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實驗室研製,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來了,可以「像腦一樣思考」

2021-01-15 中國經濟網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王湛 通訊員 柯溢能 吳雅蘭

1.6米高的三個標準機櫃並排而立,黑色的外殼給人酷酷的感覺,紅色的信號燈不停地閃爍,靠得近些似乎能聽到裡面脈衝信號飛速奔跑的聲音。

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宣布,共同研製成功了我國首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Darwin Mouse)。今天在杭州舉行了新聞發布會。

這臺類腦計算機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500瓦,同時它也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與此同時,團隊還研製了專門面向類腦計算機的作業系統——達爾文類腦作業系統(DarwinOS),實現對類腦計算機硬體資源的有效管理與調度,支撐類腦計算機的運行與應用。

顛覆傳統的新型計算模式

對於如今在工作生活各個領域中早已司空見慣的計算機,或許大家已經忘了最初科學家是想通過機器模擬出一個人類大腦。

然而計算機的發展,在當時選擇了以數值計算見長的馮·諾依曼架構,也就是以數字加減乘除的方式來進行信息架構。隨著摩爾定理逐漸失效,馮·諾依曼架構帶來的局限日益明顯,存儲牆、功耗牆、智能提升等問題,讓當前計算機發展面臨重大挑戰。

比如,存儲牆問題是由於現有的馮·諾依曼架構中數據儲存和計算的分離產生的。

「這就好比信息存儲在甲地,要計算的時候就把信息搬到乙地去,計算好了再搬回甲地去。但搬運的速度要遠遠低於計算的速度,反而讓搬運本身成為關鍵瓶頸。」研究團隊負責人、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潘綱說,這種計算模式制約了以大數據為代表的計算性能提升。而由此帶來的數據「跑動」,以及人工智慧等高耗能計算又讓功耗牆問題冒了出來。同時,數據驅動的智能算法、訓練需要海量樣本與密集計算,但舉一反三、自我學習等高級能力比較差,「現在的機器智能離人的智能差得還很遠。」

如何突破現有計算運行方式導致的計算機瓶頸?

全球科學家們再次將目光瞄準到模仿生物大腦這個最初的夢想,通過模擬人腦結構與運算機制來發展新的計算技術,以期實現高能效與高智能水平的計算。

生物大腦在與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能夠自然產生不同的智能行為,包括語音理解、視覺識別、決策任務、操作控制等,而且消耗的能量非常低。自然界中,很多神經元遠低於100萬的昆蟲就能做到實時目標跟蹤、路徑規劃、導航和障礙物躲避。

潘綱介紹說,用硬體及軟體模擬大腦神經網絡的結構與運行機制,構造一種全新的人工智慧系統,這種顛覆傳統計算架構的新型計算模式,就是類腦計算。其特點在於存算一體、事件驅動、高度並行等,是國際學術界與工業界的研究焦點,更是重要的科技戰略,「類腦計算已被看作是解決人工智慧等計算難題的重要路徑之一。」

近年來,浙江大學聚焦人類智能與機器智能等核心領域,實施了簡稱為「雙腦計劃」的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會聚研究計劃,希望借鑑腦的結構模型和功能機制,將腦科學的前沿成果應用到人工智慧等研究領域,建立引領未來的新型計算機體系結構。

2015年和2019年浙江大學分別研製成功達爾文1代和達爾文2代類腦計算晶片,用晶片去模擬大腦神經網絡的結構與功能機制,在圖像、視頻、自然語言的模糊處理中具有優勢。而這次的成果是將792顆我國自主產權的達爾文2代類腦計算晶片集成在3臺1.6米高的標準伺服器機箱中,形成了一臺強大的機架式類腦計算機。

那麼,這種高效能低功耗是如何實現的呢?項目研究骨幹馬德副教授說,大腦神經元的工作機理是鉀離子鈉離子的流入流出導致細胞膜電壓變化,從而傳遞信息。「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神經元接受輸入脈衝,導致細胞體的膜電壓升高,當膜電壓達到特定閾值時,會發出一個輸出脈衝到軸突,並通過突觸傳遞到後續神經元從而改變其膜電壓,實現信息的傳遞。」

這裡很重要的一點是異步運行,也就是信號來的時候啟動,沒有信號就不運行。類腦晶片的工作原理就類似於生物的神經元行為,通過脈衝傳遞信號,這樣就能實現高度並行,效率提升。

真正像腦一樣「思考」

有了硬體,還得有軟體。

項目研究骨幹金孝飛介紹,每顆晶片上有15萬個神經元,每4顆晶片做成一塊板子,若干塊板子再連接起來成為一個模塊。這臺類腦計算機就是這樣像搭積木一樣搭起來。

說起來容易,可要讓這麼多神經元能夠互聯並且可拓展從而實現高效的聯動組合,同時要把雜亂無章的信息流有序分配到對應的功能腦區,可不那麼簡單。

為此,科研人員專門研發了一個面向類腦計算機的類腦作業系統——DarwinOS。

這款達爾文類腦作業系統面向馮·諾依曼架構與神經擬態架構的混合計算架構,實現了對異構計算資源的統一調度和管理,為大規模脈衝神經網絡計算任務提供運行和服務平臺。項目研究骨幹呂攀介紹說:「目前達爾文類腦作業系統的功能任務切換時間達微秒級,可支持億級類腦硬體資源管理。」

由此,類腦計算機研究的價值真正得以實現——既可以應用於生活中的智能任務處理,也可以應用於神經科學研究,為神經科學家提供更快更大規模的仿真工具,提供探索大腦工作機理的新實驗手段。

目前,浙江大學與之江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基於Darwin Mouse類腦計算機已經實現了多種智能任務。研究者將類腦計算機作為智能中樞,實現抗洪搶險場景下多個機器人的協同工作,涉及到語音識別、目標檢測、路徑規劃等多項智能任務的同時處理,以及機器人間的協同。同時,還用類腦計算機模擬了多個不同腦區,建立了丘腦外側膝狀核的神經網絡模型,仿真了不同頻率閃動的視覺刺激時該腦區神經元的周期性反應;借鑑海馬體神經環路結構和神經機制構建了學習-記憶融合模型,實現音樂、詩詞、謎語等的時序記憶功能;實現了腦電信號的穩態視覺誘發電位實時解碼,可「意念」打字輸入。

記者在實驗現場看到,3臺外形相似的機器人,在經過簡單的訓練後,合作開展抗洪救險任務。只見1號機器人憑藉自帶攝像頭開始在場地巡邏,當發現堤壩缺口後,就呼叫負責工程的3號機器人前來修壩,同時搜尋受傷人員,當發現倒在地上的人體模型後,又呼叫負責救援的2號機器人。3號機器人和2號機器人趕來執行任務,1號機器人又去別的地方巡邏了。

這一幕似乎並不新鮮,現有的機器人也能做到。但最大的不同在於這幾個機器人是在類腦計算機的控制下通過語音開展移動指令,並接受任務分配。「不同機器人的任務可以通過指令切換,也就是說它們的功能並不是固定的,而是通過不同腦區來操控的,1號機器人現在幹巡邏的活,過會又可以變成負責救援或者工程。」項目研究骨幹李瑩副教授說。

在另一個實驗場景中,課題組成員給計算機演唱一首歌其中的兩句,然後,計算機就能通過回想把後續的歌曲內容「唱」出來。

「這是類腦計算機通過模擬海馬體記憶機制,實現對大腦內部記憶信息的存取,與我們常用的檢索功能不同。」項目研究骨幹唐華錦教授說,Darwin Mouse類腦計算機通過借鑑海馬體網絡結構以及神經機制建立記憶模型架構,可以模擬海馬體的記憶-學習功能,通過記憶的脈衝編碼,同一模型就可以學習與記憶語音、歌曲、文本等不同類型數據。

類腦計算機將如何「進化」

1946年誕生的世界第一臺計算機重達28噸,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然而在以後的70多年裡,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類腦計算機的發展速度很有可能也會令人驚訝。

別看現在的類腦計算機是個「大塊頭」,科學家們表示,隨著達爾文晶片及其他硬體的不斷迭代升級,體積縮小將指日可待。未來類腦計算機或將植入手機、機器人,產生新的智能服務體驗。

與硬體上的更新相比,如何讓類腦計算機變得更聰明是科學家們下一步研究的重點。

目前,市面上的傳感器輸入的信號還是以數字為主,在應用到Darwin Mouse類腦計算機上,要加一個編碼層,將信號轉換為脈衝式的,而在這個過程中,信息有丟失和損傷,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計算機的功效。如果能解決這個問題,類腦計算機就能變得更加智能。

當前,類腦計算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Darwin Mouse類腦計算機,無論從規模還是智能化程度上都與真正的人類大腦還有很大的差距,但其意義在於能夠為這種技術路徑提供一個重要的實踐樣例,為研究人員提供一個工具和平臺,驗證類腦算法,以更強的魯棒性、實時性和智能化去解決實際的任務。

浙江大學和之江實驗室研究員的目標是,希望隨著神經科學發展和類腦計算機的系統軟體、工具鏈及算法的成熟,有朝一日能夠讓類腦計算機像馮·諾依曼架構計算機一樣通用化,真正像大腦一樣高效工作,與馮·諾依曼架構並存與互補去解決不同的問題。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從加減乘除這樣的數值計算方式,到模擬大腦的脈衝計算方式,這是一次重要的計算模式的變革。

潘綱說:「我們希望能夠像生物進化一樣,不斷地讓達爾文系列類腦計算機朝著人類智能的方向發展,以超低功耗提供更強的人工智慧。」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相關焦點

  • 浙大發布中國規模最大類腦計算機,792顆晶片,億級神經元
    【新智元導讀】浙江大學官微發布消息,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共同研製成功了我國首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Darwin Mouse)。同時,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馬斯克發布腦機接口,用於記憶存儲、意念控制,而我國也不甘落後!
  • 神經元規模最大類腦計算機問世 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相當
    在類腦計算機的控制下,機器人可根據指令切換兵種……在之江實驗室,研究人員進行了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的應用演示。  9月1日,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共同研製成功了我國首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其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個脈衝神經元、720億個神經突觸,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典型運行功耗只需350—500瓦,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 半月談|像大腦一樣思考:類腦計算機來了
    像大腦一樣思考:類腦計算機來了半月談作者 朱涵「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半月談記者對著一臺名為「Darwin Mouse」的計算機念出唐詩《春曉》膾炙人口的第一句,短暫的停頓後,它居然憑著自己的「記憶」,背完了整首詩。
  • 我國科學家發布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 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於小鼠大腦
    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9月1日在杭州發布一款包含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的類腦計算機。該計算機使用了792顆由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於小鼠大腦。據介紹,類腦計算是用硬體及軟體模擬大腦神經網絡的結構與運行機制,構造一種全新的人工智慧系統。
  • 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在杭州發布一款包含1.2億脈衝神經元、近...
    新華社杭州9月1日電(記者朱涵、殷曉聖)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1日在杭州發布一款包含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的類腦計算機。該計算機使用了792顆由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於小鼠大腦。
  • 全國首臺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發布:神經元數量相當於小鼠大腦
    我國在類腦智能計算技術領域邁出新的一步!9月1日,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在杭州發布一款包含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的類腦計算機Darwin Mouse。據了解,這是我國第一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該計算機使用了792顆由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二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於小鼠大腦,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500瓦。值得一提的是,Darwin Mouse也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 能唱歌會記憶,真正像腦一樣「思考」...我國首臺類腦計算機來了!
    今天,浙江大學和之江實驗室公布,共同研製成功我國首臺類腦計算機。這臺計算機有什麼新功能?這三臺並排而立,黑色外殼,每臺高1.6米的標準機櫃就是我國首臺類腦計算機,包含792顆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可以支持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這也是目前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可實現多種智能任務。
  • 科學匯丨「腦容量」與小鼠相當,類腦計算機如何做到「像腦一樣思考...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王湛9月1日,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Darwin Mouse)正式發布,它是我國第一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也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由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研發。
  • 學術頭條:全球首例自我治癒愛滋病病例,我國成功研製類腦計算機,神...
    並且,研究人員還發現人體內抗病毒的APOBEC3A酶可以通過正常的DNA修復過程驅動「突變霧」的發生。卵細胞在形成過程中,會像癌細胞一樣進行代謝重整,通過消耗更多的糖來激活與促進癌細胞增殖相同的細胞機理。植物能竊取基因實現「兩開花」植物的FT基因可編碼啟動開花的信號蛋白,然而在寄生植物菟絲子中,FT基因並不會表達。科學家研究發現莬絲子的開花時間總是與宿主植物同步。
  • 科技賦能 未來已來
    該團隊開發成功網絡作業系統CNOS,在運營商的網絡上穩定運行了三年以上,網絡覆蓋全國450多個城市和1100多個節點,原來需用兩個月才能提供的業務,現在「分鐘級」就可以提供。  6  億級神經元的神經擬態類腦計算機  ——浙江大學、之江實驗室  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在今年9月份研製成功億級神經元的類腦計算機——Darwin Mouse,它集成了792顆自研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能夠支持1.2億神經元與720億神經突觸
  • 前瞻物聯網產業全球周報第56期:全球最大規模類腦計算機誕生,百度...
    中國成功研製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近日,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共同研製成功了我國首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Darwin Mouse)。 這臺類腦計算機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500瓦,同時它也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與此同時,團隊還研製了專門面向類腦計算機的作業系統——達爾文類腦作業系統(DarwinOS),實現對類腦計算機硬體資源的有效管理與調度,支撐類腦計算機的運行與應用。
  • 量身定製牛奶、智能物流車刷臉取件「網際網路之光」博覽會科技感滿滿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梁雯 烏鎮報導2020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之光」博覽會於11月22日開展,展期三天,將於24日閉幕。24日一早,記者在「網際網路之光」博覽會發現,各個展廳前都聚集了不少前來參觀的市民,他們圍觀的「黑科技」都從不同方面提升、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伊利為市民量身定製的牛奶)在伊利牛奶展區的牛奶白科技空間,參觀體驗的長隊從早一直排到晚。
  • 科創在餘杭丨之江實驗室啟動智能計算領域「1+5」重大項目
    此次大會上,以突破智能計算面臨的算力、能效、智能、安全瓶頸為目標,之江實驗室啟動了一批智能計算領域重大項目,包括多維智能感知1個大科學裝置,百億神經元類腦計算系統、光計算晶片與系統、廣域協同智能計算作業系統等5個重大項目
  • 智能醫學、無人駕駛、6G……這些最新科研成果,都出自之江實驗室
    ●超細徑高分辨立體顯微內窺成像系統能為消化道癌症的早期診斷和手術提供新技術路徑為解決在體亞細胞量級的病理研究和多器官診療一體化的難題,之江實驗室聯合國內優勢研究力量,自主研製了超細徑高分辨立體顯微內窺成像系統。
  • 768顆晶片、1億個神經元!電腦追上小型哺乳動物腦容量,迄今最強...
    隨著1億個神經元的Pohoiki Springs系統問世,神經擬態計算發展到什麼階段?英特爾是否已有明確的商業計劃?今天早上,英特爾神經擬態計算實驗室主任Mike Davies接受芯東西等媒體的線上採訪,對上述問題進行一一解答。
  • 神經元可以再生嗎?
    大腦中的結構由大約1000億個神經元以及稱為膠質細胞的數萬億個支持細胞組成。神經元可能是大腦中更重要的細胞,可以傳遞有關您在思考,感覺或在做什麼的信息。理論上神經細胞的數量是和我們的智力、記憶力相關的。比如常見疾病中的阿爾茲海默症、抑鬱症等都與神經細胞損傷有關。
  • 以假亂真的矽神經元,能複製人腦嗎
    ,其數目甚至超過了人腦中850億個左右的神經元數。最終的結果看起來大致上就像智慧型手機晶片一樣,但它的功能就像「神經元」組成的網絡,通過幾個節點傳播電脈衝。在這些模擬神經形態晶片中,信號是通過實際的電脈衝來中繼的,這些脈衝的強度可以不同。就像在腦中一樣,信息是通過不同神經元的脈衝定時(timing)來傳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