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好這裡!三江源: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最多 食物鏈最完整的地區

2020-12-15 央視網新聞

央視網消息:近日,北京大學大學生命科學院專家和調研人員從近年監測到幾十萬張監測照片和幾萬條監測視頻中分析得出結論:我國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食物鏈最完整的地區之一,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最多的地區。

土撥鼠學名旱獺,因為它們繁殖能力強,家族龐大,又與牛羊一起啃食牧草,而且有一個頗為令人頭疼的習慣——酷愛挖坑打洞,刨斷草根,一度被認為是草場的破壞者而遭到滅殺。然而,旱獺的洞,在動物界裡卻另有一番用途。我們在旱獺的洞穴旁邊,安裝了紅外線監控。在監控中,我們看到,一家兩口的荒漠貓很快搶佔了旱獺的洞穴,荒漠貓可是青藏高原的稀客,其行蹤隱秘。在其他的土撥鼠洞穴,我們分別監測到了藏狐、兔猻、狗獾等甚至還有許多鳥類。這些洞穴有的是被現任住戶搶佔的,有些是旱獺自己廢棄不用的。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呂植:「旱獺它是青藏高原的一個工程師,造房子的,很多動物都享受它創造的這個空間。」

旱獺的洞穴在青藏高原為諸多動物提供了隱蔽、可供繁殖的巢穴。而它們本身更是作為一種食物,為十幾種大型食肉動物提供食物,是高原食物鏈中非常重要的物種。

和旱獺類似的小動物還有鼠兔,這種曾經被視作草地退化元兇的草食動物,一度跟旱獺一樣,在高原草場中是被滅殺的目標。其實,它同樣是是草原生態系統裡非常關鍵的物種。除了疏鬆土壤、提高草地滲透性之外,更是為一些高原的小型鳥類提供躲風避雨的臨時場所。 鼠兔同時也是一種食物,為狼、棕熊等提供食物,是20到30多種哺乳動物以及鳥類食物的主要或者重要組成部分。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呂植:「除了哺乳動物,還有鳥類,而像貓頭鷹、金雕等,它們吃的就是鼠兔,所以沒有鼠兔的話,也就沒有頂端的這些動物。」

專家認為,過去高原上滅殺旱獺或者鼠兔的行為,在草原管理政策上仍然是存在的,但現在,已改用引進天敵的辦法。這種新的方法,從整個高原生態鏈和諧的角度考慮看,讓大自然自己協調生態平衡,是一種更好更有效的方式。

據調查,我國青藏高原上分布的8種大型食肉動物分別是:灰狼、豺、雪豹、雲豹、豹、猞猁、棕熊、亞洲黑熊。而在三江源地區紅外監控記錄到的是:雪豹、豹、狼、棕熊、猞猁、豺等六種大型食肉動物。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呂植:「青藏高原的大型食肉動物的種類是全球最多的, 我們至少有八種,而非洲,食肉動物獅子呀、 豹子呀,數量很多 ,但是它的種類還沒有青藏高原多,就七種。」

相關焦點

  • 科學團隊監測分析顯示 三江源是世界上食物鏈最完整的地區之一
    今年,三江源國家公園保護區及祁連山國家公園即將正式掛牌成立。為進一步摸清這兩個地區野生動物分布情況,去年底到今年初由相關專業科研機構和管理部門聯合組成的調查隊伍連續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調查。近日,從近年監測到的幾十萬張監測照片和幾萬條監測視頻中,科學團隊分析得出結論:我國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食物鏈最完整的地區之一,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最多的地區。土撥鼠學名旱獺,因為繁殖能力強,家族龐大,又與牛羊一起啃食牧草,而且有一個頗為令人頭疼的習慣——酷愛挖坑打洞,刨斷草根,一度被認為是草場的破壞者而遭到滅殺。
  • 野保專家在三江源發現罕見藏棕熊 藏棕熊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熊亞種之一
    野保專家在三江源發現罕見藏棕熊 藏棕熊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熊亞種之一時間:2020-10-03 21:0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野保專家在三江源發現罕見藏棕熊 藏棕熊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熊亞種之一 9月30日、10月1日傍晚,青海省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邊界地帶,正在這裡開展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的北京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的三名隊員
  • 在大熊貓保護區,一些大型食肉動物數量下降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周一至周五第一時間掌握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動物保護·在大熊貓保護區,一些大型食肉動物數量下降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生態與演化》的研究中,北京師範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豹、雪豹、狼和豺等4種大型食肉動物在有大熊貓分布的73個保護區內的生存情況,研究發現在保護區建立後,如今這4個物種在大部分保護區中都難覓蹤影,豹、雪豹、狼和豺分別從81%、38%、77%和95%的保護區中消失了。
  • 三江源的神奇水世界
    在青藏高原腹地,海拔3500-4800米處,藏著一方絢麗的水世界——長江、黃河、瀾滄江由此發端,孕育滋養了中華文明。這裡就是被稱為「中華水塔」的青海三江源。作為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原,青藏高原地殼運動頻繁。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第一大淡水湖鄂陵湖就是因為地殼變動形成的,特別是地殼斷裂凹陷後,地表水和地下水聚集在凹陷窪地裡,形成湖泊,是一種典型的斷陷構造湖。三江源還有一種地方特色湖,稱為冰川湖。在冰川移動過程中,所攜帶的巖塊侵蝕陸地表面,將地面刨掘出許多凹坑。
  • 從「劫難」到「天堂」 三江源地區生態修復力度持續加大
    在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生態擔當下,如何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全力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貢獻青海智慧,成為青海省當前及今後最重要的使命。保護好生態,對青海來說既是服務全國大局的需要,也是青海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 為什麼陸地上的食草動物比食肉動物體型大?海中的動物是否如此?
    北極熊是現存陸地上體型最大的肉食動物,成年北極熊站立起來最高可達3米,接近一層樓高了,而且它的體重最重可達800公斤,比老虎獅子這種大型的貓科動物要重4倍左右。而現存體型最大的食草動物是大象了,根據資料顯示,世界上最大的大象身高可達4米,體重可達6噸。
  • 三江源國家公園:青藏高原的自然樣本
    因此,這裡擁有無比多樣的地形地貌、生物資源、民族與歷史文化。2015年,我國籌劃在三江源地區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面積12.31萬平方公裡。如果將整個三江源地區比作一方美玉,那麼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則是這方美玉的精華,是玉之心,玲瓏剔透,純美無瑕。只有你真正踏上這座「地球第三極」上的國家公園,才能感受到它的聖潔、瑰麗與神秘。
  • 為什麼相比於食肉動物,人類吃的更多的是食素動物?丨壹讀精選
    如果是狼、虎、老鷹等保護動物,食用前最好先做好蹲號子的準備;如果是吃兩棲類,則應做好被搞個大新聞批判一番的準備。很遺憾,貌似現在的社會風氣並不傾向於鼓勵人們食用食肉動物。事實上,並不是「人類不吃食肉動物」,只是相比於食肉動物,人類吃得更多的是食素動物。
  • 世界上最成功的五種陸地食肉動物,小朋友都知道
    地球上的生態圈裡有五類食肉動物,佔據了食物鏈金字塔的高層的。那麼是哪五類呢?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非洲南部、東部和西部的稀樹草原上都能見到獅子。
  • 為什麼陸地上食草動物的體型,比食肉動物更大,海洋卻恰恰相反?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陸地上動物們的體型大小,會發現在恐龍時期,體型最大的是地震龍,體重可達31噸-40噸。然而最大的食肉恐龍棘龍,體重可達到26噸,要比地震龍體重少很多。今天地球陸地上生活著最大的生物是大象,體重最重可達8噸。
  • 侏羅紀的莫裡遜組都有哪些大型食肉恐龍?
    ▲上圖為:莫裡遜組的三種大型恐龍,第一種為迷惑龍,第二種為巴洛龍,第三種為梁龍莫裡遜組的食肉恐龍們由於莫裡遜組是整個美洲出土恐龍化石最多的地質層,所以,無論是食草恐龍還是食肉恐龍的種類都有很多,下面我們就簡單的挑幾種有代表性的說一下。
  • 三江源國家公園記錄到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鬣羚
    治多縣森林公安局 供圖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2月13日,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多彩鄉達生村境內記錄到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鬣羚,目前鬣羚在治多縣被記錄到尚屬首次,反映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內保護野生動物資源取得了顯著成效
  • 三江源找不到皮卡丘,但滿地都是Pika
    Pika是一類巴掌大、圓滾滾、棕紅色的鼠型寶可夢——開玩笑,現實世界裡當然沒有寶可夢,我們的裝備也不是精靈球。我們只是帶上了採樣用的封口袋,準備在去三江源的路上,順便撿幾隻鼠兔(Pika)的屍體而已。在一百年前,中國的動物學家會管「鼠兔」叫「兔鼠」,真是讓人傻傻分不清它到底屬兔子還是屬老鼠。
  • 大自然中,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有什麼好處?
    表面上看,食肉動物以食草動物為食,幾乎每一種食草動物都有一個或者多個天敵,比如非洲大草原上的瞪羚的天敵就有獵豹、鬣狗、非洲野犬、獅子、花豹等超過5種。而且食草動物的多寡直接會影響到食肉動物的數量。那麼,作為捕獵者,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有什麼好處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澳洲為什麼缺少食肉動物?它的生物特殊性是如何形成的?
    「歐洲、亞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共同構成了地球上的七大洲,其中由於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完全被大陸覆蓋的國家,因此雖然澳大利亞屬於大洋洲,但是又被稱為澳洲,不過澳洲顯然不是七大洲之一。
  • 食草動物的眼睛長在兩邊,食肉動物的眼睛卻在前邊,這是為何?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接觸最多的還是人,所以對人類的眼睛人們都有一個大致的印象。眾所周知,人的眼睛長在腦袋的正前方,而食草類動物的眼睛長在腦袋的兩側,肉食類動物的眼睛卻和人類一樣長在腦袋的前面,不同屬性的動物眼睛在腦袋上的位置不同,這又是為什麼呢?眼睛是動物能夠以最快速度來感知這個世界的工具,可以說,如果沒有眼睛,那麼在這個世界上的動物的長相肯定另有一番光景。
  • 西湖網紅松鼠被抓 抓松鼠的很可能是隼,良性食物鏈是西湖生態好的...
    大伯一句話扎心:胖得都跑不動了實際上,西湖邊就有這麼一條弱肉強食的食物鏈。這是自然規律。「在杭州西湖邊,生活著大大小小各種鳥類。其中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就是貓頭鷹,那是真正的猛禽。」杭州動物園副園長江志說。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是不好吃嗎?
    人類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但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我們卻不吃食肉動物的肉,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主要原因:吃食肉動物不划算根據現代進化論,人類是由類人猿演化而來的,而原本類人猿終生生活在樹上,以樹葉和果實為生,屬於典型的食草動物。但隨著氣候變化,類人猿生活的區域樹木逐漸變少,以至於它們不得不下地生存。
  • 為何人類喜歡吃草食類動物,卻不喜歡吃食肉動物?
    從古至今,人類一直都依靠採集、耕種、畜牧、狩獵、漁獵等方式來獲取食物,不過,有一點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在人類的食譜中,為人類提供肉食的都是食草動物,比方說我們常吃的牛羊肉、豬肉、雞肉、鴨肉等等,我們很少回去吃食肉動物,這是為什麼呢?難道食肉動物的肉不好吃嗎?
  • 澳洲發現大型食肉恐龍 足跡達80釐米
    澳洲發現的新型食肉恐龍高三米,後側的剪影為暴龍(澳洲廣播公司圖)古生物學家安東尼·羅米利奧(Anthony Romilio)表示,一種腳印達80釐米長的恐龍的發現使澳大利亞在恐龍研究領域躋身世界前列。羅米利奧博士稱:「我一直想知道澳洲的大型食肉恐龍到底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