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請點擊上方「陳達希」,歡迎關注!
蜜蜂的壽命平均只有月餘?根本原因是它!
來源:蜂語2021-01-08 06:00
有研究表明,工蜂的平均壽命只有一個月左右,但真正養過蜂的人多不認同這個觀點,畢竟事實真是如此,北方漫長的越冬期它們是怎麼存活下來的?還有巢內無子的失王群是如何堅持到介王成功,並等到新王產下的蜂子成功羽化更新蜂群的?
其實,蜜蜂的壽命與其巢內的組成、從事巢內外工作的程度有關,不同時期的工蜂壽命差距是很大的,研究得出的平均壽命是在外界溫度適宜、流蜜情況好,蜜蜂按正常情況參與巢內活動、巢外採集時期的壽命。
正常情況下,蜜蜂從羽化出房開始,體內的王漿腺、蠟腺、毒腺等腺體會依次發育、萎縮。相應的,蜜蜂會隨著不同腺體的發育、萎縮而依次經歷清理巢房、哺育幼蟲、築巢巢房、外出採集等工作。蜜蜂不但白天有繁重的採集任務,不停地將花蜜採集回巢房,晚上歸巢還要一同參與到釀蜜工作中,由於工作的繁重,蜜蜂機能消耗的也快,所以壽命就比較短,只有20-40天不等。
蜜蜂之所以在越冬期能有較長的壽命,就是因為它們工作壓力的改變。
在越冬前,蜂王最後產下幾批卵後將不再產卵,這也就意味著這些蜂子在被撫育為成蜂后,將不用參與哺育幼蟲的工作。此外,老一批的蜜蜂也會提前在巢內貯備好越冬飼料,這也就意味著新出房的蜜蜂不用再參與採集、釀蜜的工作。還有由于越冬的開始,蜜蜂在巢內主要為結團保溫,如建築巢脾,清理巢房等工作,也無需再繼續進行,新羽化出房的蜜蜂僅僅只需在排洩飛行完後結團越冬等待開春即可。
這些蜜蜂保持著最健康、年輕、有活力的身體,進行越冬,而且越冬期間,它們也不會進行其它活動,將體力都保存到了迎接開春的採集、哺育新生的幼蟲,自然也就「長命」。這是從工作減壓,和生理年輕入手,延長了蜜蜂的壽命。
對於失王群,蜜蜂長壽的主要原因來源於它們的情緒,以及身體機能再度發育。
蜜蜂是社會型昆蟲,對於組織的依賴遠高於個體,壯大蜂群可以說是它們的唯一目標。在蜂群失王后,最後新一批出房的蜂,由於沒有參與蜂子的哺育,壽命會有一定的延長,但還有一個原因,是由於後期巢內沒有新蜂的出現,蜜蜂不敢斷然離開,一直堅持在最後一刻。後期介王成功後,產下的蜂子分泌的信息素會促使老蜂腦內細胞再發育,並在一定程度上延長老蜂的壽命,促使它們能堅持到新蜂成功羽化出房。
以上資料轉發自蜂博士。(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由「宋心仿蜂業發展基金會」監事兼宣傳委員會委員陳達希整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