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昆蟲中的「音樂家」——螽斯。在螽斯總科中,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蟈蟈和紡織娘了。
蟈蟈,是螽斯科一些大型鳴蟲的通稱,可以發出「括括括」的聲音。紡織娘,又叫絡緯、莎雞等,可以發出「織織織」的聲音,好像織女在用紡車,因此被稱為「紡織娘」。
在夏秋的晚上,我們時常能聽到它們在草叢中唱歌的聲音。不過,與鳥類等「音樂家」用喉嚨唱歌不同,螽斯是通過兩葉前翅相互摩擦發出聲音,而且只有雄蟲才能發出聲音。
下面,我們就在唐代詩人李白的《長相思》中,看一下「絡緯夜鳴」的那個秋夜,發生了什麼故事。
《長相思》其一
(唐)李白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
微霜悽悽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
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雲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
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這首詩描寫的是男女相思之情。詩中寫道:長長的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長安。
秋夜,紡織娘在雕刻華美的井欄旁邊悽切地鳴叫,薄薄的一層秋霜散發著冷意,讓竹蓆都變得寒冷。
一盞幽暗的孤燈下,是因為思念而傷心欲絕的我。我捲起帷帳,望著明月,只能長長地嘆息:如花一般的美人,如隔雲端一般渺遠,可望而不可即!
上面青色的天空高不可觸,下面清澈的水掀起萬丈波瀾。要想見你,天高路遠,即便在睡著後,靈魂得以脫離身體朝你飛去,卻是飛得再辛苦,也難以逾越這重重關山。長長的思念啊,把人摧殘得心如刀絞,肝腸寸斷。
這首詩以異地情郎的口吻,描寫對遠在長安的戀人的思念,共由兩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通過秋蟲哀鳴、秋霜寒冷等環境描寫,寫出孤枕難眠的相思之苦,這是讓人悲痛欲絕的「思欲絕」。
第二部分,通過描寫天長路遠,即便夢魂飛翔也是青天難攀、惡水難渡,寫出終生難見的相思之苦,這是讓人肝腸寸斷的「摧心肝」。
第一部分的「絡緯秋啼」具有強烈的環境渲染作用。絡緯哀鳴止不住,聲聲都是相思苦,從而「絡緯秋啼」便像「杜鵑啼血」一樣,足以表達痛到極致的相思之苦了。
這首詩將秋夜悽苦的環境氛圍和魂飛難抵的浪漫想像相結合,把相思之情寫得如泣如訴,纏綿悱惻。
因為這首詩是李白被賜金放還後所作,所以有人認為,這首詩別有寓意:「美人」是指唐玄宗,李白是以男女相思之情,抒君門九重之感,進而表達他難以實現理想的苦悶。
但無論是作為愛情詩,還是隱喻詩,這首《長相思》都是中國詩歌史上的經典佳作。
按照飲食屬性,螽斯可以分成植食性、肉食性和多食性。其中,植食性螽斯喜歡吃瓜果、豆類等食物。
南宋畫家韓祐的《螽斯綿瓞圖》,就描繪了兩隻螽斯在瓜藤上覓食的場景。「瓞」,是指小瓜。
▲《螽斯棉瓞圖》南宋 韓祐
絹本設色 25.3cm×2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這幅畫中,彎彎曲曲的瓜藤抽出嫩綠的藤尖,墨綠色的瓜葉簇擁堆疊,一朵白色的花開得正豔,一顆熟透的瓜散發出誘人的果香,兩隻聞香而來的螽斯正在覓食。在茂盛瓜葉的掩映下,一株雜草已經抽穗。
這兩隻螽斯,分別是翠綠色和金黃色。它們觸角細長如絲,翅膀寬大厚長,後腿健壯有力,腹部充實飽滿,看上去非常健康。
《螽斯綿瓞圖》描繪的是螽斯覓食的場景,但是寄託的卻是人們多子多孫的美好期盼。因為在我國文化中,螽斯和綿瓞都是繁殖能力強大的象徵。
螽斯的成蟲壽命只有三個月,但是每頭雌蟲卻可以產卵數百粒。《詩經·周南·螽斯》中記載,「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意思是,螽斯張開翅膀飛翔,你的子孫眾多,家族興旺。到了明代,皇室建設紫禁城時,特意建了一個「螽斯門」,意在祈盼皇室多子多孫,帝祚永延。
「綿瓞」,是指連綿不絕的瓜,出自《詩經·大雅·綿》:「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一根連綿不斷的瓜藤上結出許多大小不同的瓜,同樣具有不斷繁殖的意思。
在古代,因為生產力低下,人丁的多少和質量決定著家族的興衰,所以古人都希望多子多孫。
他們將那些繁殖能力強的動植物,融入詩歌、繪畫等民族文化中,來寄託他們種族繁衍、生生不息的期望。
小小的螽斯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人們除了把帶有多種浪漫寓意的螽斯寫進文藝作品中,還把歌聲動聽的螽斯當成玩物進行飼養。面對多子多孫、整日歌唱的螽斯,人們除了喜愛,應該還有些許羨慕吧!
原標題:《螽斯: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悽悽簟色寒》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