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家那個剛上大學的小侄女時不時在朋友圈炫耀。
化妝品、衣服、包包....玲琅滿目,不乏各種大品牌的身影。
我問她,錢從哪裡來?
她吱吱嗚嗚,最後老實交代是向爸媽騙說學校有新課,要的錢。
我渾身一驚。
我突然想起了一個舊新聞。
一個大學生,給同學留下了最後的訊息,然後跳樓自殺了。
自殺的原因,竟然是自己縱慾性購物,超額消費導致自己被校園貸盯上。
從此走上不歸路。
「兄弟們,我就要跳了,聽說跳樓摔下去會很疼。」
網友說:明明怕疼,也要走絕路,這得有多絕望啊。
很多孩子越來越難逃買買買的誘惑,每一次大促,熬到半夜,看直播,下定金,付尾款,一場接著一場狂歡。
一個欠債的女孩說:花錢沒辦法理智,就像吸毒上癮。
這屆年輕人似乎正在陷入一個死循環,明知道縱慾性消費不好,卻還是一次又一次地深陷其中。
01
縱慾性消費造成的悲劇,有豈止一兩樁。
90後一個叫陳淼的女孩,在2019年5月,選擇用一盆炭火,結束自己的生命。
而要她命的,不是別的,正是無節制的消費。
她是一名律師助理,表面的衣著光鮮,出入CBD和高檔咖啡廳的她,
實際上月薪僅有3000元。
母親收拾遺物時發現,她擁有很多名牌包包等奢侈品。
更讓母親震驚的是,陳淼還擁有14張信用卡,欠款竟然高達87萬。
陳淼與這個世界決裂,竟然從無上限的購買奢侈品開始。
多麼讓人痛心。
英國詩人布萊克說:欲望產生瘟疫,自控是強者的解藥。
當欲望四溢,人首先心態就會失衡,往往會做出錯誤的判斷,輕則不明是非,重則飲鴆止渴。
理性被感情完全吞沒以後,後果都是毀滅性的。
02
這是一張大學生超前消費的表。
購物、飲食、娛樂成為大學生3大花銷。
有人形容95後的消費心理:
手機出新款了,買啊,京東爸爸可以白條。
新上市的跑鞋,爸媽不出錢,管他,淘寶爸爸讓我借唄、花唄,先拿下再說。
同學聚會,我不想被看不起……
我要旅行,去體會詩和遠方……
在一個豆瓣負債小組裡,看到了年輕人的困境。
一個18歲女孩,為了買手機,裸貸,幾千塊錢滾到4萬,最後,只得家長出面償還。
一個男孩追求名牌鞋子,還不上校園貸,不敢去上學。
還有還不上貸款,催債電話狂轟亂炸,被威脅、被恐嚇。
更有甚者,被逼拍裸照.
央視曾報導,裸貸已經形成一條灰色的產業鏈,前端放貸、催款逼款、裸照銷售、逼迫賣淫、視頻再銷售。
淪為校園貸的孩子,從開始不敢告訴家裡,拆東牆補西牆,一貸養貸。
最後東窗事發,家人被拖下水,更甚者走極端。
悲劇的開端都如出一轍,朋友有,我也想有。
大學生的超前消費的內核,是攀比上癮。
「 我有個室友花了 3000 塊買支鋼筆,分期付款;所以我也買了個 3000 多塊的耳機「;
他們總能通過舍友、朋友圈、各種購物軟體發現更加貧窮的自己。
然後又通過各種廣告,不斷洗腦自己:我配得上這些東西。
一邊接受暴擊,一邊被種草。
於是,輕輕的一點,清空購物車的快感,瞬間得到了滿足。
滿足之後,是錢的虧空,是人生的一步踏錯,步步錯的人間慘劇。
03
我們孩子為什麼會淪為消費的奴隸?
有人質疑。
其實,上癮式消費背後,是能力配不上欲望的掙扎沉淪。
而把這種欲望推向高潮的,是我們隨處可見的廣告。
他們總告訴你:
先消費,後還款,別讓現實阻擋你逐夢的腳步。
他們總告訴你:
20歲時喜歡的裙子,到40歲才能穿上,就沒有意義了。
他們催促著你,鼓動著你。
用精緻的語言,曼妙的場景,編織一個虛假的身份標籤給你。
讓你以為自己掏掏錢擁有這些,不用再努力,就能輕而易舉成為更好的自己。
所以,你不停地消費,掏空口袋,開始學會分期,學會借貸。
然而「借錢一時爽,還錢火葬場,一入借貸門,工資成路人。」
我並非全盤否定消費。
從大的層面來看,「消費」有利於擴大內需和促進生產。
然而,對於個人來說,超前消費只會把你變成欲望的機器。
「慾壑難填」啊,夢總有醒來的時候,孩子們。
到那時,你根本不知道將面臨什麼樣的代價。
正如一位豆瓣網友的總結:
只是潮水般一波接一波的欲望,空洞乾涸的心靈,以及一無所有。
04
我曾見過,拒絕父母的手機禮物,專心學習,考入名校的孩子;
我也曾見過,通過辛苦努力工作,過上幸福生活的普通人;
但我沒見過一個靠借錢消費,能過得好的,一個都沒有。
這世界沒有一勞永逸,也沒有免費的午餐,用金錢買來的快樂,總是短暫。
都說:聲色犬馬只是幻像,精專勤勉才是真實。
套用作家廖一梅在《悲觀主義的花朵》中的一句話:
如果你不相信克制是通向幸福境界的門鑰匙,放縱肯定更不是。
克制欲望,延遲滿足,才是當代年輕人應該學習的第一課。
如果你贊同我的想法,請點【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來源簡介:本文系掌門1對1原創,掌門1對1(ID:zmlearncom),中小學名師在線輔導,千萬家長的選擇。歡迎關注。本文經授權發表,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尊重版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