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中華大地遭遇了幾千年未有的大變局,內憂外亂。不過俗話說得好,亂世出英雄。在那個風雲際會的年代,眾多武學高手挺身而出,面對列強挑釁慷慨應戰,有力維護了民族的尊嚴。
這其中,以天津霍元甲、廣東黃飛鴻、北京大刀王五的事跡最為人熟知。大刀王五與霍元甲、黃飛鴻都名列晚清十大高手,除了這三人,名氣比較大的還有董海川、杜心五、韓慕俠、燕子李三、孫祿堂等,都算是一時豪傑。拜這些年的電影所賜,我們對霍元甲、黃飛鴻可以說是非常熟悉了。所以本文,我們來講講大刀王五。
其實大刀王五隻是江湖綽號,王五本名王正誼,字子斌,祖籍河北滄州,大家都知道,河北滄州是有名的武術之鄉,出了很多武學高手。王五與別的高手不太一樣,他並非出身武學世家。王五自幼家貧,喜歡練武,早年在肖成和門下,所以武學根底不錯。後來,王五拜一代高手李鳳崗為師,在他門下排行第五,所以被別人叫做「小五子」,他藝成之後,因為刀法高超,武德高尚,就慢慢被人尊稱為「大刀王五」。
雙刀李鳳崗為了鍛鍊王五,在他有了不錯的身手之後,把他推薦給師兄劉仕龍那裡當了一名鏢師,一起行走江湖。同治十年,王五告別師父李鳳崗,先到天津,後來又到北京重操舊業,到一家鏢局當了鏢師。
光緒三年,王五利用自己的積蓄,加上朋友的幫忙,在北京開了一家自己的鏢局——順源鏢局。由於王五武藝高強,扶弱濟貧,在大江南北的名頭很響,所以順源鏢局生意很紅火,北到山海關,南到清江浦,都有王五鏢局的生意。
如果王五僅僅是武藝好、品德高,在後世大概也不會有這麼大的名聲。金庸先生說得好,「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大俠王五的愛國情懷更值得稱頌。
甲午戰爭失敗後,李鴻章主持對日議和。國內怨聲一片,御史安維峻冒死上疏爭辯議和的各種弊端,要求嚴懲提議議和的人。安維峻這個舉動卻遭到清廷的貶斥,被革職流放到邊關。王五敬佩這位御史的風骨,毅然承擔起護送安維峻的責任,一路護送他到目的地。王五還辦了武術學堂,名為「父武義學」,與霍元甲在上海辦的「精武門」齊名。
王五最更廣為人知的,就是與譚嗣同的兄弟情義。王五俠義心腸,譚嗣同也是熱血書生,二人互相仰慕,以兄弟相稱。1898年,譚嗣同到北京,擔任四品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在那個特殊時期,譚嗣同的行和保護工作全都由王五一力承擔。變法失敗後,譚嗣同為了表達變法決心,使民眾清醒,不願意逃走。王五得到消息之後,多方策劃,買通獄吏,還到處聯絡武林人士,密謀營救譚嗣同,此舉被譚嗣同堅決拒絕。
譚嗣同被殺害之後,王五悲憤不已,多次組織對清廷官員的刺殺。
1900年,以反對洋人為目標的義和團運動在北方興起,王五率眾多好友積極參加,殺洋人,攻打教堂。後來因為被小人告密,王五的住處被清軍包圍。王五本可以逃脫,但當時他的鏢局裡有一百多人避難。王五擔心自己跑逃脫了之後,清政府會把這一百多口男女老少作為人質。所以,當清軍抓他的時候,王五表示不反抗,但請在場清軍不要株連其他人。當時領頭將領敬佩王五的為人,就答應了下來。
後來王五被清政府交給德國軍營,在西河沿兒被處決。大刀王五被殺害之後,八國聯軍殘忍地將他的頭顱割下來,掛在城門上,家人一直無法給王五入殮下葬。當時在天津的霍元甲聽到這件事,隻身趕來,在夜裡將王五的頭取下,送去入殮埋葬。
這兩位大宗師,雖然年齡有差距,也分屬不同的武術流派,但是一顆俠義心腸卻都是一致的。
面對腐敗清廷和恃強凌弱的外國人,大刀王五毫不畏懼。對朋友兄弟有情義,對弱者有扶持。這樣不畏強權畏正義的高手,才是真正的大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