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下重鎮鹹水沽,六百年來一直與海河命運緊密相聯,水興沽興,河頹沽頹。清朝末期到民國時代,鹹水沽海運漕運極是興盛,以至那時鹹水沽取代了葛沽的地位,成為海河上最重要的港口。
鹹水沽過去有過八大家,都是老百姓總結出來的,並不像葛沽由官方認可。這八大家也都是養船大戶,那時鹹水沽養船大戶主要是長途海運,船都是海船。所謂海船,就是出海河,闖蕩大海,遠走遼東膠東和閩浙。這樣的海船一般都可以承載上千擔的糧食。海船製作精細,用料考究,龐大而堅固,經得起風浪,大多由南方沿海一帶的造船師傅打造,鹹水沽最大的海船屬徐家的「大酒樓」,曾是福州一條著名的大船,後來被徐家買入。它有六條桅杆,主桅杆高有三丈多,是一根千年紫檀樹做成。除了海船,鹹水沽還有大量有專門跑內河的槽船和短途運輸的幫搖。幫搖是一種兩頭高翹的小船,行船依靠篙櫓。
養船人家大都會在院子裡豎起一根杆子,鄭家的是一整棵杉樹做的,高有五丈。上面掛著鰲頭和紅燈,以圖吉利,都是為遠航的大船祈福。鰲頭,也叫鬧魚,大多為木雕的龍頭,以紅布做身尾,隨風飄擺,很是醒目。小時候,我曾經在鄭家後人處,看到過一個還完好無損的鰲頭,雕刻精巧細膩,氣勢威嚴。
鹹水沽沿海河一溜,大約三裡多地,幾乎都是碼頭。還有許多河叉小灣,都是冬天捻船的船塢。鹹水沽八大家在海河上都有碼頭,不僅停靠自家的船舶,還可以租給外地來往的船隻停留裝卸貨。行江海、走南北的船家都很好客,靠在碼頭或泊在灣子處,經常會邀請朋友知己在船上歡聚,哪怕一面之交都可以上船來飲酒聊天。喜歡孩子們上船玩耍,而且管飯。船家一般吃食比較好,山珍沒有,竟是海味河鮮,什麼一鮃二鱠三鰨魚,對蝦幹蝦爬子,海螺蝦醬大螃蟹。主食除了大米就是白面,吃玉米面的時候,一般都是貼餑餑熬小魚,鍋煲魚尜尜湯。行船跑海的船家有些忌諱是要注意的,比如不能衝著刷船流水的洩口處撒尿,因為洩口在船家眼裡是龍口。說話聊天,翻、沉、死,都要避諱。吃魚的時候,上面的吃完了,不能翻過來,只能掏著下面的吃。船艙裡都供有海神的牌位,平時用紅布的小簾擋著,客人不可隨意撩起。
受季節和氣候影響,立冬後渤海多是狂風大浪,一般都不會再出海了。
鹹水沽不僅是水陸碼頭,還是修船和造船的地方。每年冬天收船以後,鹹水沽的碼頭、船塢、河岸、河套停靠著大大小小的船。成千上百隻桅杆密如竹林,一片片齊刷刷伸向天空,那陣勢蔚為壯觀。這也是鹹水沽昔日著名的一景:千桅陣。冬季是捻船,也就是修船的最好時機,由於過去船舶都是木結構,所以時間久了,就會發生開裂、破損、斷肋、滲水等損傷,因此要捻船。小船一般架在河岸上翻過來捻,大船要進塢。船塢是在河岸上挖出連著海河的渠叉,船開進去以後,再把渠叉打壩封堵起來,淘水晾乾。然後在船底下掘坑打埝,墊稻草把子,慢慢把船架起來。捻船是一門比較高級的工藝,捻船師傅忙碌一冬,就可以掙下來一年的吃喝家用。當然也有自己捻的,這樣比較放心可靠。捻船需要上等的白灰、松香、桐油、麻刀等材料,而且最少捻兩遍,這樣捻出來的船才會結實牢固。
海船為了平安吉利,大多起了些俏皮風趣的外號,以至於後來人們都忘記了它的本名。如鹹水沽海運第一大家──鄭家的船分別叫做:大擺渡、六合順、鐵錘、畫。徐家的船叫做:東洋鬼、大酒樓、高麗棒。詩書傳家的周家,船名叫做:五百擔、雙梯子。家底殷實的田家則是:醋罈子、醋罐子、醋簍子。其餘各家還有:楠木底、二藍子、煙牛等等。都是妙趣橫生,令人回味。尤其徐家的東洋鬼船,被人高價買走了,讓徐家賺足了銀兩。後來才知道,早已對中國蓄謀已久的日本鬼子,很是忌諱這個名字,暗地裡通過中間人買走拆了。
如今白帆點點,檣桅林立的景象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