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 擊 關 注 ENJOY 美 食 公 眾 號
布魯克林有一個博物館,叫做食物和飲品博物館(MOFAD)。它是一個天才瘋子美食家近二十年遊說行走後終成的項目。那個瘋子名叫Dave Arnold, 在美國雞尾酒界是個神級人物。
大開腦動的雞尾酒天才Dave Arnold
Dave的人生只圍繞著一個東西轉:味道。他在紐約的酒吧Booker and Dax是他第一個實驗室。在那裡,他把所有自己能想到的,想不到的味道元素都進行了拆分和嘗試,還自己建造離心機和噴槍,來抽離分解各種的味覺分子。我曾經去過一次,那裡的味覺碰撞和想像力能讓不喜酒的我腎上腺激素狂飆,每一口下去都雞皮疙瘩直起。
在Dave的世界觀裡,食物=味道,所以當MOFAD項目終於落地,他第一個展覽主題就是「味道」。也是在那裡,我第一次直觀的體會到現代化工業下「味道」的定義。
布魯克林的MOFAD試驗室
那是一臺巨大的氣味合成機器,上面有無數不同的按鍵。每個按鍵都能釋放一種化學物質。按照示意去按下不同按鍵,你就能得到幾乎任何你熟悉的氣味。閉上眼間,所有食物似乎就在你眼前,但睜開眼,面前只有這樣一個巨大的味覺合成器。
氣味合成機,把各種不同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就能調和出你熟悉的某種食物的味道
其實很多我們熟悉的氣味,都可以通過把不同的化學成分疊加在一起而拼湊出來,而且還會更濃鬱,更香甜。
那裡也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嗅覺和味覺的欺騙性。在一臺機器裡,我和好友Lisa取出一個玉米澱粉做的小藥丸。當我們放入嘴裡,撲舌而來的鹹黏海水味。另一臺機器上,我們被要求去區分哪一個是真正香草的味道。兩個按鈕,聞起來各有差異,但都是熟悉的香草味。我和Lisa認定選項二一定是香草,太明顯了。但答案揭曉後,才發現我們如此確定的香草味,不過是來源於丁香和木屑的提取物vanillin。
美國轉基因大王孟山都(monsanto)生產的香草精
香草其實是這條道路上的「功臣」。這個原產於墨西哥的植物在被西班牙殖民者帶入歐洲後,成為歐洲美食屆的一個新星。很多甜點師傅和餐廳開始嘗試使用這個芳香迷人的東西,大量的需求迫使人們快速找到量產這個花季只有一天的植物。19世紀末, 德國科學家Ferdinand Tiemann提取了香草裡面最主要的成分vanillin, 並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製作香草精的公司。不久之後,人們發現製造紙張的廢紙漿裡也有vanillin的成分,於是香草精開始規模化量產。曾經有一度,一個小小的造紙廠的廢紙漿就可以提供一個歐洲60%香草精的需求。
然而香草精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的十年,科學家們開始從源頭入手,嘗試理解人對於味道攝入的整個過程。他們發現,要想讓大腦認為一個東西味道好,要做好兩個工作就足夠了:一個是嗅覺,一個是味覺。
在味覺上他們認知了遍布舌頭和上顎的味覺感器以及組成六大味覺(甜鹹酸苦鮮辣)的各種香精化合物(flavor compounds),在嗅覺上他們發現了鼻子裡的嗅覺感應器對於各種芳香分子(aroma molecules) 的高解析度。然後他們開始了味覺嗅覺發展上的逆向工程,也就有了上文提到的各種味道的合成方法。
用香精化合物欺騙你的舌頭,其實是件很容易的事
如今的人造香精業是一個價值120億美金的金牌工業,味覺調香師供不應求。類似工業化產出的黑松露油,量產的各式昂貴口味的巧克力,味道來源本質都是味覺調香師逆向分析出的化學合成物。它們廉價,但帶有「昂貴」的面具,給眾多跨國食品公司帶來了無數的利潤。
黑松露油中的黑松露味是靠黑松露調味劑勾兌出來的
更具有偽裝性的是,在目前世界各國允許的5000種食品添加劑中,超過一半的都是各種食用香精。但在食品配料表裡,它們都被簡單的融合成了四個字:食用香精,所以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每一口加工食物裡,到底吃進肚多少人工合成化學元素。
一次和一個帶娃奶爸坐高鐵,午餐時分,娃餓了,開始各種倒騰。奶爸要工作,受不住,於是去餐車,買了一盒蝦片,一根火腿腸和一盒韓國香蕉牛奶。估計都是愛吃的東西,娃於是乎安靜,乖乖的吃著蝦片,喝著香蕉牛奶,安分到京。
香蕉牛奶裡含有香蕉香精,孩子還是少攝入比較好
坐在邊上的我卻忍不住,幾次想奪走,給她換成鮮牛奶加五香蛋。 才五歲的孩子,如此大快朵頤著各種人造香精添加劑防腐劑化工合成味素,對肝臟真的好麼?況且奶爸本人也不是不知道這些東西的缺點,不過圖個方便省事,就沒去多想。
最後我還是沉默了。然而骨鯁在喉,我還是有種想說些什麼的欲望。
其實任何物質當被創造出來的時候,是沒有「好」和「壞」的標籤的。這些屬性都是使用它的人賦予的。在化學合成香精這個領域裡,跨國大型食品企業是使用和推動的主力,而盈利則是他們最大的誘碼。
不同的味素編號合成在一起,就能組合出棒棒糖的口味
那麼在利潤面前,良知是不是一個可以妥協的產物? 是的。
一篇哈佛關於人造香精和健康的文章是這麼說的:
人類所有吃的食物本質都是分子化合物,香精這個東西,不管是人造的還是自然的,也都是分子化合物。在美國,人造的分子化合物的測試標準比自然提煉出來的要嚴格很多,必須由全球僅500多名的專業味覺調香師經過多年的實驗室實驗後才可以產出,所以在健康安全上是可以保證的。
這個我可以理解,但健康問題的隱藏點其實不在這兒,而是在有了人造香精味素這個味覺保障後,食品公司對於其他主要原材料質量的允許妥協範圍。舉雞湯為例,工業化養殖的雞隻需要28天就可以出籠宰殺,就肉質本身而言,燉煮出的雞湯是缺乏我們熟悉的雞湯味的。而且各種激素殘留量消費者也不得而知。
亞馬遜出售的雞湯(chicken borth)的配料表中,有加入雞肉調味劑
然而跨國大型食品公司因為有人造香精和防腐劑等資源,可以繼續使用這種成本低廉的雞作出的盒裝雞湯,再加入相關人造香精,味素和保鮮劑,推廣到市場讓大眾食用購買。長久以來,我們的身體是否會沉澱工業雞成長過程中的殘留藥素,它真正的營養價值又有多少?這個是需要被質疑的。
就像那個被奶爸餵投薯片,香蕉牛奶和火腿腸的寶貝。才五歲。肝臟是否應該開始接受這些大量的廉價原材料和人造化工合成物?她身體能不能代謝?長期食用食物裡的氫化脂肪酸對她今後自己身材的發展是否有損?這些都是我當時衝動的來源。
「道理我都懂,但是做到很難。」這個大概是當今人們生活最真實的寫照。其實想吃沒問題:人生一遭,不吃自己想吃的,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但這並不妨礙咱們去有意識的認知「我到底吃進肚子裡了什麼」。簡單的拿起包裝盒,掃視一下配料表就好。 如果你仍然想吃,那就買唄。但如果說可以有更真誠良心的選擇,那也未嘗不可。
我不是專家,只是一個對配料表有一些偏執症的小丫頭。以下是我搜集的一些常見的食品添加劑和他們的作用。315了,來了解一下這幾年都下肚了哪些人造化學物質吧:
食用氫化油用來提升餅乾的口感
食用氫化油:液體油氫化變為固體,增長保質期,讓食物口感更鬆脆。但肝臟無法代謝,長期無意識服用會逐漸增加高血脂和脂肪肝的發病率。
含有蔗糖脂肪酸酯,甘油等添加劑的方便麵
蔗糖脂肪酸酯:肉類,乳製品裡常用乳化劑。
甘油:去除果汁或其他類似食物裡的苦澀味,肉腸裡保溼。
麵包中含有單甘油脂肪酸酯及脫氫乙酸鈉等添加劑
單甘油脂肪酸酯:食品裡的乳化劑。
脫氫乙酸鈉、亞硝酸鈉、亞硝酸、己二烯酸鉀、己二烯酸、丙酸鈉、對羥基苯甲酸酯:皆為防腐劑。常見於麵包,蛋糕,腐乳,醬菜等。
薯片中含有阿斯巴甜和5'-呈味核苷酸二鈉等添加劑
阿斯巴甜、 糖精、蔗糖素、安賽蜜:人工合成的甜味素。其中糖精在食品安全歷史裡曾起過致癌方面爭議,目前各國法律仍認定為安全。
5'-呈味核苷酸二鈉 、穀氨酸鈉 :都是起鮮用的人工合成味素。
食用香精:上文中提到的各種化學味素合成劑。
那麼,你對食用香精和化工添加劑有什麼看法?
本文轉載自:一大口美食榜
「一大口美食榜」(ID:laiyidakou)是以多維度榜單為美食評價體系,聚集中國美食家資源,為想吃、找吃、懂吃的用戶提供進階版美食指南。
我們有美食榜單,有美食旅行團,有好福利,愛吃就來關注一大口吧!
還 沒 吃 飽?
趕 緊 關 注 我 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