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即墨區環秀街道蘸蠟手藝人堅守傳統 純手工製作蠟燭
胡思忠正在製作傳統蘸蠟。
普通蠟燭燈芯是棉線,而蘸蠟的燈芯是葦稈,空心可以通氣,燃燒時有更多的氧氣,因此火燃燒更旺,這是蘸蠟和普通蠟燭最大的不同之處。即墨區環秀街道前南莊村傳統手工蘸蠟已經有100餘年的歷史,鼎盛時期幾乎全村都做蘸蠟,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們紛紛轉行,但是64歲的胡思忠卻一直在堅守傳統蘸蠟老手藝。
一支純手工蠟燭要6道工序
1月20日,記者來到即墨區環秀街道前南莊村,見到了傳統蘸蠟手藝人胡思忠,今年64歲的胡思忠從10多歲起就跟家人一起學習蘸蠟手藝。據悉,前南莊村蘸蠟手藝有100多年的歷史,上世紀80年代,村莊製作的蠟燭遠銷淄博、濰坊等地區,深受老百姓喜歡。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蘸蠟手藝因為掙錢少,製作過程複雜又辛苦,很多人紛紛轉行從事別的工作,目前只有胡思忠等大約5戶村民還在堅守著蘸蠟手藝。
傳統蘸蠟與普通蠟燭的最大不同之處,就在於製作工藝和選料的不同。蘸蠟全部純手工製作,大概需要剪裁葦稈、火烤修整、粘棉花、油炸、蘸蠟、寫金字等6道工序方能完成。「市場上常見的普通蠟燭燈芯選用的都是棉線,而蘸蠟的燈芯是葦稈,葦稈空心可以通氣,這樣蠟燭在燃燒時就能提供更多的氧氣,因此蘸蠟的火燃燒更旺,火苗更大。」胡思忠告訴記者。
製作過程複雜,只接受預訂
「製作過程中最複雜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蘸蠟油的部分,三支為一組,同時蘸上蠟油,要等到蠟油冷卻凝固,才能再蘸一層蠟油,這樣一直重複到合適的尺寸大小。這一步驟耗時長,更需要耐心,一天也就能製作70多支蘸蠟。」胡思忠介紹,要將融化的蠟油一層層蘸到包著棉絮的葦稈上,更費時費力,但是製作好的蠟燭更加有層次,更精緻。由於蘸蠟工藝複雜耗時長,加上蠟油、棉花、葦稈等成本,一支蘸蠟的利潤並不高。因此,胡思忠的蘸蠟都是接受預訂,並不大量製作。但是因為是遠近聞名的好手藝,經常有人來找胡思忠預訂蠟燭。
蘸蠟深受年輕人歡迎
「我的蠟和別家還有一個不同之處就是上面的字,普通蠟燭都是貼的金字,而我家的蠟燭都是我一筆一筆手寫的,這樣蠟燭更有立體感,也更上檔次。」胡思忠邊說邊展示蠟燭上的金色字,幾個大字龍飛鳳舞、剛勁有力。
從全盛時期幾乎家家都做蘸蠟,到後期大部分村民都轉行,胡思忠卻一直堅持製作蘸蠟。「我也不指著蘸蠟賺錢,但這門傳統老手藝不能丟,只要有人需要,我就要繼續做,會把這門手藝傳下去。」胡思忠信心滿滿。
文/圖 半島記者 李春燕
[來源:半島都市報編輯:芃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