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主題
俠之大者
——《十俠》的寫作經驗
活動時間
2020年12月26日(周六)
上午10:00—11:00
活動地點
北京市東城區第一圖書館
三樓報告廳
活動嘉賓
作 家丨邱華棟
報名連結
直播連結
請屆時在噹噹app裡打開觀看
【嘉賓介紹】
邱華棟
作家,評論家,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
一九六九年生於新疆,祖籍河南。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夜晚的諾言》《白晝的躁動》《正午的供詞》《花兒與黎明》《教授的黃昏》《單筒望遠鏡》《騎飛魚的人》《賈奈達之城》《時間的囚徒》等十二部。發表中短篇小說兩百多篇,出版小說集、電影和建築評論、散文隨筆集、遊記、詩集等一百多種單行本。多篇作品被翻譯成日文、韓文、英文、德文、義大利文、法文和越南文發表和出版。曾獲第十屆莊重文文學獎、《上海文學》小說獎等。
【活動介紹】
北京市東城區第一圖書館《十俠》插圖展
《史記遊俠列傳》曰:「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十俠》就是關於俠客的故事。
《十俠》是邱華棟的短篇歷史武俠小說系列,包括《擊衣》《聽功》《繩技》等十篇。從春秋戰國到明清,講述了十位各具特點的俠客故事。這些故事的敘述各有腔調,或活潑,或蒼涼,或清逸,或悲壯,寫出了俠的不同側面。小說把刺客和俠士放在著名的歷史事件中,想像歷史的細節,賦予人物以溫度,復活了俠的精神。
小說集篇目按照小說所涉及的年代,由遠到近排序。從春秋晚期刺客豫讓的故事到清中期的《劍笈》,這麼一組十篇小說,就梳理出一條綿延兩千多年的俠義精神脈絡。一個個刺客、俠士放在著名的歷史事件中,對歷史情景進行重新想像和結構。
本書插圖,由作者從晚清任熊所繪的《劍俠傳》中挑選,另有洪應明、上官周等人的版畫。也有當代畫家趙明鈞的《武俠人物百圖》中的幾幅。插圖和內文之間雖非一一對應,卻與小說形成意趣上的審美呼應。
從文學寫作的審美層面看,其敘述語言通俗平易,敘述節奏舒緩有致,文字推進克制,文體結構和格局大氣、灑脫、從容不迫,敘述注重情節、故事邏輯的嚴謹,細部修辭不拘一格。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不僅個性鮮明,許多人物堪稱是「武俠小說」人物畫廊鮮見的角色。小說的文體,格調優雅,沒有傳統「類型小說」那種固化、粗鄙和輕浮炫耀之氣。具體按著文本敘事內容的年代,兩千餘年的歷史煙塵,帝王平民的存在軌跡,恰如空谷足音,穿越時空,依次飄然而至。作家抵抗著貫穿於時空「黑洞」裡的歷史邏輯,凌厲地追問人性的偏執和偏狹,洞悉和勘察存在的秩序,以及人在失去自我時歷史的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