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作為省內的明星企業,山東如意在過去多年贏得了廣泛關注。尤其是不斷併購國際知名時尚品牌的戰略,更是將其推到了行業的聚光燈下。
與前幾年的風光無限相比,眼下的山東如意似乎黯淡了不少。無形的債務壓力讓這家企業顯得有些前途未卜。
原本極具成長性的企業為何突然遭遇債務危機?到底是什麼導致這一局面的出現?困局待解的狀態下,山東如意又將何去何從?
鳳凰網山東繼續推出「三問山東如意」之二,深度解讀這些問題。
誠然,任何企業的成長都非一帆風順,我們期待在這場危機的化解中,山東如意能夠給出正面答案。
中國生產的襯衫單件兩三百元,國外一些品牌卻賣到了七八千元。
這種巨大的差距一度刺激了山東如意的掌舵人邱亞夫。「短期內組建一個高端時尚品牌是非常困難的,在創新和設計上中國的服裝產業仍舊落後於西方。沒有30至50年的發展,你很難做到。」
這名從工廠學徒出身、向來以沉穩實幹著稱的企業家,在創建自主品牌失意後毅然決定,以大肆併購助推企業品牌化、國際化戰略。
2010年,山東如意通過收購,成為日本第一大服裝品牌運營商Renown(瑞納)第一大股東。這正式拉開了山東如意「爆買」的序幕。
幾年間,山東如意通過併購整合國際著名品牌進行布局,將法國、英國、日本等地逾20個時尚品牌收入囊中,迅速搭建了時尚帝國的版圖與框架。正因為如此,山東如意被外界冠以中國的「LVMH」。
據統計,10年間停不下來的買買買致使山東如意的投資性資金流出400億元人民幣。這種擴張路徑,為如今山東如意的困局埋下了伏筆。
時至今日,山東如意收購的一些品牌並未給企業帶來實質業績的增長,部分企業陷入連續虧損的泥沼。
5月15日,山東如意十年前收購的日本百年服裝品牌日本瑞納發布公告,公司正式申請破產保護,其負債總額高達138.79億日元(約合9.2億元人民幣)。
4月,山東如意未能完成收購的以色列成衣製造商Bagir也發布公告稱,正在考慮包括破產在內的選項。
旗下收購品牌營收持續疲軟,部分品牌甚至自收購起就連年虧損。
山雨欲來風滿樓。在債務陰影的籠罩下,山東如意被曝拖欠多名海外供應商貨款。
這種窘迫形象,與過去數年持續收購各種海外奢侈品品牌給外界留下的闊綽印象,已經判若兩家公司。
回顧山東如意10年來的外國品牌收購之路,我們發現中國企業想要成為下一個LVMH,遠比想像中的困難。
復盤山東如意運用收購手段令體量快速壯大的過程,並對比同期企業實際經營業績,就能看出端倪所在——靠收購拼湊起來的規模,大多只是虛名或者假象,表面看著強大,實則羸弱無比。
就像山東如意當下的境況,併購一度搭建了時尚帝國,體量越做越大,但卻沒有產生實質的利潤和效益,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相反債務危機卻一觸即發,後續經營不容樂觀。
山東如意打的「如意算盤」是,自身生產優質面料可自供,通過併購自帶流量的國際知名品牌,可以迅速建立集生產、設計、銷售於一體的時尚帝國。
然而,品牌的併購並非如此簡單,特別是國際品牌的併購,更是涉及到企業文化和發展理念的融合。更為重要的是,奢侈品品牌的銷售不同於面料的生產,它需要與消費者互動、增加黏性。而這一點,山東如意準備得並不好。
相較於山東如意,山東另一家紡織巨頭魯泰紡織則沉穩得多。這家全球最大的色織布生產企業,已佔全球中高端襯衫用色織面料市場的18%左右,其專注材料生產,同時有計劃推出自主品牌,並沒有像山東如意一樣激進擴張。
我們無意評判兩種發展模式的優劣,但讓我們深思的是,爆買真的是品牌成長和擴張的最佳路徑嗎?縱觀一系列收購案,併購讓一些企業迅速壯大,也讓更多的企業折戟沉沙。
有多少企業能夠承受併購後遺症的出現?又有多少企業能在激進的擴張模式下巋然不倒?
市場自然會給出它的答案。
>>>相關閱讀
三問山東如意之一:明星企業緣何債務壓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