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前不久,我大姨一家來北京玩,某一天我發現大姨好像狀態不對,就過去問了問,得知因為一點小事她和我表姐起了點爭執,我問完了事情原委,勸了勸大姨,之後不久就去找表姐聊了聊,結果同一件事我得到了一個在感受上完全不同的版本,她們之間對話內容基本差不多,但是對於說話時的狀態描述大相逕庭,我當時腦海中就想起來《羅生門》。
《羅生門》我在很久之前看過,裡面人物不多,但是卻代表了各個階層,對於一件已經確定的兇殺案,案件中的受害者弱女子、確定自己會判死刑的強盜、甚至已經死掉化作亡魂的武士都在自己的描述中刻意美化了自己的行為,即便是作為旁觀者的農夫,在還原事實真相的同時,也刻意掩蓋了自己一些不太光彩的動機和行為,我當時覺得,這些行為都很刻意,是為了某個目的而有意識的行為。
可是經過了大姨那件事,我思考了很久,也許有的時候我們並不是有意的美化自己的行為,而是無意識的,或者說是潛意識中的行為;記得之前看到一個研究說:「人自己在照鏡子的時候看到的自己是經過大腦美化過的」。所以也許我大姨和我姐告訴我的就是他們眼裡的真相,並沒有刻意修改過,但是作為旁觀者的我卻得到了完全不同的感受。
影片在故事中刻意的放大了這種美化,讓我們能夠更加強烈的得到這種差異帶來的不同感受,以提醒大家要不斷的反思自己的行為,但是這种放大同時減弱了大家對於自己的潛意識給自己帶來影響的思考,在更多注意到自己的刻意美化行為的同時,減少了對普遍行為美化的關注。
我想說的是,也許我們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好,我們只是一直在美化自己的行為,而我們並沒有意識到;當然,這並沒有所謂的對錯,只是我們在知道了這些之後,也許遇到事情的時候,可以稍微多考慮一些,除了換位思考,還可以知道自己感受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有修改的,同時我們還會稍微強化對方對我們的敵意,當我們知道這些,很多衝突也許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糟,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嚴重,就如同影片的結尾,農夫帶著那個嬰兒走了,就是讓大家相信,人性本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