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貼了多少你知道麼?貼了兩千多萬!」
「賣了 9900 多萬,為了破億,貼!」
「不要再貼了!再貼要倒閉了!(破音)」
看著直播帶貨的男主播和身後美女供應商的在線 battle,我嘴裡的 18 元一碗的河粉差點噴出來,然後想到了一段非常經典的話:
我們知道他們在表演,他們也知道自己是表演,他們也知道我們知道他們在表演,我們也知道他們知道我們知道他們在表演,但是他們依然在表演。
嗯,簡直媲美奧斯卡級別的表演,9.5 分不能再多了。
「暴躁」主播,在線 battle
直播帶貨行業已成紅海,「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有人直播 8 小時嗓子都啞了才賣出去 3 件貨,而頭部主播薇婭僅需幾秒鐘,就能把劉德華新電影的 66 萬張票銷售一空,連天王都驚呼「好假呀!」。
▲ 薇婭帶貨能力驚呆劉天王
內卷進入下半場,奮力求生的腰部和尾部主播不得不花樣百出,搞情景式營銷。總結套路,大致分為三種。
1. 在線吵架,製造矛盾吸引眼球
品牌方提前給出某款商品的直播價,主播「演到深處」覺得品牌方價格不厚道,「一定要為粉絲爭取利益」,不顧品牌方的強烈抗議,把商品改成超低價,突然放出連結讓粉絲搶購。
這時,品牌方的負責人又氣又惱,一個人大力粗暴推開多個阻攔自己的工作人員,衝進直播間和主播大聲爭吵,就差直接動手了,一種「恨不得手撕主播」的感覺溢滿了整個屏幕。
有位朋友看完感嘆,不花錢可以看到地方衛視級別的家庭倫理劇橋段,「就差一段背景音樂了,為所有愛執著的錯,為所有恨執著的傷……」。
2. 硬凹人設,打感情牌
「年僅 24 歲,靠種地的我是如何實現財富自由的……」
「XX 滯銷,救救農民!我是大山裡的少數民族,請幫幫我的爺爺奶奶。」
「你看,這是我自家田裡摘的,不甜你找我,咬一口,嘶……(硬咬著牙微笑)真甜!」
「讀完整個大學,我都不知道家裡的工廠是什麼樣的…… 這個就是我家做的 XX 神器,聽老爸說出廠價是 29 元一個,今天我背著他私自做一回主,9 塊 9 包郵,哥哥們趕快搶購哦,要不然被我老爸發現啦。」
▲ 可能這位農民伯伯至今不知道自己的肖像被廣泛商業利用凹人設
總之,帶貨的主播會給自己硬凹一個人設,買家其實買的不是商品,而是一種情緒共鳴。
3. 虛擬熱度,製造搶購緊張感
「今天我們只賣 XX 件!什麼?已經賣出 XX 件了!只剩 XX 件了!現在還等什麼?趕緊下單吧!」
誇張的表情和肢體動作,越來越高的聲調,看到這裡我突然想起很多年前的電視購物節目,還有那萬年不變的鈴鈴鈴電話鈴聲。
「什麼?天吶!庫存又降低了!什麼?只剩 XX 件了?」
▲ 電商直播和很多年前的電視購物幾乎一模一樣
不騙你們,我真的有衝動點擊購買連結,可能因為它喚醒了我童年夏天的彩色電視記憶。
套上有套,最為「致命」
正當你吐槽「這種套路也能賣貨」的時候,主播會給你來個更大的驚喜:
「大家看到沒有,經過我們 X 總的一番操作,銷售數據達到了 XXX 萬,這才是最寶貴的東西,我們不賺小錢,要賺就賺大錢,歡迎大家諮詢,我們可以手把手教你上手!聽懂掌聲!」
原來他們賣的不是貨,賣的是「套路」。
薇婭和李佳琦一場直播銷售額就能破 10 億,瘋狂的帶貨數據刺激著每個商家和想要入門從業者,但是苦於沒有經驗,很多人主要依靠學習數據較好的主播,看看他們是怎麼帶貨的。
這就催生了一個全新的賣貨模式,賣得是「直播電商帶貨教程」。
順著這位主播提供的關鍵詞,我在某寶上搜到了商鋪,宣稱有 153 套直播帶貨話術,永久免費更新。
花費 18.88 元,我購買了這套資料,感覺自己離直播帶貨 1 個億小目標更近了一步。
平心靜氣說,資料還是對得起 18.88 元這個價格的,裡面基本把電商直播的一些基礎知識點做了系統化的整理。
▲ 直播第一步,設定人設
怎麼凹人設,什麼商品用什麼話術,怎麼給顧客講解商品的同時規避缺點等等都有,還有直播間的搭建、直播腳本的撰寫技巧等,算是份良心資料。
不過想靠這套資料變成頭部主播,只能說是一個比較好的開始吧,畢竟速成的「葵花寶典」不是人人都有機緣獲得。
帶貨不易,情非得已
一個行業出現「培訓新人賺錢」的現象時,也就是這個行業進入成熟期的標誌,意味著競爭基本到了白熱化的階段。
為了在紅海中殺出重圍,新人主播複製薇婭李佳琦可能很難「出頭」,唯有劍走偏鋒才有一線「生機」。就像網購興起時,開店基本等於賺錢,後來競爭升級,顧客對常規的宣傳方式已「免疫」,就出現了引流術、矩陣 KOL 營銷等新模式。
移動網際網路發展至今,壟斷趨勢越發明顯,電商主播面臨的困境極其特殊,一方面他們要直接面對市場競爭壓力,另一方面還要接受被大數據算法篩選和支配的命運。
用算法驅動的 app 裡,一個直播是怎麼來到你面前的呢?以下是一個粗略的模型。
從一輪一輪的測試中脫穎而出,數據表現非常重要,而直播最關鍵的數據和觀眾行為直接相關,比如觀看人數、停留時長、點讚量、評論互動量等等。
換句話說,哪個主播能讓觀看的人更多,看的時間更長,互動更多,誰就能順著算法來到更多人面前。
這就是為什麼電商直播競爭白熱化之後「套路百出」的原因,用吸引眼球的元素讓觀眾停下,也是無奈之舉,誰不願意體面著把錢掙了。
與其說電商直播套路多,不如說面對競爭時,購物行業終歸會走上這條路,線下商場是,電視購物是,電商直播也是。
大數據算法之下的我們
算法連接著屏幕那頭的主播和這頭的我們,我們和電商主播一樣被大數據「算計」著。
打開我媽的抖音,我發現除了界面一樣外,她的抖音和我的抖音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今年回了一趟老家,和老家朋友交流電子產品的時候雙方交換看了一下知乎,我的知乎幾乎都是城市規劃、數碼產品和社會問題探討,他的幾乎都是體制內職場技巧和夫妻關係相關的內容。
我們在訓練算法的同時,也在被算法訓練。
前段時間看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國外電視劇,電視劇中大數據算法根據男主角的 DNA 數據給他「匹配」了一位完美伴侶,竟然是一個老頭,最後才發現原來是算法出了錯,男主角真正的完美伴侶是一個漂亮的女孩子,可是男主得知真相前,某種程度上相信了算法的「正確性」,竟然真的愛上了那個老頭。
▲ 算法支配和控制的「愛情」
電影是一個喜劇結局,但我個人覺得有點「細思極恐」,當我們的愛情都被算法控制的時候,真的是一種進步嗎?
現實中的我們正在被算法框住婚姻,日本政府公布了《少子化社會對策白皮書》,指出希望年輕人參加相親活動,通過 AI 匹配等方式提高結婚率。據一位在日本做程式設計師的朋友說,日本已出現一些 AI 婚戀軟體,用戶只需輸入年齡、住址、年薪等內容,即可通過大數據獲得匹配者。
後移動網際網路困局
十年前,大多數人都對移動網際網路充滿憧憬,認為它能給我們帶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十年後的現在,電商主播沒想到能決定他們「生死」的正是移動網際網路的大數據算法。
五年前的我享受著手機打車的便利,如今卻對「換部手機打車同行程更便宜」這個現象很疑惑。
三年前的我們比較著哪家外賣給的補貼多,現在卻發現同樣的外賣, VIP 會員要付的錢更多。
今年我剛培養出蔬菜送貨上門的習慣,不到三個月就發現身邊的菜場和小攤販消失了不少。
時代的滾滾洪流推著人往前走,移動網際網路前進的腳步從不輸給任何行業,在它的「創新變革」之下,我們正在「虛擬數位化」,有價值的並不是每副肉體,而是這副肉體創造的數據,當這副肉體不再能產生數據價值,也就到了「社會性死亡」的時刻 —— 不能融入網際網路的人幾乎等於不存在於這個社會。
算法背後的人心,才是「科技向善」還是「估值向上」的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