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魚
做人如水,懂包容,能接納萬物的好品質。做人如山,有沉穩,剛毅的性格,做事扛得起責任,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人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人品,人品好的人,走到哪裡都自帶光芒。
與人相識,取決於人品,人品是一個人內心好壞的見證,也是看一個人做事靠譜的依據。
所以,做人,要保持如水的品質,做事,要保持如山的原則。
01
《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用水來比如有德之人,認為他有品德的人像水一樣能夠包容萬物,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且還能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屈能伸,有寬廣的胸懷,不跟別人計較的大格局。
水低為王,具有善性的人,如水一樣,甘於人下的德操。
其實這句話,來自於老子跟孔子的一個故事。
那一年秋天,樹葉漸黃,當秋風一起,滿地都是落葉了。
孔子從魯國出發,去周遊列國的時候,他遇到了很多嘲笑和挫折,於是找到了老子,跟老子一起坐在江邊談話。
隨風一起,孔子望著滔滔江水而想起了當年與弟子一起奔波在路上的情景,於是他感嘆人生,感嘆時間如流水一般,不分晝夜地流逝。
而坐在旁邊的老子聽了之後,笑了笑,對孔子說:「人和天地一樣,都是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就好像是天地有春、夏、秋、冬,沒什麼好悲的。」
孔子很羨慕老子對人生有這番的領悟,更加羨慕老子對人生的灑脫和逍遙。
然後孔子就問老子怎麼讓才能改變自己呢。
老子看了看江水,對他說:「不如學學水的大德。」
孔子有些疑惑,於是老子笑著對孔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告訴孔子,做人不如學習水一樣去包容別人,不要跟別人一般見識,更不能去計較太多,才不會把事情放在心上折磨自己,唯有看開了,看淡了,一切就很好啟程和出發的。
孔子聽完老子的一番話之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謝過老子之後,又開啟新的旅程講授自己的見解了。
在我們的人生中,也可能會遇到別人對我們各種各樣的看法,只要我們不要放在心上,不要為了一點小事而生氣,更不能因為一點過錯而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樣不是一個有德者該有的態度。
人生想要活得瀟灑自在,那就要學習老子的思想,做一個看透世事的人,放下,即是解脫。
02
《道德經》中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的第六十四章。意思就是說,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樹苗,九層的高臺,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裡的遠行,是從腳下開始走出來的。
做事跟做人一樣,都要先打好基礎,像山一樣穩紮穩打,才能成為自己最好的靠山。
人生欲速則不達,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急於求成,而是通過腳踏實地,持之以恆,才能成為更加有毅力的人。
人生想要做成一件事,是要靠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基本功做得越好,事情的成功率才能越高,人生不能華而無實,不然很容易倒下。
就像是《勸學》中,荀子說的一樣,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
做人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按規矩辦事,樹立必勝的信心和憑藉將強的毅力,才能不功虧一簣。
人生,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正如《西遊記》中唐僧帶著四個徒弟去西天取經,而一路上拼荊斬棘,抵住誘惑,就算是自己吃虧,也一樣堅持善良,不懼艱險,跌跌撞撞中走到了西天,然後才取得了真金。
做人,想要成大事,就必須學會穩重,以山嶽的堅強,背負起沉重的歲月。獨享孤單寂寞的時光,獨自修煉屬於自己的風採神韻。
做人如水,多給予,多付出,少索取,少抱怨,吃虧是福,待人溫暖和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所以,人這一生,做人如水,做事如山,君子之德,淵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