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間看到了一個一個視頻,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雖然L桑是個北美歸國的朋友,但自己覺得對英國還是挺了解的,每天mate mate的叫,每天cup of tea 再 cup of tea 的喝茶,感覺自己像個老英倫貴族一樣,翹著蘭花指喝著大紅袍。然後在視頻裡看到:
雖然我是知道英國的俚語千奇百怪,但這個我還真就沒有想到。
其實這個詞字面意思來解釋,作為俚語也行得通,畢竟世界的另一邊,有個美利堅,美利堅有個德州,德州也喜歡越大越好~(我黃了)
也不知道,是戳到了我什麼爽點,總之LOUD一下,讓我好多的回憶一下子都回到了腦海中。
今天的文章,除了勸人向善,好好學習外,我還想帶大家感受一下地區特色。
大英國協國家,多多少少都是一脈相傳的,畢竟大家都是奉英國君主為國家元首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所以許多用詞用語都和燈塔國不盡相同,所以有時候不要說兩國的群眾,就連兩國的留學生在一起聊天,都會覺得自己覺得自己學了個假英語。
女王在英國的稱號為:託上帝洪福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屬土及領地之女王、大英國協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護者。
在北美的時候,天天就是:
「美國人吐槽加拿大人XXX」
時間久了,慢慢又有了
「美國留學生吐槽加拿大留學生」
其實這完全沒什麼問題,同理,英國人不也吐槽蘇格蘭,愛爾蘭口音嗎。
'Hiya' or 'Hey up'——英格蘭北部特供版
'What about ye?'——北愛爾蘭特供版
'yoooo'——美國南方特供版
'sup'——美國街溜子特供版
明顯能看出英語國家中,因為性格的不同,對於俚語的改良也各不相同,英格蘭北部和北愛,明顯屬於「糙漢」英語,一張口就是老凱爾特人了,而美國就是懶人英語,恨不得哼一聲就完事,而加拿大(我就想玩一下sorry梗),一看就是民風淳樸,山清水秀。
'Blinding'——英國版非常好
'DOPE'——美國版非常好
有時候覺得吧,英語和美語的進化趨勢完全不同,一個在變長,一個在變短。
除了這些我覺得特別有梗的用詞,我還羅列了一些出了大不列顛群島就沒人用的詞:
相當於「nothing at all」,只不過這個說法更通俗一點。
犯錯,而且這個錯誤比較嚴重。(F word UP)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啞炮」,也就表示什麼事失算落空了。
意思是很醉 (pissed off 才是生氣)在美國pissed就是生氣
當然,這屬於我個人的看法,為什麼呢?因為基於我對這麼多個英語國家的了解,倫敦腔是最接近「標準普通話」的發音和用法。
L桑覺得倫敦腔和老北京話一樣,是在歷史長河中進行過長期積澱的。因為倫敦一直都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所以這座城市積攢的財富和文化比英國任何一座城市都多,語言亦再次進行了無數次的交融洗禮,最後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語言系統——「倫敦腔」。
而同樣是英語國家的美國、加拿大、澳洲,為何英語聽起來就沒有「倫敦腔」那樣的高大上呢?我想是因為歷史發展需要的原因。
因為英國是擁有真正的貴族的,而貴族在哪都是要逼格的,財力物力沒法比拼了後,自然就要有文化方面的比較,不然也不會經常聽到人說:一聽這人的口音就知道他/她來自於一個好的家庭。
所以大家對這些英語國家進行形容的時候,一般都會覺得:
美國=農村
加拿大=更大的農村
澳洲=漁村
英國=小布爾喬亞
不會吧!不會吧!就我一個人看英國電視劇不加字幕看不懂嗎?
我猜可能不止我一個吧,作為一個廣泛涉獵外國電影電視劇的學長,我不止一次的發現再看美國新聞或電影或電視劇的時候,我哪怕跳著看字幕也能明白是什麼意思,而英國就不行。
慢慢的我對這件事產生了好奇,後來我經過思考和比對得出來一個結論,那便是英國人不愛吞字改字,且句子完整。
我們前面說到美語喜歡「簡化流程」,但英語不,為了保持一個句子的完整和表達正確,英國人會使用各種正確詞語來豐富句子。
所以各位和美國人聊天經常會發現年輕人不停的「yeah,you know」,而你其實不太知道他想幹嘛,因為美國人本身就是意識流溝通,很多事自己也表達不清楚。
這點和02相吻合,上面說的是句子的邏輯,現在說詞語的邏輯。
我在俚語中列出的許多詞,都是有對應詞根的,比如Wanker,表示這人不咋樣,這個詞就是 Wank+er。至於是什麼意思自己查吧,反正不是說你是萬科的人。
諸如此類還有很多,而美語則並不是如此的在意本身的意思,我上面寫過的dope就是這麼一個憑空出現的詞,我到現在也沒查到不知道,到底是如何演化而來(知道的請評論告訴我)。
另外,英語還有一點我覺得非常好,這點和個人喜好以及口音有關係,那就是——英國英語會可以添加輔音、尾音和吞音來讓發音聽起來更加抑揚頓挫。
這點對我來說,非常舒服,首先有起伏的音調,是讓一門語言充滿魅力的條件之一,其次這種有意無意的重音斷句會讓聽眾更加集中的聽你的內容。
比如英國人也會說"Bro",但不像美國人讀的是「Brrrrooooo」,英國人說「Bro f」,感覺不拖拉,更具力量感。
也許這也是,去英國留學的朋友,最後想學二外都選擇了德語的原因。
差異會一直存在不會消失,就好像世界上的人不可能長成一樣,我們作為留學生,要做的就是擁抱差異。
而且不要因為別人說的話而感到自卑,整個國家間都存在著語言差異,我們作為外鄉人,在說本國語言的時候帶點口音怎麼了?只要正確的表達了意思,完全不需要感到尷尬,只要你不尷尬,尷尬的就會是無法接受差異的她/他。
知乎上有個問題便是:「在國外因為語言問題,被嘲笑歧視怎麼辦?」
我的回答是四個大字:「大可不必!」
所以留學生們,自信一點,日式英語聽過嗎?人家都自信滿滿,我們害怕什麼?
再者說,我們去留學為的是學知識,其次才是標準的語言,真正的尊重來自於你的行為,對學業的重視就是最好的證明,沒有人會去嘲笑一個在求學方面孜孜不倦的人。
面對那些「hater」,用學歷去狠狠的打他的臉,才是最好的方法。
PS:怕學不好就來找我們啊!雪霸EDU教的棒棒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