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腦誕生的起點?美國科學家首次製備「記憶電晶體」

2021-01-07 流浪前哨站

通過將電晶體與記憶電阻器的功能特性結合起來,研究人員創造出一種新的電晶體類型——記憶電晶體。該元器件的運行類似人類的神經細胞,可以很大程度增強改善計算機性能,使它更像人腦。

圖:記憶電晶體有類腦性能

人腦的基本組織是神經元,神經元的突起互相連結構成神經網絡,使人腦可以同時處理很多複雜的任務。但是目前我們所看到的計算機,還做不到像人類大腦那種思維方式,即使是簡單的日常活動,比如辨認記憶人臉的同時分析預測對方可能要說的話,計算機表現得仍然很死板。

圖:神經元構成神經網絡

近日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記憶電晶體」,這種電子器件可以同時執行存儲記錄和信息處理功能,使得它非常類似於神經元,而不是傳統電晶體那樣需要單獨進行。目前該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最新的《自然》雜誌上。

圖:一位藝術家為記憶電晶體創作的模型

記憶電晶體是由電晶體和憶阻器結合而成。憶阻器是一種特殊的電阻器,能夠記住先前施加在上面的電壓,但是它只能控制單個的電壓通路。研究人員在該電晶體內部結構中,通過將憶阻器從兩個端子向三個端子進行改造,成功實現更為複雜的電路系統。基於記憶電晶體形成的高效神經計算網絡,不僅可以增加計算機的類腦機能,而且比傳統數字計算機消耗更少的能源,因為它的運行不需要兩個獨立線程。

圖:神經網絡

該項研究的負責人馬克在一篇新聞稿中對該電晶體的類腦特性做出解釋:「在我們的大腦中,神經元不會只和另一個神經元相聯繫,它會和它周圍大量的神經元一起構成一個神經網絡。而我們的電晶體器件也是建立多種連接,這如神經元有很多突觸結構類似。」他表示,研究團隊會繼續努力使電晶體更小、運行更快,並且擴大這種技術的實際應用。

圖:腦機接口

我們不知道這種技術應用擴大何時會發生。但是毫無疑問這項研究將使我們日常密切接觸的計算機和智能設備更加智能,甚至可以感覺到它們變得有生機活力,具有人性化特徵。記憶電晶體可以增強和升級人工神經網絡,也許未來與人類神經網絡接駁融合,那時腦機接口和電子腦這些夢幻科技將變成可能。

圖:科幻中的電子腦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為單原子電晶體創造新配方
    現在,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員及其馬裡蘭大學的同事們已經逐步開發出配方,以生產原子級裝置。使用這些說明,由NIST領導的團隊已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構建單原子電晶體的團隊,並且是第一個製造對器件的幾何尺寸進行原子級控制的單電子電晶體的團隊。
  • 兼具學習與記憶功能的神經電晶體面世
    寫在前面:大家是否幻想過有朝一日往腦袋裡植入晶片,這樣就可以省掉大量的記憶和背誦啦。小學生們也不用每天苦哈哈,快快樂樂的童年多香啊。可惜,雖然這篇報導說已經出現了具有學習和記憶功能的神經電晶體(電晶體是晶片的基礎單位),但距離能植入腦中,還有好長一段距離吧。
  •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他們在柔性PET襯底上製備了以殼聚糖薄膜作為柵介質的、具有學習行為的ITO突觸電晶體,其在機械彎曲應力作用1000次後,器件各項性能參數保持穩定;在柵極偏壓應力作用8000秒後,發現器件閾值電壓呈現一定的漂移,說明研製的電晶體具備學習能力。隨後,在研製的柔性ITO薄膜電晶體上模擬了三種突觸功能:突觸後興奮電流(EPSC)、雙脈衝易化(PPF)和尖峰時序依賴可塑性(STDP)。
  • 石墨烯電晶體超強的性能——將會取代矽電晶體
    現代電腦的CPU在一平方毫米內擁有超過1億個電晶體。對於大多數用戶來說,現代的cpu足以完成日常任務。然而,我發現cpu實際上在過去十年中並沒有變得更快。這是一個問題。科學家們也知道這是個問題。這就是為什麼他們開始尋找矽電晶體的替代材料。他們發現了石墨烯。
  • 晶片破壁者:從電子管到電晶體「奇蹟」尋蹤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文丨腦極體1999年,美國《洛杉磯時報》評選出「50名本世紀經濟最有影響力人物」,其中並列第一名的有三個人:美國發明家威廉·肖克利、羅伯特·諾伊斯和傑克·基爾比。肖克利是電晶體的發明人之一,諾伊斯和基爾比是集成電路的發明人。
  • 「會學習」的電晶體:向類腦計算邁出關鍵一步!
    導讀近日,瑞典林雪平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基於有機材料的新型電晶體。這種電晶體可以學習,並具備短期與長期的記憶功能。這項研究朝著創造模仿人類大腦的技術邁出了重要一步。背景如今,後摩爾時代已經悄然來臨。晶片上的電晶體尺寸縮小與數量增加的速度正不斷放緩,傳統電晶體正在逼近物理極限,傳統計算機正遭遇發展瓶頸。
  • 中德首次製備出人工反鐵磁體
    中德科學家日前在氧化物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重要突破,首次製備出基於全氧化物外延體系的人工反鐵磁體,並觀察到隨外加磁場的分步磁化翻轉模式。該成果被刊登在近期《科學》雜誌上。 人工反鐵磁體不僅是多種新型自旋電子學器件(如磁隨機存儲器等)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研究反鐵磁材料基礎問題的重要載體。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工藝
    現在,由臺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領導,來自臺積電、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製造工藝,能更好地控制碳納米管電晶體。這是位於柵極(gate)和電晶體溝道區域之間的一層絕緣層。當電晶體在邏輯電路中充當開關時,柵極上的電壓會在溝道區域產生電場,從而切斷電流的流動,控制下方溝道的導通和關斷。
  • 新型的鐵電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已被成功研製
    環球創新智慧) 據美國普渡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工程師將電晶體與鐵電隨機存取存儲器結合成一種新設備,該設備集信息處理與存儲功能於一身。馮·諾依曼體系結構是由美籍匈牙利科學家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於1946年提出的。 在馮·諾依曼體系結構中,存儲器存儲程序指令和數據;處理器執行指令與處理相關數據。可是,存儲器與處理器是完全分離的兩個單元,數據需要在處理器與內存之間來回移動。
  • 國際空間站有個極冷「冰箱」,科學家用它製備第五種物質形態
    1879年,科學家們發現了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離子共存的等離子態。1924年,愛因斯坦預言當一團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時,會出現一種奇特的新狀態。這第五種物質形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自1995年被美國科學家製備成功後,就一直成為研究量子力學的重要實驗室工具。
  • 普適性機械解理技術製備大面積二維材料
    2015年,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NL)的黃元博士和Peter Sutter教授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高鴻鈞院士合作,利用氧氣等離子體增強石墨烯和基底相互作用的新型解理方法(ACS Nano. 9 (11), 10612 (2015)),成功獲得了毫米量級的單層石墨烯和高溫超導材料Bi2212,極大的提高了樣品尺寸和製備效率,使得研究單層單晶石墨烯和
  • 歷史上的今天:1947年,電晶體問世
    在73年前的今天,1947年12月23日(農曆1947年11月12日),電晶體問世。1947年12月23日,美國科學家巴丁博士、布菜頓博士和肖克萊博士,在導體電路中進行用半導體晶體放大聲音信號的實驗時,發明.了科技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成果一一電晶體。
  • 碳基計算機時代來臨,首個完全碳基的電晶體金屬線被成功製造
    為打破傳統矽基晶片發展面臨的物理制約瓶頸,科學家們近年來開始研究替代矽基晶片的新型材料,碳基電晶體以其優越的性能,成為提高計算機運行速度,降低電子設備功耗的一代新星。但是,多年來一直面臨製造工藝、材料等方面的發展難題。
  • |半導體|電晶體|晶片|半導體...
    首次我們從晶圓開始,晶片的原料晶圓,其地位好比地基,也就是基板,襯底,通過在襯底上實施一系列的工藝流程,就可以得到相應的半導體產品。  接著,經過離子注入等數百道複雜的工藝,這些複雜的結構便擁有了特定的半導體特性,並能在幾平方釐米的範圍內製造出數億個有特定功能的電晶體。再覆蓋上銅作為導線,就能將數以億計的電晶體連接起來。
  • EUV光刻機還沒買到,單原子電晶體已經上路了
    ASML的EUV(極紫外)光刻機當我們遭遇光刻機卡脖子的時候,另一些科學家已經在通往極限的路上前進了一大步。也許有一天,光刻機不再是今天的樣子,而子電晶體會成為新一代計算機中處理器和存儲器的基礎。單原子電晶體已經在實驗室中實現,但是要實現這樣的微型電晶體處理器,研究人員必須找到可靠的方法來將電晶體重複製造許多次,並且將他們連通在一起。
  • 麒麟990有103億電晶體,A13隻有85億電晶體,A13為何性能更強
    眾所周知,這次華為麒麟990在發布時說了一個很嚇人的數字,那就是歷史性的塞進去了103億個電晶體,這也是全球首次在一顆手機晶片中塞進去了超百億的電晶體了。而當iPhone11發布時,蘋果也給我們介紹了蘋果的A13晶片有85億顆電晶體,比華為的麒麟990少了18億顆電晶體。
  • 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拓撲領域科學家,曾有五位得獎人獲諾獎
    「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三位拓撲領域科學家復旦大學 供圖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布裡斯託大學教授麥可·貝裡(Sir Michael V. Berry),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查爾斯·凱恩(Charles L. Kane),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獲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
  • 3nm、5nm關鍵技術:復旦教授成功驗證實現GAA電晶體 柵控能力提升
    來自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的消息,該校周鵬團隊針對具有重大需求的3-5納米節點電晶體技術,驗證了雙層溝道厚度分別為0.6 /1.2納米的圍柵多橋溝道電晶體(GAA,Gate All Around),實現了高驅動電流和低洩漏電流的融合統一,為高性能低功耗電子器件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
  • 美國科學家發現在火星上獲取水和燃料的技術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新媒體專電 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2月7日報導,來自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麥克凱爾維工程學院的一個科學家團隊,正致力於開發一種用微鹹水或鹹水進行電解的系統。該系統的運行甚至已在火星溫度(零下36攝氏度)下進行了測試。這項研究的進展已於本周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月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