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綠芪是社會工作師、心理諮詢師,第2142號公益基地-上海市自強社會服務總社(楊浦工作站)社工。從事禁毒社工10年,主要為藥物濫用人員及其家庭提供戒毒康復為主的專業服務。在工作中,她的體會是:「沒有所謂的命運,只有不同的選擇。相信每個人都有改變的可能性。」因為有這樣的理念,在做個案服務中她看到了希望。
禁毒社工會被分到每個街道社工點,開展具體的個案工作,主要是以社區戒毒和社區康復人員為主。翁綠芪所在的社工點,登記在冊人員80多位,這些人因為有吸食毒品的經歷,可能會給個人和家庭帶來一些不太好的後果,甚至有些人可能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社工介入可以儘可能幫助服務對象去戒毒,降低因吸毒行為給自身、家庭和社會造成的負面危害。所以對于禁毒社工來說,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關注服務對象是不是存在實際問題和需要,幫助他們回到正常的生活。
禁毒社工是有規定時間和期限的,不論這段服務期限內服務對象有沒有需求或者狀態是否平穩,都要定期進行服務。翁綠芪說,平等、尊重、接納是禁毒社工的專業價值觀。「在禁毒社會工作領域,我們所面對的服務群體,從社會大眾的角度來看,或多或少會對他們的想法和行為有非對錯的評價,但從社工角度來說,對服務對象的接納是建立專業助人關係的重要前提。在服務中我會保持中立客觀的態度,嘗試從服務對象的角度去思考,試著去看到成癮背後所遭遇的困境及存在的需求是什麼,這樣也會更容易去理解我面前的這個人。」
當看到服務群體行為背後的需求,以及不適應行為導致的困境時,翁綠芪會和他們一同面對,並注重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提升他們的應對能力。
翁綠芪曾接觸過一個20多歲的女性成癮者小R,當時她因吸食冰毒被強制隔離戒毒中。從其母親處得知,小R自進所後不時觸犯隊規隊紀,完不成生產任務,很難適應所內的環境;此外她寫信給自己的父親,一直沒有得到任何回音,這些都讓她情緒狀態很不好。
深入接觸後,翁綠芪得知小R的父母在她3歲的時候就離婚了,因母親是海洛因成癮者,小R自小跟著父親生活。在發現小R有吸毒行為後,父親對她盯得很緊,也帶著小R換了個環境在外租房居住,但因為要上班,只能讓小R一個人待在家。好幾次,父親發現家中的吸毒工具,便對小R十分失望。翁綠芪在與小R父親的多次訪談中,再三表示已經做過多次努力,但是女兒卻反反覆覆,他認為女兒已經這麼大了,也應該要為自己今後的人生承擔相應的責任。因為此前小R有說謊行為,所以她的信中內容父親並不相信。小R則在信中提到了自己進所前的那段生活,當時精神狀態很差,沒有工作人也很空虛,曾嘗試過戒毒但一直出現反覆,自己QQ的名字叫做「行屍走肉」,覺得活著沒有意義。
在服務該個案的過程中,翁綠芪感觸較深:首先我看到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小R提到說在父母離婚後,跟著父親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但家裡有些重男輕女,沒能感到溫暖,好幾次自己在家附近徘徊,覺得無處可去。其次可以看到周圍環境,尤其是朋輩群體的影響力,小R最初接觸到毒品也是因為有這樣的環境,雖然內心也掙扎過,但最後還是受到了影響。第三,吸毒行為也許最初是為了逃避一些事,但最後卻讓本人和家庭受傷更多,毒品影響的不僅是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對於和家人的信任關係也有巨大的破壞力。小R的父親和我說得最多的,就是不相信女兒可以有改變,因為此前一次次的失望。所以戒毒過程不僅僅是完成生理脫毒,調試心理,更重要的是要去修復原先因吸毒被破壞的各種信任關係。那社工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做些什麼?在這個個案的前期介入中我傾聽和同理了小R和其父親雙方,在他們直接溝通不暢的時候,社工像橋梁一樣為他們建立了連接,傳遞和澄清了他們對於彼此的期待。在這個過程中小R父親的態度也有所變化,從而為小R出所回歸社會後的康復過程奠定了基礎。
翁綠芪表示:每個人在人生的某個時刻都會碰到困擾和內心衝突,也不知道如何選擇才是「正確的」。服務對象在其人生旅途中也會碰到一個個困難,當自己無法很好地解決時可能會求助家人、朋友,當他們能夠有這樣的「解憂」渠道時,就會多一些選擇。我覺得社工的服務也提供了這樣的渠道,即為服務對象提供不同的可能性。這種助人過程也體現了人和人之間的連接,傳遞了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