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對現實中的某些東西不滿意,所以,有些人就會越來越懷念六七十年代的生活。

歲月荏苒之後,人們就喜歡懷舊,懷念那些過往人生之中的「閃光點」。早先,大學問家孔子常常夢見周公,其實,就是希望返回「道德高尚」的商周時代。普通人的眼光自然短淺些,能夠扭頭回溯幾十年的,就已經算不錯的了。
經歷過六七十年代的人,其年紀都必須是五六十歲朝上了。文革、批林批孔、上山下鄉、評《水滸》、反擊右傾翻案風、恢復高考等等,都是那個時代發生過的大事。姜文主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與路遙撰寫的《平凡的世界》,都曾經或者還在吸引著人們的關注。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那一段時光是很難被人忘卻的。

為什麼會懷念那曾經的舊時光?有人說,是因為人情味,雖然窮,但是很開心。這句話對也不對。正確的一面是,老百姓大多淳樸;錯誤的一面是,人們的回憶,大多具有美化的傾向。道理很簡單,沒有人願意重溫苦澀與痛苦。
我在省城裡長大,父母在機關大院工作。嚴格點講,我沒有受過太大的苦。不過,我也記得那時的生活的貧乏。每年春節,憑票去排隊買點帶魚;每天早上打半斤奶,兌水後,燒開了,才可以一人一杯。食堂的大饅頭二兩一個,小孩子得吃2-3個,因為菜裡少油水呀。說實話,這樣的日子,在當時算很不錯的了。

由於年齡小,我們那一群只能當紅小兵。那些哥哥姐姐們,紛紛加入到了上山下鄉的洪流之中。記得,一位領隊阿姨回城開報告會,說每一位知青一天的工分是2分錢。這個單日工資是極少的了,機關食堂的大饅頭是2兩糧票加2分錢一個。怎麼辦呢?據我所知,不夠吃的話,都是家裡補貼的。
那時的文化生活也極其貧乏。我記得,8個《樣板戲》反覆放,臺詞和唱腔已爛熟於心。至於書籍,我把《星火燎原》10幾大本革命回憶錄都翻爛了。到了70年代中期,在評《水滸》的時候,才閱讀了整本的《水滸傳》(扉頁上印著供批判用)。

接著,反擊右傾翻案風,我們就能看《反擊》和《青松嶺》這兩部電影了。張萬山大叔可牛啦,那大鞭子一甩呀,啪啪啪地響!再往後,77年恢復高考和知青陸續回城,才算是結束了這段說不清道不明的六七十年代。
近四五十年來,我們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我覺得,追憶往昔,不應該僅僅是由衷的懷念,還應該多一些唏噓和感嘆。回憶中的美好或者痛苦,就讓它留在回憶中吧。假使,您真的穿越回去,您能保證適應嗎?
歷史的潮流浩浩蕩蕩,我們不應沉湎於對過往的懷念,也不應陷入對過去的指責而不能自拔,我們應該朝前看,我們應該立足於當下,爭取解決當下遇到的種種新的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去迎接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