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30 09: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我的心跳是不是有點快?
心臟病要發作了嗎?
昨晚沒睡好對心臟有害嗎?
……
使用健身手錶等健康應用可以很好地揭示身體工作原理,並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出建議,時下不僅是運動減肥愛好者的標配,也逐漸成為慢性病患者衡量健康狀況的流行趨勢之一。
然而,一項新的研究表明,
使用健身手錶進行自我測量
也有缺點,
尤其對於心臟病患者而言。
該研究對27名使用健身手錶測量睡眠、心率和體育活動的心臟病患者進行了調查。哥本哈根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Tariq Osman Andersen解釋說,雖然28~74歲的心臟病患者比較了解自己的疾病知識,並在佩戴手錶的6個月裡積極鍛鍊,但他們也變得更加焦慮。總體而言,自我測量對於患者的體驗來說,弊大於利。患者會將健身手錶當做醫生來獲取信息,然而並沒有得到解釋數據的幫助,這會讓他們產生不安全感和不必要的焦慮。
Tariq Osman Andersen與來自哥本哈根大學和Vital Beats公司的另外兩名研究人員一起,通過66次定性訪談,對心律失常和起搏器患者進行了檢查。得出的結論是,使用健身手錶有兩個優缺點:
1.更多的信息使人平靜,但也引發了焦慮。
患者感覺正在逐漸適應自己的整體健康狀況,但將這些信息與自己的心臟病聯繫起來,對此並沒有安全的依據。例如,如果發現自己睡得不夠,就會感到不舒服,擔心這會加劇病情。同樣,也會經常將心率加快與心臟病發作風險增加聯繫起來。相反,如果數據顯示睡得很好,心率很低,那麼健身手錶可以讓患者平靜下來。問題在於不能使用與心臟病直接相關的數據,因為健身手錶是為運動和健康而設計的,而不是為管理疾病而設計的。
2.獲得鍛鍊的勇氣,同時會感到內疚。
健身手錶的另一個積極和消極的方面就是鍛鍊。一方面激發了患者的積極主動性,但同時程序也顯示了患者沒有達到推薦的每天1萬步,這讓很多人感到內疚。Tariq OsmanAndersen解釋說:健身手錶不是為心臟病患者設計的,所以他們不必遵循與健康人士相同的鍛鍊建議。
研究團隊表示,讓患者通過健身手錶等健康應用來管理自己的疾病有巨大的潛力,但要讓健康應用程式發揮作用,需要幫助患者解讀與睡眠、心率和鍛鍊習慣相關的數據。這就要求我們建立一個全新的數字平臺,臨床醫生和患者都可以解讀來自健身手錶等新的健康數據並從中受益,從而能夠共同管理和治療慢性疾病,也不會給臨床醫生帶來不必要的額外工作。
猜你喜歡
來源:上海科協
實習生:沈佳瑋
喜歡就點個「贊」
歡迎留言評論和小編互動
原標題:《「健身手錶」真的健身嗎?心臟病患者能用嗎?》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