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小康這個門頭喜慶,春節回家合個影,應景!」「爺爺,這就是你說的綠皮火車吧,對面是我們今天要坐的復興號!」從1月10日春運首日開始,由江蘇省網信辦指導,新華報業集團揚子晚報、江寧區委宣傳部和鐵路南京站共同打造的「幸福小康照相館」,成為了網紅新IP。大伙兒通過合影、留言、互動等方式「打卡小康」訴說幸福,從1月10日開始的13天時間裡,#幸福小康照相館#的累積傳播關注量已經超過5000萬次。
線上、線下打卡小康幸福生活
1月10日是2020年春運第一天,南京南站的旅客便驚喜的發現,車站候車大廳裡充滿濃濃年味和時代感的「幸福小康照相館」。
「幸福小康照相館」的線下實景空間包括「時光穿梭區」「民俗文化展示區」「幸福小康照相館」三個展區。「幸福小康照相館」裡「綠皮火車」和「高鐵動車」的仿真車廂,成了整個候車大廳內最紅的「小康打卡地」。
旅客們紛紛留下與綠皮火車和復興號動車的「穿越」合影,在擺滿豐盛年夜的「家」裡,輕按快門留下溫暖的瞬間,大伙兒在「照相館裡」提前感受到了「回家」的幸福。
「時間過得好快,匆匆忙忙之間又到了春節回家的時候。看到幸福小康照相館,回憶了一下一年中的辛勞與收穫,覺得充實幸福。我已經把和『照相館』的合影發給父母了。」在南京工作的徐先生說,幸福小康照相館喜慶熱鬧的氛圍,讓他真正體會到了「年味」。
幸福小康紅紅火火曬起來
綠皮車從「過去」駛來,復興號向「未來」奔馳,在「時光穿梭區」,兩種火車造型的布景不僅吸引了旅客們排隊合影,還成了長輩們憶苦思甜、教育小朋友的好素材。
「當年爺爺坐綠皮火車回一趟老家要十幾、二十幾個小時,現在坐上復興號,四五個小時就到了,這就是我們國家富強的體現,等你長大了,給爺爺造更快的火車,好不好?」「好!爺爺,我不僅要造火車,我還要造宇宙飛船,讓所有人都能去太空旅行。」活動現場,爺孫倆這段對話,有上一輩人的經歷與記憶,也有下一輩人的祝福和想像力。
兩個「火車頭」、一扇貼了春聯的「大門」就能引來無數排隊合影的旅客,其實,吸引人的是年味,是回家的喜悅,是幸福小康幾個字背後的美好生活。張小姐說,自己上大學的時候,從南京回家要坐幾個小時的大巴車,畢業工作了幾年,兩地通了高鐵,回家的機會反而比上學的時候還多了。
幸福小康曬不完,線下互動留念之後,還要把喜悅在線上分享。很多像徐先生、張小姐一樣回家過年的旅客,把自己「打卡」幸福小康照相館的照片、視頻發到微信、微博等平臺,讓親人、朋友一起感受這份喜悅與祝福。
除了設置在火車南站的幸福小康照相外,從1月11日開始,沿幸福路線,「小康幸福照相館」 還走進了南京市民身邊,在江寧特色街區和景區,每個市民都能打卡小康分享幸福。
「幸福小康照相館」
送文化進萬家傳播超5000萬
送福字、送春聯、送剪紙、送傳統美食……活動期間,幸福小康照相館還將「文化送萬家」。
幸福照相館內邀請了書畫名家、民間手藝人等來展現民俗傳統文化,他們每每一亮相就被「粉絲」們圍住,旅客們不管行李多或少,都要把這些富有傳統文化內涵的作品帶回家。
「沒想到,現在從老人到小孩,這麼多人都對傳統文化感興趣。」楹聯家魏豔鳴說,她小時候開始學習楹聯時,周圍還很少有人了解,而現在,最讓她驚喜的就是家長們對楹聯等傳統文化感興趣,小朋友們也願意學。1月18日,她來到幸福小康照相館,現場講述楹聯知識,沒想到,小朋友們不僅對此感興趣,還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短短半小時就掌握了基本的平仄、對仗規律,能和老師對答如流了。
魏豔鳴說,小康生活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也體現在文化上。留心就能發現,如今身邊傳統文化元素越來越多,比如春節期間道路上的紅燈籠、中國結,各類公共場所張貼的春聯、剪紙等。這次活動,魏豔鳴為幸福小康照相館題寫了楹聯。她說,從老到少,從媒體擴展至全社會,大家對傳統文化的關注與喜愛,讓她看到了傳統文化傳播、傳承的希望,「傳統文化的春天就要來了」。
豐富的活動參與形式和幸福小康的美好寓意,讓幸福小康照相館成為了節前紅遍網絡的小康打卡網紅IP,短短13天時間,#幸福小康照相館#在線上線下的傳播關注量已經超過了5000萬次。
來源:紫牛新聞
編輯:徒瀅
審核:王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