勢力,加強了朝廷力量。
(2)推恩王侯子弟,進一步解決了諸侯王強大難治的問題。
(3)頒布「附益法」,限制士人與諸王交遊。
(4)懲治地方豪族,對於壓抑地方豪族的猖獗氣焰,加強專制皇權,起了顯著的作用。
(5)設置十三州刺史,加強了朝廷對地方的控制。
3.選官制度
(1)戰國、秦朝和漢初:按照軍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有利於國家選拔軍事人才,滿足了實現國家統一的社會需求。
(2)兩漢:首創察舉制。按人口比例舉「孝廉」,並加以考試選用,給中小地主階級及其他社會階層提供了參政機會。察舉制、徵辟制,以儒傳教,選拔官員途徑多樣化
(3)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按照門第選拔官吏的制度,使世家大族長期壟斷官僚職位。
4.監察制度
(1)秦朝:中央設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監理國家監察事務。
(2)兩漢:漢武帝設刺史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東漢末年刺史成為州的最高長官。
5.(選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導致社會矛盾激化。
馮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動。
(2)內容
推行均田制:將國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
整頓吏治:實行俸祿制,嚴懲貪贓枉法。
遷都洛陽:為孝文帝深化改革創造了條件,有利於中原地區的經濟恢復和政治穩定。
革除舊俗:仿漢制、易漢服、講漢話、改漢姓、與漢人通婚等。
(3)作用
促進了北方農業生產的發展。
促進了洛陽的繁盛,使洛陽成為國際性商業城市。
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為隋唐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易錯點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實質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條件下進行的。孝文帝改革實行了一系列漢化措施,如實行均田制、遷都洛陽、移風易俗等,推動了鮮卑族的封建化進程,有利於漢族、鮮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間的融合。孝文帝改革實質上是一場少數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二、經濟:農耕經濟的發展
1.秦朝時期:統一貨幣、度量衡、修築馳道等措施,促進了經濟的交流和發展。
2.兩漢時期
(1)農業:牛耕逐漸普及,出現了耬車,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興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業:西漢開始用煤做燃料冶鐵;漢代中國絲綢遠銷歐洲並獲「絲國」稱號;東漢燒制出成熟的青瓷表明了手工業的進步。
(3)商業:專供貿易的「市」出現,但受重農抑商等政策影響,政府管理嚴格;西漢時開通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
補充:漢代莊園經濟
(1)土地來源:漢代莊園主要是由商人、豪強地主、官僚等用威脅、欺騙、敲詐、買賣、強佔等各種手段,兼併農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所有制。
(2)經濟形態: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剝削方式:莊園除有一部分奴僕勞動外,大多由徒附、賓客、族人通過租佃的方式來耕作,他們一般向莊園主交納實物地租。除實物地租外,他們也須無償地為莊園主服一些勞役,如砍伐林木、看家護院、充當「部曲」等。
3.魏晉南北朝時期
(1)農業
土地制度:北魏至唐前期實行均田制。
經濟重心的變化:北方農耕經濟一度遭到破壞,人口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江南得到初步開發。(經濟重心南移更多知識請點擊: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2)手工業:出現灌鋼法,北朝燒制出成熟的白瓷。
(3)商業:北方商業一度遭到嚴重破壞,長江流域經濟發展相對穩定;草市形成。
補充: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
(1)南北經濟趨於平衡:黃河流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心,秦漢時期,南北方經濟發展差距很大。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大規模的戰亂多發生在北方並且時間持續很長,使得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而南方則相對穩定,使得南方經濟得到迅速發展。
(2)士族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士族制的發展和統治者崇信佛教,導致地主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惡性膨脹,造成土地和勞動力的大量流失。
(3)商品經濟總體水平較低:由於戰亂,不少城市遭到嚴重破壞,加上南方剛剛開發,商品經濟發展緩慢。
(4)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由於民族融合的加強。
三、文化:封建文化的發展
1.秦朝:「焚書坑儒」,實行思想文化專制,儒學受到沉重打擊。小篆成為官方文字。
2.兩漢
(1)兩漢治國思想的演變
漢初推崇黃老之學,適應了恢復發展經濟、鞏固統治、「無為而治」的時代需要。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思想,提出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大一統、三綱五常主張,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的時代之需,新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補充:儒學對漢代社會的影響
(1)對王朝:統一了國家主流思想,穩定了統治秩序,神化了皇權。
(2)對社會生活:「三綱五常」成為個人修養的價值標準,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
(3)對選官:重視品德的察舉製取代軍功爵制、舉孝廉等舉措,促進整個社會研習儒學經典氛圍的形成。
(4)對法律:以儒入法,法律的制定和案件的審判深受儒家思想影響。
(5)對教育:儒學壟斷教育,從中央到地方形成系統的國家教育體系。
(6)對史學:史學評價對歷史人物的標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
(2)科技文化成就
造紙術:西漢初年出現,東漢蔡倫改進。
數學:《九章算術》總結了先秦到漢代的數學成就。
天文: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
醫學: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成為中醫臨床醫學的經典,華佗發明最早的麻醉劑——「麻沸散」。
文學:漢賦以楚辭為基礎形成半詩半文綜合體,西漢司馬相如等佳作表現出了大一統時代的文化氣度。
3.魏晉南北朝時期
(1)思想:佛教、道教興起,衝擊儒學,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挑戰。
(2)科技:《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古代農業科學著作。
(3)藝術:漢字發展為自覺的書法藝術;東晉王羲之被稱為「書聖」;文人畫出現,顧愷之的繪畫理論和作品成就非凡。
隋唐宋元
中國古代文明的成熟與繁榮
一、政治: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與發展
1.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從三省六部制到一省制
(1)形成: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完善。
內容: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負責執行政令。
運作程序:中書省(草擬政令)門下省(審核政令)尚書省(執行政令,下設六部)。
(2)演變: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元代設中書省替代三省,成為最高行政機關。一省制提高了效率,但是威脅了皇權。
2.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
(1)唐朝:安史之亂後,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最終導致了唐朝的滅亡。
(2)宋代:軍權和財權都收歸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設通判負責監督,加強了中央集權。
(3)元代:地方實行行省制度。平衡了中央與地方,既有利於中央集權,又給地方留出了部分權力。這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3.選官制度的變革
科舉制:隋唐時期開始實行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擴大了封建統治的基礎,標誌著我國選官制度的成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顧、以德優先的考核制度。
4.(選修1)王安石變法
(1)背景:國家出現積貧積弱的局面,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尖銳;曇花一現的慶曆新政。
(2)內容
經濟上富國之法
均輸法:在路程較近的生產地採購物資。
市易法:限制了豪商大賈控制和操縱市場。
青苗法:青黃不接時,政府分兩次借錢或糧食給農戶。
募役法(免役)法:納錢代役。
農田水利法:興修水利工程,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
方田均稅法:重新清丈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賦稅。
軍事上強兵之法
將兵法:精簡裁併軍隊,設置專門操練軍隊的將官。
保甲法:把農民進行保甲編制,兵農合一。
保馬法:採取優惠政策鼓勵百姓養馬。
設軍器監:專門管理武器製造。
政治上取士之法
科舉改革:以經義策論取士。
改革學校制度:改組太學,撰注教材。
(3)作用
積極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強地主的兼併勢力。農業生產發展,使財政收入增加,改善「積貧」的局面。使軍隊戰鬥力增強,改善了「積弱」的局面。
局限性:指導思想上偏重於謀求開闢財源,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變法的實行過於激進。
歸納總結 王安石變法的歷史啟示
(1)改革必須遵循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則。
(2)改革是革除社會弊政,促進社會發展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但也應防止在改革中出現用人不當、執行不力等問題。
(3)改革必然會觸及某些人的特權和既得利益,因而會有阻力,甚至充滿了尖銳的鬥爭。因此,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行動要堅決徹底,注重改革的實效性。
二、經濟:農耕經濟的繼續發展與繁榮
1.農業的發展
(1)生產工具:隋唐時期出現曲轅犁,將中國的犁耕技術推向成熟。
(2)土地制度:北魏至唐前期實行均田制,宋代實行不抑兼併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進一步發展。
(3)租佃關係:宋代土地兼併激烈,租佃關係普遍化。訂立契約作為解決糾紛的依據。
(4)經濟重心的變化:南宋時經濟上南強於北的局面完全確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經濟重心的南移促進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南方經濟文化的影響力上升。
2.手工業的發展
(1)隋唐: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體系。
(2)宋朝:景德鎮成為瓷都,出現五大名窯。
(3)元朝:進入彩瓷時代;黃道婆改進棉紡織技術。
3.商業的繁榮
(1)隋唐:商業貿易蓬勃發展,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繁榮;長安、洛陽等成為聞名中外的大都會;出現櫃坊及飛錢。
(2)宋朝:商業環境相對寬鬆;出現紙幣交子;市民階層興起;海外貿易興盛,東南沿海經濟影響力上升。
(3)元朝:政治統一,交通發達,商業繁榮。
(4)商業政策:中唐以來,重農抑商政策有所鬆動。朝廷鼓勵海外貿易,並實行官商分利政策,如出現了鹽引、茶引等各種禁榷商品的轉賣憑證,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城市的發展
(1)嚴格限制階段(宋以前):市的經營時間及地點有嚴格限制,受官府嚴格控制。城市的主要職能為政治中心、軍事重鎮。南北朝時期,草市形成。唐代夜市繁榮,草市功能顯著。
(2)放鬆限制階段(宋以後):市打破了時空限制,不再受官府直接監管,城市的經濟功能加強。
三、思想文化:儒學的成熟和科技文化的繁榮
1.理學形成
(1)隋唐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並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2)宋代:儒學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強調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用「理」來約束人們的行為,進而規範社會秩序。程朱理學成為南宋以後居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
2.科技:宋元時期是火藥、指南針、印刷術三大發明廣泛使用的成熟階段,更是外傳西方的重要時期,三大發明的成熟和外傳,大大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服務於農耕文明的天文、曆法、醫藥等實用科技因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也獲得了很大的發展。
3.文學
(1)唐詩:唐朝開放與繁榮的社會環境,科舉考試以詩賦為主,促進了詩歌的繁榮,既有盛唐時期的浪漫情懷,如李白;也有中唐以後國家衰落,人民困苦的現實批判,如杜甫。
(2)宋詞: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宋詞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民族政權並立,國家分裂,文人用詞抒發對國家分裂的悲憤,如辛棄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擴大。
(3)元曲:元朝主要的文學形式。如關漢卿的《竇娥冤》。
4.書畫藝術
(1)唐代:書法風格多樣,楷書、草書流行;繪畫藝術進入繁盛時期。
(2)宋代:隨著手工業、商業的不斷發展,城市經濟繁榮,出現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榮,湧現出一大批書法家、畫家。
明清時期
古代中國的繁榮與遲滯
通史概覽
一、政治:明清君主專制的強化
1.明朝強化專制皇權
(1)廢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書省,廢丞相,親掌六部直接管理國家政事,標誌著專制皇權發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2)設立內閣:明太祖設立殿閣大學士,但不參與決策。明成祖正式設立內閣。內閣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3)完善監察制度:在中央設有都察院和監察御史,地方設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實行特務統治:設錦衣衛、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凌駕於法律和司法機關之上,直接服務於皇權。
(5)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廢行省,設三司。在地方分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別主管民政、司法和軍事,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制。
(6)文化專制:實行八股取士,加強思想控制。
2.清代專制皇權發展到高峰
(1)設立軍機處:初為雍正年間為處理西北緊急軍務而設立。其後職權不斷擴大,軍機大臣可以參與處理機要政務,但只能跪奏筆錄,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誌。
(2)加強思想控制:實行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思想專制更加殘酷。
3.明清君主專制制度強化的特點及其影響
(1)特點
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如監察制度、選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體現了繼承性的特點;而內閣、軍機處的設置則是一種新發展。
君主專制空前強化。主要體現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務統治的加強,八股取士的推行,軍機處的設置和「文字獄」的嚴酷等方面。
體現了時代特徵。君主專制逐漸達到頂峰,並且走向反動,反映了我國封建制度漸趨衰落的時代特徵。
(2)影響
積極: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鞏固;有利於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有利於民族大融合;有利於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
消極:經濟上,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政治上加劇了社會矛盾;思想文化上,使知識分子脫離實際,阻礙了科技創新和文化的進步。
二、經濟:明清農耕經濟的發展與遲滯
1.農業生產
(1)農耕技術:作物種植形成多熟制,培育農作物新品種,引進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的引進與分布圖】
(2)農業著作:徐光啟編寫的《農政全書》體現了當時農業科技的水平。
(3)租佃關係:進一步發展,這與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有關,佃農對田主的依附關係進一步減弱。
2.手工業生產
(1)生產方式:明代中葉以後,私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佔據主導地位。
(2)手工工場和僱傭勞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在紡織業發達地區出現自由勞動力市場。
3.商業的發展
(1)貨幣經濟:隨著商品流通的擴大,社會上大量使用白銀,商業資本日趨活躍,長途販運貿易興盛。
(2)農產品商品化: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大量進入市場。
(3)工商業市鎮:明朝中後期,在運河沿岸、江南地區,工商業市鎮大量湧現。與周邊農村聯繫密切,促進了農產品的商品化,加快了社會分工。
(4)商幫:區域性商人群體壯大,長途販運貿易長足發展,形成徽商、晉商等商幫。
(5)區域分工:地區性的商業中心的形成和出現;各地市場聯繫密切,地域分工趨勢顯現。
(6)對外貿易:在正當的中外貿易中,中國對外貿易佔優勢地位。
(7)賦役變革:一是將賦和役合併起來徵收,二是用貨幣稅代替實物稅。
4.經濟政策
(1)重農抑商政策:中國封建社會長期推行的經濟政策,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朝「海禁」:明太祖規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
(3)清朝閉關鎖國:只開廣州一處對外通商,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
三、文化:明清時期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
1.思想
(1)王陽明心學: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張克服私慾,「致良知」。
(2)李贄的「異端」思想:主張破除對孔子的迷信,認為人皆有私,主張個性自由。
(3)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
(4)對明清之際進步思想的評價
積極性:對君主專制統治造成了衝擊,給後世民眾以深刻啟迪;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為傳統儒學注入新活力,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局限性:資本主義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佔統治地位,無法撼動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
2.科學技術成就
(1)傳統科技輝煌
醫學:《本草綱目》系統地總結了中國16世紀以前的藥物學成就。
農學:《農政全書》系統總結歷代經驗,達到傳統農業科技的頂峰。
(2)沒有產生近代科技,與西方相比逐步落伍。
3.文學藝術
(1)文學:明清時期,小說創作進入蓬勃發展階段。《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最為著名。
(2)戲曲:明中葉到清中期,崑曲鼎盛,被譽為「百戲之祖」。清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獻藝,兼容並蓄,形成京劇,被譽為「國粹」。
(3)繪畫和書法:強調個性、講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韻意趣的文人畫成就突出。反映文人畫風貌的寫意畫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圖》、清代鄭板橋的《墨蘭圖》。
本資源轉載自愛學歷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