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今日分享《何以為家》觸碰心靈深處

2020-12-22 雲之字閣軒

hello,大家好,我是文案君!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部豆瓣9.1分的影片《何以為家》,這個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

影片以兩條故事線展開,一條是鏡頭前將父母告上法庭的12歲男孩贊恩,一條是從衣索比亞偷渡進入黎巴嫩的單親媽媽,他們偶然之間的相遇,也間接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下面文案君帶大家一起來重溫一下這部影片。

kai duan

影片講述的人物贊恩,從小生活在戰火紛飛的黎巴嫩,沒有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被迫參加父母的毒品生意,受制於黑社會的手掌之下,小小年紀就奔波於大街小巷,成為黑勢力控制下的一名雜工。

贊恩與黑人小孩的生活,此時的贊恩已經切換到了父母的角色去感受著這個社會。

最後在他把黑人孩子交付給人販子的時候,他完成了二次成長。他意識到,即便是他成為了成年人,可能依舊無法與這個社會完成抗爭。

他嚮往那些校車上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嚮往遊樂園愉快的摩天輪,可是現實的社會和家庭給了他重重一擊,將他的人生推入了深淵。

生活在戰亂國家,當生存都是問題的時候,為了撫養超生的孩子,不得不出賣自己的靈魂,正如影片最後提到的,誰不會心疼孩子,可是父母就是生活在底層的螻蟻,任人踐踏,沒有尊嚴。

越是貧窮的人,越是對於生育的認知能力差,在他們看來孩子是保持家族香火旺盛的辦法,而貧窮落後的思維,讓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意識淡薄,忽略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最終導致了下一代的悲劇。

影片中的贊恩父母從小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所以在他們的意識裡,這種生活再正常不過,思維決定了生活的質量和高度,他們也是教育缺失的一代,父母的罪何嘗不是這個社會的罪。

dui kang

影片中妹妹薩哈是他最好的朋友,他們經常在閒暇時坐在天台上望著遠方,這是難得的輕鬆時刻,也許是他們最美好的回憶。

不久後,妹妹就被父母賣給了房東來抵消上漲的租金,最終不到十二歲的妹妹因難產而死。儘管贊恩拼命抵抗,試圖救回妹妹,但他還是無法與現實抗衡。後來得知妹妹死訊後,他憤怒的用刀捅傷了房東,被捕入獄。

母親來監獄裡探望,告訴贊恩她又懷孕了,「這是真主賜予的禮物」,如果是個女孩他們將用薩哈的名字為她命名。

可贊恩知道這不過又是一個和他一樣的悲劇,他通過電視節目將父母告上了法庭,希望無法撫養孩子的人不要再繼續生育了。讓人唏噓的是贊恩的母親也是十一歲結婚,悲劇就這樣的延續給了下一代。

他因持刀捅人,被判五年,但這一次的庭審他是以原告的身份出現。他面對自己的父母,異常冷靜、面無表情的說道:「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最後贊恩一段讓人絕望的獨白,「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或毆打,鏈子、管子、皮帶,我聽過的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你這垃圾」。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我住在這裡的地獄,我像一堆腐爛的肉。

影片的最後,贊恩終於可以獲得自己的身份證明,攝影師看著不會笑的贊恩說,「微笑,贊恩,微笑,這是護照照片,不是死亡證明。」

然後贊恩露出了全片唯一一個微笑。

jie wei

當大家看完這部電影的故事都知道很慘,但它真實的發生在黎巴嫩,它所講述的大部分都是男主的親身經歷,他本人就是一位敘利亞難民,但他被電影導演挖掘,如今在挪威求學,終於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可世界上,還有很多像讚恩一樣的男孩、像薩哈一樣的女孩,他們背後是無數個被貧窮影響的孩童,真正苦的人都在咬牙活著,即使如贊恩所說:「生活是一堆狗屎」。

影片中讓人心酸的一幕幕畫面正是贊恩每天的真實生活,贊恩用自己最自然最真實的表演打動了全球的觀眾。

一個半小時的電影,贊恩只笑了17秒,我甚至不敢直視他的眼睛,它是那麼的悲傷,這悲傷給予我們思考,如果你有時間,不妨看看《何以為家》吧!

對於這部影片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影評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並獲得過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何以為家》。那麼為什麼這部電影擁有著直擊心靈的效果,並令無數人淚目呢?原因很簡單,只因我們見過光明,因此無法忍受這無盡的黑暗。贊恩也就是這樣離開了家,開始了一個人的流浪。也是「何以為家」的真正開始。在流浪找工作的過程中,贊恩遇到了本片的另一個人物希法勞(化名泰格斯特),她是一位非法入境的黑人媽媽,需要靠辦假身份才能工作。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趙薇做客《今日影評》 攜紀錄電影《星光》分享創作心路
    趙薇做客《今日影評》 攜紀錄電影《星光》分享創作心路 2020-01-16 16:28:39  1月16日,紀錄電影《星光》的核心主創——總導演趙薇做客《今日影評》,以創作者及「星光隊員」身份介紹這部脫貧攻堅主題紀錄電影的創作感悟,同時也與觀眾朋友分享「星光」的內涵及參與「脫貧攻堅戰——星光行動」的意義。
  • 影評丨《何以為家》,你的平平無奇可能是別人的奢望
    《何以為家》就是這樣一個壓抑、現實的影片。男主贊恩的家庭在難民聚集的社區,一個樓房裡。可房子內部陰暗、狹小,還遠遠不及房子外觀來的漂亮。僅僅12歲的贊恩在阿薩德的雜貨店裡打工。下班時間到的時候,他看到其他孩子坐著彩色的校車,快樂地跑回家。仿佛此刻贊恩跟他們並不是同一個年紀。
  • 《今日影評》左衡評《薩利機長》:類型之上呈現心靈真實
    《今日影評》左衡評《薩利機長》:類型之上呈現心靈真實 2016-12-13 10:57:3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影評|《迦百農》(《何以為家》)
    關鍵詞:兒童、黎巴嫩電影、詩意現實主義、何以為家緒論:《迦百農》(又稱《何以為家》)作為黎巴嫩美女導演娜丁·拉巴基的第三部長片電影,提名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和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而內地因缺乏宗教語境,為了更通俗易懂,將其翻譯為極具詩意的「何以為家」。雖然更加貼合男孩贊恩背井離家、尋找真正家庭的行動,但卻失去了直譯的隱喻特質。「耶穌在拿撒勒不受歡迎,遂到迦百農傳教。」耶穌的拯救者形象和小男主贊恩直接對位。
  • 左衡做客《今日影評》 以女排精神前瞻聚焦《奪冠》
    1月20日,中國電影資料館副研究員左衡受邀做客《今日影評》節目,結合中國女排歷史及「敢而美」的女排精神,為觀眾朋友前瞻電影《奪冠》。左衡回顧女排歷史為國而戰凸顯情懷《今日影評》節目現場,左衡在做客之時還帶來了一本名為《中國姑娘》的書。
  • 沉默,把你放在心靈最深處
    她將他隱藏在心中最深的角落,不敢觸碰,不願憶起。大一那年暑假的一個下午,她居然接到了他的電話。他說,一起去走走吧。她回,好!她仿佛一直就站在那裡,等他想起她時的一個召喚。關於喜歡兩個字,她不敢觸碰,怕他轉身離去。她只能與他聊聊近況,問他一些無關風月的往事,聽他講講現在。明明那麼長的一段路,但她卻覺得很短很短。
  • 中國版《何以為家》:13歲女孩看上去僅8歲,冬天3度穿涼拖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中國的一些貧困地區,爸媽因為生計外出打工,孩子被迫成為留守兒童。留守兒童中,很少有獨生子女,帶弟弟妹妹的任務自然就落到了哥哥姐姐頭上。0113歲女孩當姐又當媽,冬天3度只能穿涼拖一段視頻在網上引發關注,被網友稱為中國版《何以為家》。
  • 世界影人「雲」集《今日影評·命運與共》 復聯導演分享防疫生活
    在全球抗疫的關鍵時期,在全球電影市場面臨著疫情「大考」的特殊時期,《今日影評》欄目推出特別策劃系列節目《命運與共》,將「雲」連線世界範圍內的多位電影人,向共同遭受疫情侵襲的國家送去關心與問候,與這些國家的電影人守望相助、共克時艱。全球抗疫,世界電影人在行動。
  • 《何以為家》:評分高達9.1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拷問,對現實的反抗
    」對於幸福的家庭來說,不過是父母慈愛,子女仁孝,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度過快樂的每一天,但並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幸福的,都可以稱之為家的。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安家》中的房似錦就是一個有家不如五家的人。或者我們改叫她房四井,因為她排行老四,差一點扔井裡淹死,取名字多麼的隨意。
  • 唯美走心的勵志句子,觸碰心靈深處,分享給大家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5、原來,曾經親密無間的兩個人,會連路人都不如;原來,如此關心愛護的兩個人,也會徹底地失去聯繫。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學會堅強,學會勇敢,學會拿的起,就能放的下。感情,會濃,也會變淡。
  • 金宇軒做客《今日影評》銳評《熱氣球...
    今日影評改編自真實事件的英國電影《熱氣球飛行家》近日院線上映。影片講述了熱氣球駕駛員艾米麗亞·雷恩和氣象學家詹姆斯·格萊舍為探究大氣組成,於1862年登上熱氣球的高空冒險故事。不過,一些觀眾對其之於歷史事件的改動仍有微辭,直指熱氣球很震撼,但飛行家有欠缺。11月16日,中國傳媒大學教師金宇軒受邀做客《今日影評》節目。質疑影片傳記片身份的他,將從多重視角入手銳評電影《熱氣球飛行家》,並結合史實及技術因素與廣大觀眾朋友一併探討真人真事改編電影的得失。
  • 《今日影評》銳評劉德華電影《熱血合唱團》
    11月17日,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洪帆受邀做客《今日影評》節目,犀利點評電影《熱血合唱團》的同時,更與廣大觀眾朋友一併就監製劉德華對於中國香港電影的反哺展開深度探討。  洪帆向《今日影評》坦言,某種程度上,劉德華可能是以一種公益方式參與《熱血合唱團》,作為前輩的他並非沒有鑑賞眼光,而是著眼於影片呈現的社會思考及人文關懷,「就像這個影片的英文名字一樣,找到你的聲音。」
  • 《今日影評》解析《哆啦A夢》最新劇場版
    一個小男孩的成長記 12月16日,首都師範大學教師林品受邀做客《今日影評》節目,解析電影《哆啦A夢:大雄的新恐龍》作為該系列50周年紀念作品之新意的同時,也與廣大觀眾朋友就主角大雄的成長軌跡展開討論。
  • 電影頻道《今日影評》十一光影贊中國 國慶檔影片記錄祖國驕傲瞬間
    10月1日至10月8日,國慶檔影片中的祖國驕傲瞬間,CCTV-6電影頻道《今日影評》欄目將以特別策劃「光影贊中國」帶您深度通覽。雙節共慶家國同圓集結祖國驕傲瞬間今年國慶節適逢中秋,雙節同慶不僅實現家國同圓盛景,更令國慶檔影片中的祖國驕傲瞬間更加綻放。
  • 《今日影評》:編劇趙寧宇深度剖析《建軍大業》
    《今日影評》特邀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建軍大業》編劇趙寧宇做客節目,深度點評獻禮建軍90周年之作《建軍大業》那些激動人心的熱血情懷。參與了「建國」系列三部的製作,趙寧宇在《今日影評》中稱:「《建軍大業》是站在《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兩個巨人的肩膀上,所以必然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峰。」
  • 姜育恆的《多年以後》,直抵心靈最深處……
    姜育恆的《多年以後》對於我來說,就是這麼一首歌曲,每當聽到它,就像觸碰了心靈深處的某個開關……《多年以後》出自1989年姜育恆專輯《多年以後再回首》中,同專輯的另一首歌《再回首》,那是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可以說是上個世紀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再回首》,而這首《多年以後》同樣秉承姜育恆一貫憂鬱多情、柔弱敏感的曲風,但此曲更多了一份震撼與吶喊
  • 汪海林做客《今日影評》銳評《風平浪靜》
    11月11日,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汪海林受邀做客《今日影評》節目,從敘事層面入手銳評電影《風平浪靜》,並結合周桂伊、藤井樹等影評人的不同看法,與廣大觀眾朋友一併探討這部影片的得失。劇本硬傷引困惑在對影院採訪中,《今日影評》發現觀眾對於《風平浪靜》的看法確如網絡狀況一般趨向兩極化。在觀影后的第一時間,汪海林便在自媒體平臺寫下四個字:一言難盡。對此,他向《今日影評》表示,電影創作者有想法但沒方法,基本的邏輯是錯亂的,就包括男主人公多年後尋找同學的心理動機及與小女孩的奇怪「戀情」的建立基礎都不夠清楚,「不論用哪個標準,它都沒有達標。」
  • 《今日影評》解析《哆啦A夢:大雄的新恐龍》之「新」
    一個小男孩的成長記  12月16日,首都師範大學教師林品受邀做客《今日影評》節目,解析電影《哆啦A夢:大雄的新恐龍》作為該系列50周年紀念作品之新意的同時,也與廣大觀眾朋友就主角大雄的成長軌跡展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