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巨星威斯布魯克確診!群體免疫別想了!研究稱康復者抗體迅速喪失,出現心臟病等後遺症

2021-02-09 陸家嘴金融

據人民日報,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疫情實時監測系統顯示,截至美東時間7月13日下午5時34分,全球累計新冠病毒感染病例13026225例,累計死亡病例570924例。美國已有感染病例3352696例,佔全球感染病例1/4以上,其中包括死亡病例135512例。與該系統7月12日下午6點的數據相比,美國新增感染病例59762例,新增死亡病例372例。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指出,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最新數據,幾乎每100個美國人中就有一人感染新冠病毒。美國民主基金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近日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1/3(36%)的美國人表示,除了直系親屬和工作中認識的人以外,身邊有人已經感染了新冠病毒。這個數字自3月份以來增加了兩倍多,3月中旬,有11%的美國人表示同樣的看法。

疫情肆虐下已經有不少各界知名人士中招。NBA著名球星拉塞爾·威斯布魯克於當地時間7月13日,通過社交媒體表示,其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目前感覺良好,並處於自我隔離狀態。據悉,維斯布魯克並未跟隨其他休斯頓火箭隊隊員,在位於奧蘭多場地進行為複賽而準備的訓練集結。

別再妄想「群體免疫」!英國研究發現新冠康復患者抗體迅速喪失

倫敦國王學院高級講師多爾斯博士(Katie Doores)領導的一項針對新冠病毒患者抗體保留時間的研究顯示,新冠患者在感染三個月後抗體水平急劇下降,這意味著康復患者沒有產生預期的持久免疫力,極有可能再次感染。

該研究結論在同行中引起震動,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的一些病毒學家指出,這證明採取「群體免疫」策略沒有意義,同時對全球疫苗研發提出了更嚴峻的挑戰。

目前全球有超過155種新冠病毒疫苗正在爭先恐後開發的過程中,其中有22種疫苗正在人體試驗中,有3種已在三期臨床試驗階段。倫敦大學學院醫學微生物學臨床講師Gabriele Pollara表示,該研究得出的結論讓他擔憂COVID-19疫苗究竟能否比自然感染產生更多的保護性免疫。

在過去六周中,全球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總數已翻了一番。世界衛生組織承認,新冠病毒在全球大多數地區不但未受到控制,還正變得越來越嚴重,導致大流行加速。

多爾斯博士的實驗室團隊收集了蓋伊醫院和聖託馬斯醫院90多名患者和醫護人員確診陽性後連續94天的血清樣本,通過分析其免疫反應,發現患者抗體水平在症狀發作後平均約三周達到峰值,隨即迅速下降。

該研究論文目前已提交相關學術期刊,尚未經過同行評審認證,其預印本於7月11日發表在全球健康科學研究論文在線平臺medRxiv上。

儘管已有一些被懷疑是二次感染的個體案例,此前醫學界尚不清楚新冠患者的抗體反應究竟能維持多長時間,或是否能提供足夠保護以防止再次感染。

記者查閱該論文,發現研究選取的患者樣本77.2%為男性,平均年齡55.2歲(患者年齡範圍在23-95歲)。研究發現,在大多數感染個體中,COVID-19症狀發作後10-15天可檢測到對SARS-CoV-2病毒的中和抗體(nAb)反應。60%患者在與病毒對抗的高峰期出現有效抗體應答,但三個月後只有17%的人保持類似抗體反應。

平均而言,患者在症狀發作後第23天達到ID50(抑制50%感染的血清稀釋)峰值,在18-65天內中和抗體反應降低2至23倍。

研究還發現,免疫應答與疾病的嚴重程度相關,重症患者抗體水平上升更高,持續時間也更長。這被認為可能是因為這些患者感染了更多病毒,從而產生更多抗體來抵抗感染。而在感染後產生抗體水平較低的患者中,50天後其中和抗體已變得接近基線或無法檢測。

上圖顯示新冠病毒患者感染後,中和抗體反應(免疫力)在症狀發作(POS)約五周後上升到峰值,然後迅速下降。點的顏色代表症狀嚴重程度。(圖片來源:倫敦國王學院)

上圖顯示患者的抗體應答隨時間而減弱的趨勢。紅線代表症狀最嚴重的患者(需要插管和呼吸機機械通氣),黑線代表從無症狀到需要氧氣支持至少12小時的患者。(圖片來源:倫敦國王學院)

抗體水平下降是否意味著必然失去免疫力的保護?

合作參與這項研究的尼爾教授(Stuart Neil)回應指出,患者可能獲得的免疫力不會阻止其被再次感染,但會阻止病得很重,正如其它季節性冠狀病毒可能發生的情況。這是因為患者仍將保留免疫記憶,從而使其自身免疫系統能夠更快地做出反應,但這些人仍可能是病毒繼續傳播的來源。

「非常清楚的是,對於其它季節性人類冠狀病毒,並沒有產生永久免疫力,人們可能在未來幾年再次感染。」尼爾教授說。

他認為,目前還不知道新冠疫苗能否提供永久免疫保護,至少對大多數自然感染的案例而言,不能相信會提供免疫保護,也無法確保任何抗體保護的持續時間,因此研發預防感染的疫苗可能必須採取其它措施。

劍橋大學比較病理學教授海尼(Jonathan Heeney)專門研究從動物傳播給人類的病毒性疾病。他認為,如果抗體是防禦病毒的主要防線,該研究結果表明,人們可能會在季節性疫情浪潮中被重新感染,並且疫苗可能也無法提供長期保護。

這意味著最終可能需要使用年度加強免疫手段,每年注射疫苗,包括注射不止一種疫苗。

也有專家指出,對新冠病毒免疫的研究應該更關注T細胞而非抗體的作用。

一位從事多發性硬化症研究的倫敦神經病學教授表示,他並不認同該研究結果引發的悲觀論調,實際上,持久的長期抗病毒免疫可能比抗體應答更多地依賴於T細胞應答,這意味著可能需要使用易於開發執行的標準抗體檢測方法之外的其它免疫技術來跟蹤疫苗反應,也就是說,可能無法依靠抗SARS-CoV-2抗體來評估疫苗有效性,需要快速開發T細胞增殖型反應測定法來測量T細胞是否對冠狀病毒抗原作出反應。

醫學界通常將自然群體免疫視為傳染病傳播最壞情況的備份計劃,通過大規模感染,當對某種疾病免疫的人的比例超過某個閾值時,人們就可以實現群體免疫,即使重新爆發該疾病,也很難傳播。每種疾病閾值不同,對於COVID-19,醫學界的評估是需要60%-80%感染率方可實現群體免疫。

由於COVID-19可能致命,因此「群體免疫」從一開始就遭到詬病。多爾斯博士團隊的研究結果,進一步證明「群體免疫」行不通。

而廣泛接種疫苗被認為是建立群體免疫的惟一安全方法,但只有足夠多的人實際接種疫苗後,疫苗的效果才能奏效。

但隨著對新冠病毒的認識不斷加深,現在醫學界產生了更多疑問:如果患者可以在如此短時間內失去抗體保護再被感染,那新冠疫苗的功效和耐用性也將受到影響。

位於倫敦的病毒學家施密德(Matthias Schmid)對此更為悲觀。他認為,即使不考慮該研究中的發現,鑑於病毒有許多不同毒株,也無法證明疫苗將能提供多大保護。

對於再次感染病情相對會更輕的說法,也有專家並不認同。

曾在哈佛醫學院任教的華盛頓特區內科執業醫師Clay Ackerly博士指出,他接診的一位50歲病人在第一次感染三個月後,7月初再次檢測呈陽性,比起第一次感染時僅有輕度咳嗽和喉嚨痛症狀,第二次感染出現高燒、呼吸急促和缺氧等症狀,這說明新冠康復患者再次感染時可能會遭受更嚴重症狀。

他呼籲康復患者不要放鬆警惕,假設自己已擁有免疫力或不會造成社區傳播,從而威脅到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英國政府疫苗工作組負責人賓厄姆(Kate Bingham)在此前出席英國議會下院聽證會時也表示,儘管對2021年接種疫苗充滿信心,但對疫苗可以預防感染並不樂觀。她強調,這種疫苗更有可能只是可以減輕症狀的嚴重程度。

新冠患者可能會留有嚴重後遺症的問題,目前正越來越受到醫學界重視和跟蹤研究。除了引起急性感染,由新冠病毒引發的長期炎症損害出現在更多研究報告中。

迄今並不多的有關COVID-19已發表學術研究顯示,COVID-19感染會對肺、心臟、免疫系統乃至大腦產生長期影響,導致包括心臟病發作、未來呼吸道感染和神經系統影響如認知障礙的風險增加。

愛丁堡大學研究人員在《歐洲心臟雜誌》上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可能會對心臟造成嚴重影響。該校研究人員檢查了來自69個國家/地區的1261名患者的超聲掃描圖,發現55%患者的心臟搏動方式出現異常變化,其中約七分之一患者顯示出嚴重功能障礙。大多數(901名患者)此前並沒有已知心臟病。該研究團隊據此認為,COVID-19是一種複雜的多系統疾病,可能對身體的許多部位包括心臟產生深遠影響。

倫敦大學學院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也顯示,COVID-19可引起嚴重神經系統併發症。研究人員調查了43位16至85歲的患者,其中一些患者完全沒有嚴重呼吸問題,其神經系統症狀是感染新冠後惟一出現的身體症狀。

義大利疫情最嚴重的倫巴第地區研究人員13日表示,COVID-19的影響可能比最初想像的更糟,即使僅患有輕度感染的人,長期影響也可能比最初預期的要嚴重得多。絕不只是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發現了精神病、失眠、腎臟疾病、脊柱感染、中風、慢性疲倦和行動不便。

義大利貝加莫Papa Giovanni XXIII醫院緊急情況負責人Roberto Cosentini博士警告:COVID-19是影響整個身體的多器官殺手,一些患者可能終身無法從疾病中康復,而且所有年齡段的人都容易受到傷害。即使是最年輕和最輕微的感染者,也有可能永遠改變其生命,後果可能需要幾年時間才能顯現,而最終可能導致整個社會勞動力的生產力降低。

在歐洲最早淪陷於新冠疫情的義大利醫生呼籲民眾保持警惕性,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感染COVID-19。

相關焦點

  • 核查| 抗體檢測能證明群體免疫嗎?
    01抗體檢測的目的是為了驗證群體免疫的可行性嗎?——主要目的是發現無症狀感染者《57%人口有新冠抗體,義大利出現首個群體免疫地區》,《歐美多項抗體檢測研究表明:「群體免疫」短期無望》……在新聞報導中,抗體檢測多與群體免疫相聯繫,那麼抗體檢測究竟是不是為了證明群體免疫呢?
  • 頂尖愛滋團隊新冠重磅研究:某稀有抗體反覆出現提示疫苗線索
    儘管尚無新冠疫苗,但抗體對全球抗疫至關重要。目前,一支頂尖愛滋病研究團隊已從新冠康復者的血漿中提取、鑑定抗體,並發現了高中和活性、稀有但反覆出現的RBD特異性抗體。這提示根據該抗體研發的疫苗,可能對大眾普遍有效。
  • 一文揭開「抗體免疫」的面紗:中和抗體和疫苗的區別是什麼
    5月5日,《細胞》雜誌發表一項新研究:比利時科學家發現羊駝體內產生的抗體可以消滅新冠病毒,並且效果良好。除此之外,美國新冠「曼哈頓計劃」的報告也特別強調了單克隆抗體的作用,稱其是最有希望的抗病毒療法。3月27日   清華大學張林琦團隊與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張政教授團隊合作,從康復者體內成功分離出高效抗體,可以中和新冠病毒。張林琦表示,在20幾種抗體測試中,有4種抗體能夠成功阻斷新冠病毒,其中有2種抗體的阻斷效果特別好。預計5月底,其單克隆抗體藥物將進行動物安全性和有效性實驗。
  • 新冠病毒抗體有效期有多久?8周
    研究發現之一:無症狀感染者組在急性期以及康復期(IgG)水平均顯著低於有症狀感染者組圖2組:無症狀感染者和有症狀感染者急性期、康復期體內抗體水平在此次觀察隊列中,8周後,近90%的病例抗體水平下降70%以上,約80%的無症狀感染者中和水平出現降低,平均降幅在8%左右;約69%的有症狀感染者其中和抗體水平降幅11%左右
  • 英大學發現抗體僅持續三個月,康復者很可能二...
    來源:英倫投資客今天(7月13日)英國疫情日更重點有:英國發布最嚴口罩令,進店就要戴,不戴罰100鎊英國最新研究發現,新冠抗體可能只會持續三個月,康復者仍存在再次感染可能阿斯利康將推出抗體療法,可保護老年人和易感人群免受新冠感染
  • 可怕的新冠後遺症引發無數人恐慌!喪失味覺嗅覺,多器官損傷
    除了喪失味覺和嗅覺,感染新冠病毒後還有哪些「後遺症」呢?「細胞因子風暴」才是致命元兇 在首批確診的新冠重症患者中,大量出現「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 storm)。 「細胞因子風暴」才是最厲害的奪命殺手,會觸發免疫系統對患者身體進行猛烈攻擊,成為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和多器官衰竭的重要原因。
  • 研究驚爆:新冠後遺症都是心理作用!為啥有的人打了2針疫苗還感染?耶魯研究揭秘來了
    許多研究指出,新冠病毒感染不僅會帶來疾病和死亡,還會引發其他併發症,並在患者康復後導致不同程度、不同症狀的長期後遺症。2020年12月2日,Nature發表了一篇文章稱:新冠導致了許多患者出現譫妄症,將可能導致數年後全球痴呆症患者激增。
  • 康復者血漿治療法初見成效 緊急替代法推廣應謹慎
    從醫學原理上看,病毒入侵會觸發人體免疫系統反應,產生相應的特異性抗體,當這些抗體的數量足夠多時,就可以消滅自己體內的病毒,實現康復。在缺乏疫苗和特效治療藥物的前提下,採用康復者血漿製品注入危重患者體內,可謂一種有效的方法。眼下,血清療法確有效果,但大規模應用卻存在困難。
  • 印媒稱已實現群體免疫,遭醫學專家無情打臉
    近日印度媒體稱,印度國內已有10億人口實現了對新冠病毒的集體免疫,他們不需要接種疫苗,因為他們有恆河水就夠了。當地時間1月11日,印度一家名為《The Print》的媒體發文稱,印度的新冠疫情已進入嶄新階段。印度已經實現了群體免疫,不再需要接種疫苗,恆河水讓印度人產生了新冠病毒抗體。
  • 專家論壇|閆惠平: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抗體的研究進展
    自身免疫的血清學檢測是診斷和治療自身免疫疾病的關鍵指標。在國內外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指南或共識中,自身抗體都是不可或缺的診斷指標之一[1-2]。利用自身抗體的靶抗原進行動物實驗或體外實驗研究是認識AIH發病機制的重要途徑。
  • 美國百萬人口城市或數十萬人已感染,民眾:不怕死,已經群體免疫
    洛杉磯時報在當地時間4月20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截至4月上旬,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縣可能已經有將近數十萬人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這個數字和美國官方公布的8000多個確診病例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相差甚大。
  • 群體免疫究竟是怎麼回事?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1) 寶寶從媽媽體內先天性獲得的(持續時間不長,且你得確保媽媽體內有一定的抗體水平);(2) 自然感染(相當於「野生」的感染,抗體水平高,持續時間長,代價是不確定感染後是否能夠活下來,以及各種併發症,後遺症);(3) 疫苗(相當於「人工養殖」的感染,通常獲得的抗體水平不如自然感染那麼高且持久,但一般也達到保護水平;
  • 英國準備嘗試用康復者血漿治療新冠患者
    疫苗遙遙無期,新藥沒有出爐,英國開始準備嘗試用「血漿療法」--用康復者血漿來治療新冠肺炎。醫學史上,「血漿療法」有過先例,這一次美國也早有行動,疫情爆發後不久就展開大規模的研究和試驗,大約有1500多所醫院參與。
  • 瑞典群體免疫徹底失敗?首都民眾三分之一有抗體,感染率居高不下
    據美國《財富》雜誌25日報導稱,瑞典一名頂級流行病學家表示,鮮有證據表明「群體免疫正在幫助瑞典抵抗新冠病毒」。 瑞典流行病學家安德斯·特涅爾(Anders Tegnell)於本周二,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一場疫情簡報會上發言。
  • 全球確診300萬+,官方數據還代表真相嗎
    4月17日,史丹福大學在加利福尼亞州聖克拉拉(Santa Clara)縣進行的一項對3000多人的抽樣抗體測試研究中發現,感染該病毒的實際人數可能是官方公布數據的50至85倍。與此同時,全美多地以及歐洲多國的類似抗體測試也都得到了類似的、遠高於官方公布確診人數的結果。
  • 全球新冠後遺症大量湧現!揭開殘忍真相…...
    據報導,在疫情重災區的歐美國家,越來越多的「康復」病患出現了後遺症...最近,義大利的很多新冠肺炎「康復」患者,出現了身體不適的情況。這些患者在治癒後仍伴有咳嗽、易疲勞等後遺症狀,部分人回到工作崗位後,由於呼吸急促和肌肉酸痛,甚至連短距離的散步都無法進行!義大利足球巨星馬爾蒂尼表示,雖然自己已經從輕症感染中恢復,但卻留下了後遺症。
  • 喀什出現確診病例!5名無症狀轉確診,還有178人呈陽性
    英國一項研究則發現,感染新冠獲得的自然免疫力不持久,疫苗有效性更佳。這意味著,冷冬到來之際,新冠抗體保有率下降,增加了在新一輪疫情之前人群免疫能力下降的可能性。唯一讓人心安的是,北京新發地市場聚集性疫情病毒源頭有最新結論了。
  • 群體免疫了?羅斯福號航母60%船員已有抗體,很多人沒症狀
    結果顯示,該艦約60%的艦員在接受檢測時體內都存有病毒抗體,換而言之這艘航母上約有60%的艦員曾感染病毒,但是沒有任何症狀。 即使作為美國海軍部署重中之重的亞太地區,都出現了數月的"航母空窗期"。而美軍為了保持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甚至派出兩棲攻擊艦前來湊數,這也表現出美軍無航母可用的尷尬境地。
  • 康復者血漿真能救命?專家:在無有效藥物和疫苗情況下的特異性武器
    因為康復的患者體內有大量綜合抗體,能對抗病毒。因此,懇請康復後的患者積極來到醫院,伸出胳膊,捐獻寶貴的血漿,共同拯救還在與病魔做鬥爭的病人。 在張定宇院長發出康復患者捐獻血漿的呼籲後不久,13日晚間,國藥中國生物發布消息稱,其已完成對部分康復者血漿的採集工作,正在開展新冠病毒特免血漿製品和特免球蛋白的製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