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吉林大學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1人!

2020-12-21 中國校園在線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一個學校所擁有的院士數量,是評價學校學術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作為國家985、211工程,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吉林大學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1人,他們分別是——

(按當選年份排序)

沈家

沈家驄,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吉林大學教授。主要從事高分子化學與聚合反應動力學,超分子化學與層狀膜組裝的研究,運用模型與概率函數建立了聚合反應機理與分子量分布的定量關係共聚物的鏈段結構與反應機理的關係等反應統計理論用順磁共振研究本體聚合中自由基活性的變化,提出了擴散模型。

徐如人

徐如人,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吉林大學教授。幾十年來在分子篩的合成化學與晶化理論、微孔晶體化學與分子工程學以及水熱化學等領域進行了系統研究。對液相內晶核的生成與結構的確定,晶化動力學模型與轉晶機制的提出,多系列新型微孔晶體的開發,特別是對新型開放骨架Alpo的開拓與其結構多樣性的提出以及近十多年來對微孔晶體資料庫的建立,孔道結構設計與定向合成路線與方法的完善上作出了貢獻。

郭孔輝

郭孔輝,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先後主持完成多項我國汽車行業的基礎性科研項目和一汽新型汽車的開發研製工作。被汽車界譽為將系統動力學與隨機振動理論引入汽車振動與載荷研究的領先學者,我國汽車輪胎力學的主要奠基人,我國汽車操縱穩定性、平順性科技領域的主要開拓者和帶頭人。

林學鈺

林學鈺,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從事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理論與方法研究,使我國地下水管理工作進入系統化、模型化、定量化的新階段。在區域和城市地下水資源評價、水流模擬、預報研究方面取得多項成果, 並建立了我國最早的一批地下水水質模型。近年來在地下水汙染機理和微生物治理地下水汙染理論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是我國最早從事環境水文地質和地下水資源管理研究的學者之一。

鄒廣田

鄒廣田,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長期從事高壓物理和高壓相材料研究,領導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可以進行高壓原位研究的超高壓實驗室和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他與合作者在國內率先創立了一系列原位超高壓測量實驗系統和實驗技術,發展了百萬大氣壓下靜水壓的產生、標定和雷射加熱中的諸多關鍵實驗技術;發現和確定了200餘個新的高壓相和新奇的壓力效應,揭示了一些新的壓致相變機制和規律。

馮守華

馮守華, 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 主要從事無機材料的水熱合成化學研究。在複合氟化物溫和水熱合成研究中,應用溫和水熱技術製備了複合氟化物提出了複合氧化物和複合氟化物水熱合成路線製備的無機螺旋鏈結構,具有左旋鏈和右旋鏈共存於同一晶體的特點水熱合成出多種新型微孔晶體化合物其合成的硼鋁酸鹽是最新發現的含主族元素的微孔晶體之一,使人們重新認識微孔晶體的Bronsted酸性質。

任露泉

任露泉,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吉林大學學術委員會輪值主任。長期從事仿生科學與工程研究。提出生物形體、形態、結構、構成、柔性、電滲、潤滑及其耦合、協同等單元和多元仿生的系統理論,開拓地面機械仿生研究方向,發明多項不同於傳統理念的仿生技術,並拓展到多個工程領域,進行防粘、減阻、自潔、耐磨、抗衝蝕、抗疲勞、降噪和隱形等仿生研究,研製出減粘犁壁、防粘鎮壓輥、減摩活塞、耐磨軋輥和鑽頭、多功能熱作模具等多種仿生產品。

張希

張希,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吉林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主要從事超分子體系的構築、調控與功能研究。提出了超兩親分子新概念,為可控自組裝和解組裝提供了新基元。建立了四種可控超分子聚合新方法,可以用來製備可降解和自修復超分子材料。以超分子策略實現了自由基活性的調控,開拓了超分子催化新方向。製備一系列含硒高分子,豐富了動態高分子材料方向。

李元元

李元元,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吉林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現任華中科技大學)。長期從事粉末冶金和有色合金材料製備、成形理論與技術的應用基礎和工程化研究。發展和創新了粉末冶金溫壓成形理論和技術、電磁熱力多場作用下粉末成形固結一體化理論和技術,研製出多種高性能粉末冶金新材料和重要零件;研發出高性能鋁青銅合金、白銅合金、鋅合金、擠壓鑄造鋁合金、變形鋁合金及其製備成形技術等。

于吉紅

于吉紅,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無機多孔功能材料的合成與製備化學研究。在分子篩多孔晶體材料的結構設計與定向合成研究中作出重要創新性貢獻:創建了限定禁區設計分子篩結構的新方法,解決了特定孔道結構設計的難題,預測了分子篩的可能結構,發現並提出了判斷分子篩結構可行性的局域原子間距規則;提出了基於模板誘導、雜原子取代、計算機輔助設計合成特定孔道結構多孔晶體材料的若干新途徑。

林君

林君,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致力於地球物理探測理論研究、技術創新和儀器裝備的自主研發,創新發展了航空和地空移動平臺電磁探測、核磁共振地下水探測和分布式地震探測的理論、方法技術與核心裝備,研製開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地空協同時頻電磁探測系統、ATEM系列瞬變電磁儀和分布式無纜遙測地震探測儀器裝備等成果得到廣泛推廣應用。

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吉林大學始終以"學術立校、人才強校、創新興校、開放活校、文化榮校"為發展戰略,為國家建設、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才,孕育了豐富的學術思想精華,創造了眾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贏得了良好的學術聲譽和社會聲望!

來源:吉林大學 消息來源 | 吉林大學官網,中國工程院、科學院官網 執行編輯 | 王一然 出品單位 | 吉林大學招生辦公室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2017院士增選候選人名單公布
    人民網北京4月21日電 (記者 郝孟佳)中國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選候選人提名工作於3月31日結束。經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審定,最終確定的有效候選人共533位,平均年齡為55.78歲。
  • 中國工程院撤銷李寧院士稱號
    中國工程院撤銷李寧院士稱號 1月11日,中國工程院官網發布關於撤銷李寧(農業學部)院士稱號的決定。
  • 中國院士名人錄|這45位院士竟來自同一所高校
    為中國高分子化學奠基開拓人之一,長期以來從事高分子化學教學與基礎研究,領域涉及烯類自由基聚合與電荷轉移光聚合以及接枝與嵌段共聚合。朱洪元(1917-1992),理論物理學家。1928年入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附屬中學。
  • 吉林農業大學李玉院士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原標題:李玉院士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在5月30日舉行的「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慶祝暨表彰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食用菌新種質資源創製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李玉教授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 3年來,共和國已痛失102位兩院院士
    2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生態學家孫儒泳,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段正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藥學家周同惠,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公路工程專家沙慶林,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農業工程學家蔣亦元5人逝世。
  • 中國工程院撤銷李寧院士稱號原因曝光!李寧院士貪汙案始末李寧簡歷...
    中國工程院撤銷李寧院士稱號!據中國工程院官網消息,根據2020年12月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對李寧貪汙罪的判決意見和中國工程院相關規定,經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審查確認,決定自2020年12月8日起撤銷李寧(農業學部)中國工程院院士稱號。
  • 3年來,共和國已痛失102位兩院院士
    歷任南京大學物理系(物理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199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3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寧津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道增,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周俊,中國工程院院士、骨科專家盧世璧4人逝世。
  • 清華大學聶建國教授當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11月13日,日本工程院第35次理事會通過,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土木系教授聶建國當選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聶建國是此次增選中唯一一位外籍院士,並收到日本工程院小林喜光院長的祝賀。聶建國院士成立於1987年的日本工程院(The Engineering Academy of Japan),由大學、產業界以及國家機關中在工程及科學技術相關領域作出卓越貢獻並具有重要領導和指導地位的人士組成。在此之前,共有16位國際知名專家教授入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 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在廣東東莞舉行
    11月3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廣東省人民政府指導,廣東院士聯合會與東莞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暨第六屆廣東院士聯合會年會在廣東東莞開幕。
  • 中國工程院院士段正澄患新冠肺炎離世 相伴57年的愛人也被感染...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每經記者:陳晴 鄢銀嬋 每經編輯:宋思艱2月15日晚間,自媒體「華科男」發布的一則消息令整個學術界陷入悲痛: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工程院院士段正澄教授因新冠肺炎救治無效而逝世。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簡歷:動物轉基因克隆研究領軍人物
    工程院院士李寧簡歷及個人照片曝光,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內動物轉基因克隆研究領軍人物。  中文名李寧  國 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 族漢  職 業學者  畢業院校江西農業大學  主要成就:2007年增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62年出生於江西南昌,82年畢業於江西農業大學。
  • 中國工程院院士餘少華加盟復旦,任職於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官網「師資隊伍」顯示,該院「兩院院士」一欄新增了研究方向為6G光子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餘少華,學院現有兩院院士5人。餘少華,1962年9月6日生於武漢,男,漢族,武漢人,信息與通信網絡技術專家。中共黨員。
  •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中國製造業如何對標創新 轉型發展
    來源:新浪財經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由製造業國際聯盟和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共同主辦、天津市工信局協辦、天津愛波瑞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愛波瑞集團分公司承辦的第十七屆中國製造業國際論壇在11月18日至22日期間舉辦。
  • 國之棟梁,學子楷模一一漢中籍兩院院士有4人,2人出自城固縣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是國家最高科研機構,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界最優秀科學家的傑出代表和最高榮譽稱號。新中國成立以來,生於陝西或籍貫是陝西的兩院院士共55人,漢中先後出了四位兩院院士。他們是:△李鶴林,1937年7月出生,漢中南鄭人。材料科學家,石油管材工程專家。1961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先後在石油工業部、寶雞石油機械廠任職。1981年起兼任石油工業部石油管材試驗中心主任。1988年至2002年任中國石油管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痛失院士!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院士逝世
    2020年剛開頭,我國又痛失一院士。今天(1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蔣洪德,因病在京逝世,享年78歲。剛剛,清華官微確認上述消息,並致敬蔣洪德院士為「師者典範」。蔣洪德院士1942年7月4日出生於湖南長沙,1965年獲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燃氣輪機專業學士學位,1981年獲中國科學院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業碩士學位,先後在青島汽輪機廠、中國科學院和清華大學工作。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蔣洪德院士長期從事能源與動力領域的科研工作,在葉輪機械氣動熱力學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 臺網友流傳「孫中山年輕帥照」,臺媒闢謠: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本文轉自【環球時報新媒體】;近日臺灣社交網站上流傳著幾張「孫中山年輕時帥照」,但臺媒「中央社」12月4日報導指出,這幾張照片均不是孫中山本人,其中一張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德民年輕時的照片。臺灣一個闢謠平臺經過查證,發現這3張照片並非孫中山,而分別是兩個不同的人。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二審宣判,貪汙三千餘萬,改判有期徒刑十年
    但是有的人沒有利用國家提供的條件,也沒有利用職務的便利和初中的權力更好地為國家的科研事業作出貢獻。國家對於任何領域的腐敗分子都友查處的權力,無論是在哪一個領域的腐敗分子,都必須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 西北大學教授趙國春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日前,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新增選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教授趙國春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是今年固體地球科學領域唯一入選的中國科學家。此次共有來自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的37位科學家入圍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其中有7位來自中國。趙國春,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大學講座教授,西北大學教授。
  •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樹森出席晉江市普通外科高峰論壇
    原標題: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樹森出席晉江市普通外科高峰論壇晉江市普通外科高峰論壇現場11月21日,2020年福建晉江市普通外科高峰論壇在晉江市佰翔酒店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樹森教授蒞會,並同與會者分享普外科前沿技術。
  • 瀋陽膚康楊振宏醫生拜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石學敏教授
    為發揚國粹,傳承中醫,提升醫院的服務能力,2020年11月24日,膚康皮膚病醫院的醫師團隊前往南京,參加國醫大師石學敏院士授徒儀式。瀋陽膚康皮膚病醫院皮膚科主任楊振宏成為石學敏院士弟子,並成為石學敏院士的「醒腦開竅」學術思想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