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傭的故事》:積極突破逆境,才能重塑人生

2020-12-22 新葉成長記

"我認識到,謀生和生活是兩回事。"——馬婭·安傑盧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本好書《女傭的故事——我只想讓我女兒有個家》,這是一部關於一個美國底層單親媽媽的回憶錄,講述了她在社會底層掙扎與奮鬥的故事。

該書被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選為2019年夏季書單,還獲得了《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底特律新聞報》、《福布斯》、《魅力》和《米蘇拉人報》等諸多雜誌的年度最佳榮譽。

作者史蒂芬妮 蘭德(Stephanie Land),從小就有一個作家夢,但是糟糕的原生家庭和親密關係,窘迫的生活處境讓她幾近窒息。為了撫養女兒,她成了一個清潔工,在十多個主顧的家之間奔波。身無分文的她只能和女兒躲進收容所,並利用助學貸款、社會福利津貼勉強度日。

但是她沒有放棄,用一臺破舊的電腦不停書寫,把自己的工作見聞和獨自撫養女兒的種種艱辛記錄在了VOX專欄中,文章在3天內點擊量超過了50萬人次。

如今她已經靠自己的努力為女兒提供穩定的生活,也實現了自己的作家夢,成功翻轉了自己和女兒的命運。

這是一部讓我覺得很有共鳴的書,書中蘭德的生活事跡,讓我既心疼又感嘆,她的執著、不輕易向命運屈服、堅強的意志力和不斷進取的精神,深深地鼓舞著我。今天我將從自我發展心理學的角度,談談蘭德在面對人生瓶頸時,如何積極突破逆境,重塑人生意義。

突破逆境,意味著舊環境、舊身份和舊目標的脫離

蘭德一直想去米蘇拉市的蒙大拿大學實現作家夢,卻因為意外的早孕,她撕掉了大學申請書,沉浸在即將為人母的喜悅中,可男友傑米並沒有做好為人父的準備,逼迫她墮胎,在她堅持生下女兒米婭後,對她家暴、威脅、高聲辱罵。

最終蘭德在極度害怕中撥打了家暴熱線,並在警察的幫助下離開了傑米,通過家暴中心的協助暫時躲進收容所,開始了自己獨立的單親媽媽生活。

自我發展心理學認為人生轉折期要經歷結束——迷茫——重生三個階段。

此時的蘭德就處於人生的轉折期,被動結束了與傑米的親密關係,轉而陷入了迷茫期。迷茫期是痛苦的,這時候人要麼想回到過去,要麼想儘快結束迷茫,到達未來。

蘭德選擇了快速與特拉維斯開啟新戀情,但兩人三觀不合,特拉維斯並不能尊重她的工作和理想,最終還逼迫蘭德搬離他家。

她再次跌入深淵,但是這次她想靠自己一步一步爬出來。她又和女兒住進收容所,主動聯繫朋友,在博客上求助,把清潔工作排滿日程表,晚上擠時間上網課,寫論文應付考試,白天有空就練習寫作,拼盡全力,只為能給女兒提供安穩的生活。

心理學博士陳海賢在《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一書中提到:

"自我發展是通過自我的打碎和重構,從舊階段過渡到新階段的過程。這個過程很像死亡和重生,自我中那些受限制的、老朽的部分在轉變中慢慢死去,但是新的自我在這種變動中生長起來了。"

蘭德在書中有一句話:"我只想讓我女兒有個家;光是養活自己,那不叫活著。"當她說出這句話時,意味著她已經開始脫離過去那令人窒息的家庭環境和糟糕的生活狀態,她那個堅強的,獨立的自我被喚醒了,她在一步步邁向成熟。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一書中指出:"我們不是過去經歷的囚犯。"只有勇於告別過去,才能有新希望,新生活。

褚時健,72歲時鋃鐺入獄,心愛的大女兒自殺身亡,他在獄中也是一身病,很多人都以為他這輩子就這樣結束了。沒想到75歲保外就醫後,他卻開始種橙子,在84歲的時候,成為了橙子大王。

在經歷了迷茫後,我們要勇於放棄原來的目標,身份,從舊環境中脫離出來,我們在摸索中獲得新的目標、新的認知結構,新的身份,重新出發,為生命找到新的出路。

突破逆境,意味著心理和關係的重建

自我發展心理學認為,人的意義感是在人際關係中編織出來的。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很孤獨,缺少親密關係,不知道誰會在乎我們,我們又在乎誰,我們就會覺得空虛無聊。

在蘭德的身邊,主要有四種關係。

第一種是她與祖父母、父母、繼父繼母的關係,這種關係給她帶來了無盡的傷害。她父母離婚,又各自組建新家庭,和她之間幾乎零交流,即便蘭德遭遇人生變故,他們也幾乎從不過問。蘭德一度非常渴望他們的親情和關愛。

第二種是她與兩任男友的關係。第一任男友傑米不會欣賞她,還對她實施語言暴力和精神暴力。第二任男友特拉維斯只是個特別簡單的農場工人,閒暇時間就是看看電視,沒有思考,沒有學習;而蘭德卻是個堅持思考,堅持學習的人。蘭德留戀他,只是因為他能提供給她和孩子穩定的生活,而那正是她一直渴求的家的味道。

第三種關係是她和僱主亨利的關係。這也是最溫暖最和諧的關係。亨利讓她明白要足夠自愛,更是鼓勵她勇敢追夢。

第四種關係是她與女兒米婭的關係,米婭給了她很多動力和希望,米婭的陪伴將她從孤獨的深淵解救出來。為了女兒,她努力改善生活處境。就像她自己說的:"我要停止妄想有個人會來愛我。我要靠自己,埋下頭,在生活帶來的苦難中艱難前行。"

陳海賢博士認為:

"自我是以關係為載體的,當一段關係結束後,我們不僅失去了關係中的他(她),也失去了關係中的那個自我。"

在蘭德身上我們看到,當她告別了舊關係,包括原生家庭,親密關係,她便擺脫了舊的自我,那個自卑,怯弱,缺愛的自我,開始去思考自己,思考自己想成為什麼人,想去往哪裡。

而她和亨利等僱主建立新連接,她從中汲取到了積極奮發向上的力量,也是促使她走出逆境的關鍵。

逆境中的這種新舊關係的交替,讓蘭德的心理結構也得到了重建。

突破逆境,意味著自我和意義的重構

蘭德堅持在博客上寫網絡日記,在記錄了很多她經歷過的掙扎和不知所措的迷茫後,她終於決定要改掉生活的主題,記錄美妙的時刻。就像她自己說的:

"這不是我想讓我們過的生活,不會永遠都是這樣的,我堅持對自己說道。這是我們旅程的起點,一個開始。"

她經常跟亨利講起米蘇拉,不過都是那種"我要找個時間去一次"的口吻。亨利讀懂了她的悲痛,指出地圖上的米蘇拉,告訴她米蘇拉之行是可行的,他一直在盡己所能地鼓勵、支持蘭德。

自我發展心理學認為:"重生是心理結構的重組過程,也是自我重構的過程。這個過程就好像我們身上原本存在很多個自我,其中某個最主要的自我因為自身的限制被剝離了,而另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自我成長了起來。"

就像蘭德,她心裡開始萌生出想要過上更美好生活的想法,她想要繼續往前衝。

她內心中另一個更符合當下的價值觀,也符合外界環境需要的那個自我,已經漸漸變成了她的主要身份。

她去申請助學貸款和女性獨立獎學金,和新房東商量勞動抵租,重新申請蒙大拿大學的文學學位,一個人去了一趟米蘇拉。她終於在那裡找到了自己的歸屬,她深深愛上了蒙大拿,蒙大拿也接納她。

最終她真的帶著米婭搬去了米蘇拉,不久的將來,她就能領取學士學位證書,還能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就像米婭說的,"我們做到了。"

多年來,她一直生活在一個缺愛的環境裡,與家人疏離、失去朋友、顛沛流離地遷居、和屋裡的黑黴作鬥爭、成為女傭,讓她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如今,她靠著自己堅強的意志力和不懈的努力重新找回了人生的意義。

電影《教父》裡有一句話:"每個人都不是生而偉大,而是在其成長的過程中變得偉大。"

想起武漢夜班的士司機、單親媽媽李少雲,因為沒人幫忙照顧,又不放心把女兒獨自留在家裡,只能帶著5個月大的女兒出車,為了孩子選擇堅強、努力地生活。女子本弱,為母則剛,面對困境仍然堅持自食其力的李少雲,讓人由心底裡生出一股敬意!

逆境也是一種契機,是人生轉折期的一種形式,經歷過創傷後,我們漸漸適應它,接納它,並重新找到了自我存在的意義。

結語

書中底層單親媽媽蘭德的經歷真的看得我很揪心,她不得不一個人送孩子去醫院做耳管手術,也曾因為買不起100塊錢的DVD機給女兒而沮喪,還曾經為了幫女兒撿娃娃在高速上停車而出車禍害得女兒差點死掉,但就像蘭德所說:"我必須堅定不移地相信,一切都會變得更好。生活不會總是充滿苦難。"

所以她不願意向命運屈服,重寫自己的人生故事。而生活中的意義感就源於我們對自己人生故事的理解。我們的整個人生就是在完成一個獨特的故事。

從這個角度來講,有些人秉持的是"汙染式故事"的想法,一遇到人生的困境,就容易陷入悲觀和沮喪,覺得這都是命,無法改寫人生悲劇結局,一手好牌也會打爛。

有些人則有"挽救式故事"的想法,就算遭遇人生重創,也要跟命運抗爭到底,就像貝多芬那樣向苦難發出挑戰,扼住命運的咽喉,在逆境中尋求重生,最終留下鼓舞人心的命運交響曲。

陳海賢博士說經歷會永久地改變一個人,就像在暴風雨裡受傷的樹,身形可能會被永久地改變,還會留下許多傷疤。但是,受傷的樹還能慢慢長出新的樹枝,我們也會從創傷中創造出新的意義。

願你身處人生逆境時,也能積極看待挫折,克服焦慮和迷茫,努力為你的人生故事書寫快樂的結局。

相關焦點

  • 《女傭的故事》:陷入困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走出困境的勇氣
    人們常說,世事難料,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的,所以,難免會有生活不如意,或者陷入困境的時候,當陷入困境,要怎麼去走出困境,這是人們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技能。最近看了一本小說,叫《女傭的故事》,這是一本能鼓舞人在困境中努力前行的書籍。
  • 《女傭的故事》:從清潔工到作家,美國底層單親媽媽的逆光飛翔
    《女傭的故事》是一本回憶錄,也可以稱之為自傳體小說。講述的是一位美國底層的單親媽媽(也就是作者本人),在窮困潦倒的生活當中,竭力想要為年幼的女兒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靠當女傭的微薄薪水和政府的救濟券,在困苦的生活中苦苦掙扎,依然不放棄夢想,終與奮鬥成功的勵志故事。
  • 《渺小一生》:人在逆境中的自我重塑與成長
    人在逆境中的自我重塑與成長裴德的一生,都在躲避,隱藏,從不肯輕易顯露,儘量使自己卑微渺小得不起眼,朋友們溫暖的友情,是他渺小一生裡最美好的撫慰。裴德的掙扎與竭力擺脫,心理學家稱這種現象為「吞鉤現象」,只有明白了心理中所存在問題的危害,自己願意走出來,才能徹底消除。裴德正是了解如果不徹底消除那些童年經歷在心裡的殘留,自己永遠都無法安寧,才下定決心走出來,而他也真真實實地努力著,從著名的高等學府裡畢業,工作之後取得的業績也被業界同行所認可。
  • 馬桶刷下的詩與遠方——評《女傭的故事》
    《女傭的故事》提供我們這樣一個故事範本:周末在自己家做清潔的阿姨,突然有一天就出了一本暢銷書,叫《清潔阿姨的故事》,書名的出名度甚至排在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書單上。我們驚訝地買一本來看,發現自己的家也被寫進故事中。
  • 人,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學會成長
    生活沒有絕望,只有想不通,人生沒有盡頭,只有看不透。堅信自己的選擇,不動搖,使勁跑,明天才會更好。生活中,總能聽到不少人喜歡發牢騷,抱怨幸運之神不肯光顧自己,不肯把機會賜給自己:買彩票發不了財,投稿件如泥牛入海,想做黃繼光那樣的英雄人物卻無戰場可上,自認為才高八鬥卻遇不上慧眼識人的伯樂……總之,天不與我方便,只能放歌縱酒,怨天尤人。
  • 人生感悟:唯有在逆境中,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境界
    俗話說,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人生,有成功的巔峰,就有失落的低谷。人,不可能永遠處於順境,也不可能處處是逆境。但是,當你身處逆境時,逆運卻讓你感覺度日如年。逆運真的就是一件壞事嗎?對此,巴爾扎克反問道:「逆運不就是性格的試金石嗎? 」想想看,水流能至大海,不是因為它巧妙地避開所有障礙,不斷地找到適合前行的路徑嗎?
  • 《女傭的故事》:28歲生女,31歲做女傭,做到這三點實現人生逆襲
    蘭德一路走來的故事被她寫在《女傭的故事》這本書中,語言平實質樸,卻感動了無數人,甚至被前總統歐巴馬選為2019夏季書單。她的經歷不只是讓我們看到底層人民生活的不幸,更讓我們感受到在苦難中勇往直前的精神。透過紙張,那些文字給我帶來很多力量,也在告訴我們如何面對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苦難與挫折。
  • 積極的態度帶來成功的人生,不管順境逆境,一定樂觀面對
    積極的態度帶來成功的人生,不管順境逆境,一定樂觀面對什麼樣的人將來有出息?學習好的還是學習不好的?安靜的聽話的還是調皮搗蛋的?討論這個問題很矛盾,因為什麼是「有出息」?商業巨賈?政治領袖?還是只要比身邊的人過得好一些就算「有出息」?
  • 《女傭的故事》——女性獨立的重要性(上)
    只不過故事的主人公身在美國,是一名曾經每天只有6美金生活費的單親媽媽、清潔工、社會救助對象,同時也是一位專欄作家。她要講述的,是自己如何依靠雙手為女兒提供穩定生活,並找回夢想的故事。「女傭」是個聽上去有點精緻的詞。
  • 人生逆境時,學會逆來順受,實為上策
    宋代大詞人蘇軾一生命運多舛,仕途不暢,於是他感嘆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拂逆之時多是常態,正如一代梟雄曹操感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逆境時候,人們越是悲觀消極對待,借酒消愁,就會愁更愁,無濟於事。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淺析逆境中的塔拉如何重塑人生
    是啊,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但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這部小說是根據作者塔拉·韋斯特弗的人生經歷寫成的,主要講述主人公塔拉在經歷了創傷、逆境後如何重塑人生的故事,因其17歲前的封閉、悲慘生活和17歲以後的求學逆襲之路廣受關注,獲得比爾·蓋茨的特別推薦,並登頂《紐約時報》暢銷榜80周。
  • 職場中,如何才能在逆境中戰勝自己的脆弱,培養自己堅強的意志呢
    職場中,有鮮花,也有荊棘,有坦途,也有坎坷,有順境,也有逆境。人不會常處於順境之中,更多的時候是在逆境中生存。職場裡,意志堅強的人能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面對逆境中的困難和挫折,表現得總是不卑不亢,不急不躁,不偏不倚。認準目標,耐著性子,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 對待逆境的態度,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文丨李相敏在人生這座修羅場中,我們總會遇到不同的際遇,或繁花似錦,如意順遂,或風狂雨急,荊棘叢生。逆境與失敗,是伴隨我們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環節。對待人生失意的態度,甚至決定了我們的人生高度。我們所熟知的愛迪生在失敗了八千多次之後才發明出燈泡的故事也是此類。當我們直面「失敗」本身的時候,「失敗」也便不再那麼可怕。因此,當遭遇失敗時,我們要用理性靈活的思考方式介入。
  • 單身媽媽翻身記《女傭的故事》——女性獨立的重要性(下)
    這是我的《女傭的故事》裡記得最清楚的一句話。可現實生活裡,又有多少人情願獻上自己的膝蓋和雙手呢?今年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很多人都失業了。可我的好友在網上發招聘廣告的時候,說投簡歷的人寥寥無幾。她說很多畢業生都在等待。但不知道他們在等待什麼。
  • 《女傭的故事》很現實:單親媽媽史蒂芬妮的逆襲,沒那麼簡單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將《女傭的故事》一書,入選其2019年夏季書單,這很大程度源自他感同身受的緣故——史蒂芬妮作為底層的單身母親,出於對女兒無私自強不息的奮鬥故事,無疑會令人動容。02、十年青春空白,沒有規劃的人生,註定未來更多艱辛。然而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從18~28歲這期間,史蒂芬妮大約有十年的人生空白,書中並沒有交待她有什麼長遠打算。她高中畢業就工作居然沒有攢下一點錢,後果很嚴重。因為懷孕哺乳期或許能能得到一些社會的補助,但所有的負擔都要自己去扛。
  • 人生只有不斷的「歸零」 才能讓你重新起航
    不管是人生的順境還逆境,都不要忘記當時為什麼而奮鬥、努力。每個人要學會適時,把自己「歸零」,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自己。01做人,適時把自己「歸零」,就會心胸開闊。人生,難免會有成功與失敗、順境與逆境:順境時,把自己適時「歸零」,可以戒驕戒躁,消除「驕嬌」二氣,不把成功和順境當「包袱」背起來;逆境時,固然會失去很多,但能夠在失去時勇於「歸零」,才能重新面對自己,從頭開始,積極奮鬥。
  • 有書2020成長的力量共讀大會,探討逆境下的成長心法
    在逆境中,我們該如何消化負面情緒,重新營造新生活?在被命運的大浪拍入谷底後,我們該如何翻盤逆襲,重新啟航,駛向詩和遠方的彼岸?答案顯而易見,我們只有不斷地成長、更多地了解這個世界,才能降低人生風險,甚至從問題和挑戰中獲益,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2020年12月19日,有書成長的力量共讀大會將在北京凱悅酒店舉辦,此次大會以生如逆旅為主題,旨在為千萬用戶打造一堂現象級的「逆境成長大課」。
  • 拂逆境,從容心,一種難得的境界
    人生沒有永遠的逆境,只有面對逆境感到絕望的人。逆境可以是打垮一個人的根源,也可以是成就一個人的契機。在逆境中突破自我的核心,就是自己要有自我完善和奮發向上的精神,化逆境為動力,而不是在艱難中頹廢和沮喪,自古能成大事的人,莫不是在風雨中勇敢地前行,在艱難困苦中仍能泰然處之。
  • 「全世界最尊貴住宅區」比弗利山莊有錢人的女傭們的故事
    《蛇蠍女傭》講述「全世界最尊貴住宅區」比弗利山莊有錢人的女傭們的故事。以一場盛大宴會上突如其來的女傭被謀殺案開局,全劇充滿了黑色幽默,愛情、婚姻、親子關係、友情、夢想一鍋燉,謊言、背叛、真情、仇恨、傷害在這裡輪番上演。
  • 《女傭的故事》:活在美國底層的單親媽媽,如何翻轉命運?
    她把自己做清潔工的回憶和獨自撫養女兒的經歷,發布在VOX專欄中,專欄3天內就達到50萬的點擊量,後出版了《女傭的故事》《女傭的故事》一經出版,就成了《紐約時報》暢銷書,《福布斯》最受期待圖書,《魅力》年度最佳圖書,還被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選為2019年夏季書單。「我只想讓我女兒有個家,光是養活自己,那不叫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