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蘸蠟手藝人堅守傳統 6道工序純手工製作蠟燭

2021-01-10 信網

原標題:即墨區環秀街道蘸蠟手藝人堅守傳統 純手工製作蠟燭

胡思忠正在製作傳統蘸蠟。

普通蠟燭燈芯是棉線,而蘸蠟的燈芯是葦稈,空心可以通氣,燃燒時有更多的氧氣,因此火燃燒更旺,這是蘸蠟和普通蠟燭最大的不同之處。即墨區環秀街道前南莊村傳統手工蘸蠟已經有100餘年的歷史,鼎盛時期幾乎全村都做蘸蠟,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們紛紛轉行,但是64歲的胡思忠卻一直在堅守傳統蘸蠟老手藝。

一支純手工蠟燭要6道工序

1月20日,記者來到即墨區環秀街道前南莊村,見到了傳統蘸蠟手藝人胡思忠,今年64歲的胡思忠從10多歲起就跟家人一起學習蘸蠟手藝。據悉,前南莊村蘸蠟手藝有100多年的歷史,上世紀80年代,村莊製作的蠟燭遠銷淄博、濰坊等地區,深受老百姓喜歡。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蘸蠟手藝因為掙錢少,製作過程複雜又辛苦,很多人紛紛轉行從事別的工作,目前只有胡思忠等大約5戶村民還在堅守著蘸蠟手藝。

傳統蘸蠟與普通蠟燭的最大不同之處,就在於製作工藝和選料的不同。蘸蠟全部純手工製作,大概需要剪裁葦稈、火烤修整、粘棉花、油炸、蘸蠟、寫金字等6道工序方能完成。「市場上常見的普通蠟燭燈芯選用的都是棉線,而蘸蠟的燈芯是葦稈,葦稈空心可以通氣,這樣蠟燭在燃燒時就能提供更多的氧氣,因此蘸蠟的火燃燒更旺,火苗更大。」胡思忠告訴記者。

製作過程複雜,只接受預訂

「製作過程中最複雜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蘸蠟油的部分,三支為一組,同時蘸上蠟油,要等到蠟油冷卻凝固,才能再蘸一層蠟油,這樣一直重複到合適的尺寸大小。這一步驟耗時長,更需要耐心,一天也就能製作70多支蘸蠟。」胡思忠介紹,要將融化的蠟油一層層蘸到包著棉絮的葦稈上,更費時費力,但是製作好的蠟燭更加有層次,更精緻。由於蘸蠟工藝複雜耗時長,加上蠟油、棉花、葦稈等成本,一支蘸蠟的利潤並不高。因此,胡思忠的蘸蠟都是接受預訂,並不大量製作。但是因為是遠近聞名的好手藝,經常有人來找胡思忠預訂蠟燭。

蘸蠟深受年輕人歡迎

「我的蠟和別家還有一個不同之處就是上面的字,普通蠟燭都是貼的金字,而我家的蠟燭都是我一筆一筆手寫的,這樣蠟燭更有立體感,也更上檔次。」胡思忠邊說邊展示蠟燭上的金色字,幾個大字龍飛鳳舞、剛勁有力。

從全盛時期幾乎家家都做蘸蠟,到後期大部分村民都轉行,胡思忠卻一直堅持製作蘸蠟。「我也不指著蘸蠟賺錢,但這門傳統老手藝不能丟,只要有人需要,我就要繼續做,會把這門手藝傳下去。」胡思忠信心滿滿。

文/圖 半島記者 李春燕

[來源:半島都市報編輯:芃芃]

相關焦點

  • 手工紅薯粉製作:老作坊堅守百年傳統
    雖然現在市場面機器加工的紅薯粉很多,但文明鋪鎮淨龍庵村仍一直保留著手工製作紅薯粉的百年傳統。 淨龍庵村曾是純手工製作紅薯粉的大村,家家戶戶都會製作紅薯粉。由於純手工製作紅薯粉工序繁多,耗體力,而且經濟效益很低,加工一斤紅薯粉才收取2.2元,所以現在年輕人都不願意學。
  • 探訪傳統蠟燭製作工藝傳承人,原來做手工蠟燭竟有這麼多學問!
    12月14日,記者慕名來到青陽南路東一區65歲的老人易明文家,他就是堅守這門傳統制燭手藝的「老匠人」,他說,與人們概念中的蠟燭不同,手工藝蠟燭製作是以不同的尺寸標準為主題,藉助燭坯,製作出各種惟妙惟肖的造型。2017年常寧制燭工藝被列為常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三十年堅守!汝州這位藝人純手工製作樂器傳承文化!
    紫雲路街道郭營村許灣村的最北面有一個小獨院,院子主人是位70多歲名叫許佔川的老人,他每天在家手工製作二胡、大小三弦等傳統樂器,過著簡單而知足的生活。三四年的時間,許佔川跟著羅老闆學習了二胡、曲胡、板胡、古箏、手板等傳統樂器的製作方法,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老師傅。小院裡這間不足10平方米的客廳,掛滿了許師傅做的各式樂器。30多年裡,許佔川一直用老工藝、老方法製作,不敢改變絲毫。「一件樂器,要想奏出優美的音調,就要細細雕琢,精益求精。」許師傅說,製作過程更像是在雕刻一件藝術品,每一個步驟都馬虎不得。
  • 青島韓家寨村手工蠟燭 一根蘆葦杆要蘸75次蠟油
    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中國新年的顏色是紅色,紅福字、紅對聯、紅窗花,當然還有紅蠟燭。在山東青島市的韓家寨村,至今仍有村民堅持著手工製作蠟燭的傳統。這種蠟燭外形粗壯敦實,由於採用蘆葦杆製成棉芯,點出來的火更旺,火苗特別高。據當地的手藝人介紹,手工蠟燭的製作主要依靠棉芯蘆葦蘸取蠟油而成,一根蘆葦杆需要蘸取大概75次蠟油。
  • 火紅蠟燭映出幸福生活 即墨制蠟藝人堅守傳統老手藝正申請非遺
    看著作坊裡工人們忙碌的身影,即墨區段泊嵐鎮西大於莊村遠近聞名的制蠟藝人王際昌臉上掛滿了笑容。每年到了10月份,王際昌便開始製作蠟燭,春節前三個月的時間裡,能手工做出100餘噸蠟燭。
  • 火紅蠟燭映出幸福生活,即墨制蠟藝人堅守傳統老手藝正申請非遺
    看著作坊裡工人們忙碌的身影,即墨區段泊嵐鎮西大於莊村遠近聞名的制蠟藝人王際昌臉上掛滿了笑容。每年到了10月份,王際昌便開始製作蠟燭,春節前三個月的時間裡,能手工做出100餘噸蠟燭。製作一支蠟燭要十餘道工序12月6日,記者來到即墨區段泊嵐鎮西大於莊村。
  • 溫州匠心的老味道:三代人傳承,純手工製作幾十年傳統糕點!
    「蘇老爹」糕點純手工製作,無添加劑,以酥、松、脆為特色,也是獲得良好口感和口碑的秘訣,逢年過節,排隊買年貨的人更是絡繹不絕。作為冰糖炒米的第三代傳人,蘇錦達在冰糖炒米的製作工藝上絲毫不遜色自己的父親。堅持純手工,堅持無添加,是蘇錦達製作冰糖炒米的秘訣,也是獲得良好口感和口碑的秘訣!
  • 200多道工序全憑手工!看周曉初如何製作一把清弓
    200多道工序,一年最多制10把弓據周曉初說,一把筋角複合弓的製作,從選材到完成,要經過200多道工序,分為四步。第一步:製作弓胎。弓胎需要選用粗壯新竹,先陰乾一年,去掉水分。再用工具打磨,火烤去性。就像周曉初說的那樣「我現在做的清弓大大小小200道工序完全是純手工的,是長年手工加工對細微變化的經驗積累,很多工序還講究節氣,不是這個節氣做出來的力就不一樣,所以現在一年做10張弓也到極限了。」
  • DIY創業丨開一家手工香薰蠟燭店,怎麼樣?
    來自手工蠟燭的告白蠟燭在現代生活中早已不單純為解"燃眉"之急所用了,更多的成為了點綴生活氛圍不可或缺的元素。對於發達國家的人們來講,蠟燭已成為調節生活情趣的一種方式。從傳統的意義上來說,使用蠟燭的原因來自宗教、文化、生活需求等原因。全球對於蠟燭製品的消費需求以長期穩定存在並且有一定的增長趨勢。同時,在追求個性、時尚、獨特的今天,加之DIY的盛行,如果開一家手工蠟燭店,讓顧客能自己親身體驗DIY製作的樂趣,不僅可以緩釋生活的緊張與忙碌,還能收穫一個小技巧,得到自己產出的手工蠟燭。
  • 淮濱傳統年蠟手藝人張國甫:堅持手工制蠟46年
    映象網信陽訊 在淮濱縣,每逢春節淮河兩畔的家家戶戶都要在家中擺上一對印著燙金大字的大紅蠟燭,既洋溢著節日的喜慶,也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願。蠟燭不大,寓意深刻。新春即將到來,家人團聚時刻也盡在眼前,點上一對大紅蠟燭,新年迎春好福氣。
  • 河南淮濱:張國甫製作手工蠟一堅持就是46年
    法治周刊河南訊(記者 陶宜中 通訊員 洪唱)在河南省淮濱縣,每逢春節淮河兩畔的家家戶戶都要在家中擺上一對印著燙金大字的大紅蠟燭,既洋溢著節日的喜慶,也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願。蠟燭不大,寓意深刻。他1974年開始製作手工蠟燭,至今已有46年的歷史。「以前家裡窮,為了維持生計專門跑到臨縣跟製作手工臘的手藝人學了這個手藝。大隊支書看我手藝不錯,就讓我帶著大隊的人一起學習製作手工臘。那時候女的在家裡做蠟燭,男的帶著做好的蠟燭挑著扁擔,走街串巷的呦呵著賣蠟燭,哪裡逢集去哪裡,附近的鄉鎮都去過。現在也沒人願意幹這個了,我年紀也大了,但是一些老顧客說希望買我的臘,我就在家中繼續堅持著做臘。」
  • 景德鎮人如何定義陶瓷的純手工製作?
    許多人對景德鎮的陶瓷很在意是否是純手工製作,但是他們對於手工製作也是一知半解的,由於不懂製作工藝,他們是很難區分手上的器皿是否純手工製作的。也只能由店鋪老闆的講解裡去了解和信任他們了,所有拋開成型來談純手工製作那是耍流氓!
  • 30餘道工序,手工製作一副金絲琺瑯畫為何需要半年
    預告 30餘道工序,手工製作一副金絲琺瑯畫為何需要半年
  • 六旬市民手工製作寶寶鞋,車庫變身手工藝教室
    六旬市民手工製作寶寶鞋,車庫變身手工藝教室 2020-11-10 19: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回放 30餘道工序,手工製作一副金絲琺瑯畫為何需要半年
    回放 30餘道工序,手工製作一副金絲琺瑯畫為何需要半年
  • 創意開店丨誰說手工蠟燭形式單一?
    創意開店手工蠟燭DIY/簡單即是複雜less is more創意源於生活從容不迫回歸真我/說到蠟燭,人們首先聯想到的便是它的實用功能——照明,以及它無私奉獻的精神。創意蠟燭DIY家居蠟燭家居蠟燭,是人們生活中最為常見的蠟燭種類了。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使用蠟燭的頻率也逐漸減少。但也因此,蠟燭演變為不單單是為了照明而產生的工具,反而是為了渲染氣氛而必備的法寶!當然,既然要創意,那麼肯定不會再是單一顏色、形狀的家居蠟燭了!
  • 【品牌介紹】玩逸生活蠟燭DIY——打造特色蠟藝手工店(優加原創DIY)
    玩逸生活的手工製作蠟藝以倡導自己動手製作作為主體的時尚休閒場所,在店內可體會放鬆的心情,體驗自己親手製作蠟藝DIY的樂趣,是年輕人增添生活樂趣,
  • 紅燭辭舊歲 膠州「蠟燭村」百年制蠟手藝盼傳人
    據介紹,製作紅蠟的第一步是選葦子,葦子是製作燈芯的主要原料,將蘆葦扒葉後切成小段,如果葦子不直,用著不吉利,還得用火進行育直綁鉤,然後在葦子上均勻纏上薄薄一層棉絮,用擀麵杖壓平,這就做好了掛蠟的燈芯,最後給葦子綁上一小塊鉤子,方便掛蠟燭。做完燈芯後,接下來就開始熬製牛油,根據蠟燭的大小進行「蘸蠟」。
  • 潮陽金浦手藝人鄭義20餘年堅持手工製作油紙燈籠
    然而,仍有一些民間手工藝人對這種傳統的油紙燈籠,有著一份堅守的情懷。他們靠著自身單薄的力量,堅守著讓人無法割捨的傳統和牽掛,潮陽金浦的鄭義便是其中的一員。在潮陽金浦南門新市場內,有一家不起眼的紙質燈籠店。一走進這家小店,就能聞到瀰漫在空氣中的一股濃烈的桐油味,牆上掛滿了各式各樣已經成型的燈籠。店主鄭義夫婦正在做油紙燈籠,抹漿糊、撐圓、糊紙,兩人分工明確。
  • 在和平縣,依然還有人在堅守著傳統手工藝——打棉被
    由於市場上有了機械製作的羽絨被、絲絨被和蠶絲被等替代品,用棉花作為原料、用傳統手工製作的棉被已經慢慢被取代,彈弓打棉被已非常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