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售樓處人臉識別拍到,買房多花30萬?有人被迫戴頭盔看房

2020-12-21 騰訊網

來源:南方都市報

想買房的你走進了一家售樓處。熱情的工作人員舉著託盤走到你身邊,託盤上放著三種不同的飲料。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裡,他會替你考慮周末去哪娛樂,孩子在哪上學,怎樣付款「最划算」……

但他大概率不會告訴你,當你在暢想未來的美好生活時,天花板上的攝像頭正在對你進行人臉識別。

「售樓處戴口罩也能人臉識別!」「殺傷力驚人的售樓處人臉識別系統」……以「買房」加「人臉識別」為關鍵詞在網上檢索,這樣的消息比比皆是

在南都記者的調查中,多家售樓處承認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更有房地產業內人士稱,「類似的系統每一個公司都有」。但專家提醒,未經消費者同意就抓拍其人臉照片涉嫌侵權,數據一旦洩露危害極大。

房企暗中鋪開人臉識別

有購房者戴頭盔看

近期,一則「戴頭盔看房」的小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中還有字幕:「為保護個人信息,戴著頭盔去看房」。

網上流傳的「戴頭盔看房」視頻。圖自網絡。

導致看房者出此奇招的,正是售樓處的人臉識別系統。

房地產中介袁宇告訴南都記者,房企安裝人臉識別系統,與其「分銷模式」有關。

每當新樓盤上市時,房企一方面會花大量費用做營銷宣傳,吸引潛在購房者,另一方面也會找各種賣房平臺作為「分銷渠道」,讓渠道幫忙招徠客戶。

如果購房者是看了房企宣傳前來買房,叫做「自然到訪客戶」,說明房企的營銷費沒白花;如果購房者被渠道中介帶上門,就屬於「渠道客戶」,房企要給予中介一定的「好處費」,即提成佣金。

過去,房企銷售與渠道中介搶客戶的「混戰」經常發生。

而人臉識別,就是為了幫助房企判斷某個購房者是什麼類型、是誰的客戶,佣金應該發給誰。

「現在基本上每個開發商都有這種人臉識別系統」,房企員工徐怡芳對南都記者說,如果沒有人臉識別,就會有很多「灰色地帶」。

她舉例說,客戶A和客戶B一起來售樓處,銷售A接待了他們,但只有客戶A登記了信息。

當客戶B再次上門時,是跟中介B一起來的。

最後,客戶B通過中介B成交了。銷售A發現他接待過客戶B,會認為這是他的客戶,銷售A和中介B就會產生爭執。

徐怡芳還提到,房企銷售和渠道中介的佣金不一樣,一些購房者會在自己到過售樓處後再去找中介。

「中介會給他們一些優惠的甜頭,但對於房地產公司來說,這一單的銷售成本就變高了,既花了營銷費,又多付了佣金。」

房地產中介程鑫認為,除了房企,中介也能從人臉識別中受益

他告訴南都記者,人臉識別可以確定中介的首看時間、獲客數量。在中介首次帶客看房後,房企會為中介機構提供兩到三個月的保護期。

這期間即使有其他中介搶走客戶並籤約,也不會獲得佣金。

記者現場調查:

就算戴口罩也會被「無感」抓拍

南都記者調查發現,為了滿足房企需求,多家公司推出了「人臉識別渠道風控」產品,且市場鋪得很大。

以深圳市明源雲客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下稱「明源」)為例,該公司在其官網宣稱,相關產品已覆蓋「80+」城市、「1100+」項目。

佛山市大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邁」)則介紹,疫情發生後,看房者往往戴著口罩,但其系統在江門駿景灣集團-領峰項目上線一個月以來,識別率仍然高達97.77%。

明源公司官網上的產品介紹界面。圖自AI前哨站。

近日,南都記者以購買產品為由,聯繫上了明源公司銷售陳兵。

據陳兵介紹,明源的人臉識別系統分為軟、硬體兩部分,包括多家合作廠商:攝像頭等硬體跟曠視定製,算法與華為合作,數據則緩存在阿里雲。

「我們做過測試,可以同時識別50個人,戴口罩也可以識別。」陳兵說,與傳統的安防視頻不同,系統可以識別並預測看房者的行動路徑,框選其必經路線,設置攝像頭進行抓拍。拍完後,系統還會自動選出一到兩張「最優照片」。

等看房者確定買房,用「人證一體機」進行身份驗證時,系統後臺就會將身份證信息綁定到此前的記錄上,「相當於人、人臉、手機號、所有來訪記錄進行比對」。

當記者以前述「戴頭盔看房」的視頻舉例,提出看房者可能有隱私顧慮時,陳兵表示,人臉識別攝像頭和監控攝像頭的外觀一樣,可以全程「無感」抓拍。

「他們是不知道的,之前確實聽說過相關的案例,但是現在慢慢沒有了。」

為了體驗無感抓拍的效果,南都記者假裝看房,來到了北京市大興區的中國鐵建·國際公館(下稱「鐵建」)售樓處。這裡正在使用明源的產品。

在一個小時的體驗中,南都記者看到了多個標著「曠視」字樣的攝像頭,一樓有三個,二樓樣板間區域至少有兩個

但無論是在售樓處門口還是樓內,攝像頭處均無人臉識別提示,銷售人員也並沒有提及人臉識別。

鐵建售樓處內部標著「曠視」字樣的攝像頭。圖自AI前哨站。

記者全程戴口罩完成「看房」後,陳兵詢問了記者當天的衣服顏色,很快找其同事調出了四張抓拍照片——每一張照片都成功拍到了記者,有一張甚至是記者在售樓處外張望的照片,右上角的時間標記精確到秒。

人臉識別系統抓拍到了記者在售樓處外張望。圖自AI前哨站。

為了更全面地展示系統功能,陳兵又展示了另一個項目的後臺截圖。

截圖顯示,戴口罩的陳兵在33分鐘內被抓拍到三次,每一次抓拍的時間、照片、「人證一體機」拍攝的對比底圖及「人臉相似度」均列在其中。

此外,系統還有「查看短視頻」的功能,其中一個視頻展示了陳兵從畫面外走進售樓處門口的全過程。

人臉識別系統後臺的截圖。圖自AI前哨站。

一張臉關係到幾十萬元?信息不透明導致糾紛不斷

在房地產從業者看來,人臉識別好處多多。但對於消費者來說,其中暗藏貓膩。

「一般人對類似人臉識別這樣的高科技運用,大概都是一種『用就用了唄』的無所謂態度。

不過,當人臉識別和購房優惠掛鈎,一張臉算下來有好幾十萬的折扣時,恐怕沒人能夠淡定了吧?」房地產自媒體「重慶地產news」這段話,道出了其中玄機。

在去年底發布的一篇文章中,該自媒體稱,某項目推出了一系列年底購房優惠,只要購房者第一次到訪項目並當場下單,各種折扣算下來可以少花30萬元。

但購房者必須是第一次到訪,或者說此前沒有被攝像頭拍到過。

同一套房屋,消費者從不同渠道購入,差價在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

「貨比三家」本是人之常情,但房企用上人臉識別之後,就等於將消費者「一拍定終身」。

「戴頭盔看房」的極端案例由此而來。但大多數消費者並不知曉人臉識別的存在,因此與房企、中介產生糾紛。

一位房產中介發布視頻稱,購房者「買多了幾十萬」。圖自網絡。

「售樓處在不告知本人,未經授權同意的情況下,擅自私下識別獲取人臉生物信息,這種違法行為嚴重損害了本人個人生物信息安全。」

今年8月,有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投訴稱,天津「XX文苑新房售樓處」擅自採集了他的人臉信息。

原來,一個月前,這位網友通過中介購買了XX文苑的一套房屋。

但在8月4日,他被售樓處告知,售樓處的人臉識別系統曾經識別到與他相似的人獨自看房,因此他屬於自然到訪客戶,不屬於中介渠道客戶,不能享受渠道優惠。

「僅通過未經本人授權的人臉識別對比,售樓處就單方面霸王條款認定本人曾來過售樓處,為售樓處自訪客戶,嚴重損害本人購房利益。」

這位網友說,在多次交涉中,售樓處均「態度惡劣」,他投訴無門,「十分困擾」。

之後,天津市河西區政府反饋稱,該事件「屬於合同糾紛,建議市民到法院自訴解決」。對於網友提到的售樓處「侵權私自獲取人臉信息」的行為,河西區政府並未回應。

網友認為,售樓處獲取其人臉信息的問題也需要處理。圖自人民網。

這位天津網友的遭遇並非孤例。在各個網絡社區內,均有網友反映類似問題。

一位知乎網友提到,她的老公曾經陪朋友去看房,沒有主動留下任何信息。今年兩口子自己買房,找的是中介,也談好了「返點」。

但他們交完首付後,中介說,兩人被人臉識別系統鎖定到了此前接待朋友的銷售身上,不屬於他的客戶,也就無法返點。

專家回應:

無感抓拍不合規,涉嫌侵犯消費者權益

所謂的人臉識別渠道風控產品,最大的賣點之一就是無感抓拍:陳兵在向記者推銷時,多次提到這一點,並稱這會提高客戶的體驗。

售樓處的人臉數據會被保存多久?陳兵稱,人臉數據、手機號碼「都是永久保存的」,但房企內部一般只對指定的管理層開放數據查看權限。

在實地體驗「無感抓拍」後,記者以看房者身份致電鐵建售樓處,詢問人臉識別情況。

工作人員承認了系統的存在,但辯稱售樓處沒有隱瞞客戶,「一進門的位置就有攝像頭」——她認為,看房者看到了攝像頭,就會意識到自己的人臉會被抓拍。

只有確定成交的看房者,才會被要求輸入身份證等更具體的個人信息。

然而,當記者要求刪除人臉圖片時,該工作人員表示,如果集團核對信息時發現錄像缺失,「有的領導肯定會挨說,可能會有相應的處罰」。因此,她拒絕了記者的要求,並坦言短期內相關信息不會被刪除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房企和技術企業,對於數據存儲期限的說法並不一樣。

在探訪鐵建後,南都記者又以看房者身份致電萬科和保利旗下的部分售樓處,多個銷售表示確有人臉識別系統。

一位銷售說,渠道客戶的人臉數據會保存一個月,自然到訪客戶的數據則會永久保存,無法刪除。

產品與明源類似的大邁相關工作人員則表示,人臉照片會在雲端存儲一年。

售樓處使用人臉識別系統對看房者無感抓拍,是否侵權?

《網絡安全法》和《民法典》已有規定,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經被收集者同意。

今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信息安全技術 個人信息安全規範》(下稱「規範」),提供了更加詳細的操作指南:

收集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前,應單獨向個人信息主體告知收集、使用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以及存儲時間等規則,並徵得個人信息主體的明示同意。

多位專家表示,售樓處工作人員所謂「購房者看到攝像頭就等於知道被抓拍人臉」的說法,完全不能成立。

App治理工作組專家何延哲認為,主打「無感」的個人信息收集和處理行為,存在明顯的合規問題:

既沒有單獨向看房者告知收集、使用其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也沒有徵得個人信息主體的明示同意。此外,人臉識別將看房者區分為不同類型,給予不同的優惠力度,還有「價格和服務歧視」的嫌疑。

在他看來,售樓處完全可以採取更透明的方式:工作人員在看房者進入售樓處之前就告知人臉識別的存在及其用途,讓看房者自主作出選擇。

中國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長左曉棟指出,售樓處使用人臉識別系統的目的是維護自身利益,而不是保護用戶權益,因此使用該系統的正當性、必要性令人懷疑。直接將看房者人臉照片上傳雲端的做法,也會帶來較高的安全風險。

「目前國家正在制定的人臉識別數據安全標準,對數據的存儲、傳輸、銷毀有嚴格要求。

相關企業應該考慮這些問題:永久存儲數據有必要嗎?是否與用戶達成約定?」左曉棟指出,在房屋銷售的場景下,看房者的人臉信息會關聯其他個人信息,相關數據一旦洩露,危害極大。

北京清律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作人熊定中認為,售樓處的無感抓拍,已侵犯了看房者的個人信息權益,「侵權行為與侵權結果非常明顯」,值得探討的是有哪些侵權主體。

「售樓處的組織方肯定是侵權行為的第一責任人。有個比較有意思的問題是,人臉識別的技術提供方是否侵權。

我個人認為要重點關注技術提供方的主觀故意和過錯問題。

雖然他們在出售產品和技術的時候不一定知道最終用在何處,但他們具有法定義務去審核接收方是否盡到了合理的個人信息保護義務,自己的行為是否在幫助接收方共同侵權。」熊定中說。

左曉棟建議,任何機構與企業應該慎重使用人臉識別系統,使用前需要仔細評估其正當性、必要性、安全性。「用戶擁有知情權。如確需使用,應當徵得用戶同意。」

(袁宇、程鑫、徐怡芳、陳兵均為化名)

來源:南方都市報

統籌:南都記者馮群星

採寫:南都記者潘穎欣 馮群星 實習生張弛,編輯:馮群星,李玲,蔣琳

重磅消息

為了服務本號粉絲,深圳淘房志現開通小密圈,目前處於體驗期,費用88元一年。

淘房志團隊包括創始人顧洪波、郭凱文、融姑娘、馬斯特、花道、王美麗、十一等地產人,能在關鍵時刻,提供最精準的樓市預判。

團隊成員常年混跡樓市圈,與業內開發商、中介、業主、買家保持密切交流,奔跑在第一線,能提供最新的樓市內幕。

熟悉各自片區新房、二手房情況,為你買房置業提供最佳建議,杜絕踩坑。

相關焦點

  • 戴頭盔看房少花30萬,售樓處人臉識別系統遭首拆
    戴頭盔看房少花30萬,售樓處人臉識別系統遭首拆有人說網際網路的時代,就是沒有隱私的時代,誠然,這種說話具有一定的偏頗性,但是我們不難看出如今的社會隱私真的不值一提。現在大家都是手機不離身群體中的一員,日常的消費支付、信息瀏覽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我們的隱私,但是很多人並沒有在意,反而把這種風險"甩鍋"給觀念。
  • 被人臉識別拍到買房多花幾十萬,「濟南男子戴頭盔看房」?背後竟藏...
    連日來一條「濟南男子戴頭盔看房」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起因是「樓盤用上人臉識別設備為保護個人信息不得不戴著頭盔看房」國內還有媒體援引自媒體文章稱被售樓處人臉識別拍到買房優惠審批沒有通過事情真相如何?充當「背景板」涉事樓盤感覺「紅」得有點鬱悶在抖音號發布的該視頻中,配圖文字稱「為保護個人信息,戴著頭盔去看房」,並未解釋男子戴頭盔看房原因。該視頻經媒體放大後,人們恍然大悟:都是人臉識別設備鬧的!那麼,視頻中的涉事樓盤是否利用人臉設備抓取了客戶信息?
  • 80%的售樓處有「人臉識別」,買房多花幾十萬?多地出手了!
    「售樓處戴口罩也能人臉識別!」「殺傷力驚人的售樓處人臉識別系統」……以「買房」加「人臉識別」為關鍵詞在網上檢索,這樣的消息比比皆是。近期,一則「戴頭盔看房」的小視頻在網上流傳。
  • 聽說售樓部有人臉識別,精準識別可賣高價!無奈之下,他們帶著頭盔來...
    來源: 每日經濟新聞近日,一段「男子戴頭盔看房」的視頻在網上瘋傳,視頻中的字幕顯示:「為保護個人信息,戴著頭盔去看房」。事實上,以「買房」搭配「頭盔」、「口罩」、「面罩」、「墨鏡」等詞在網上檢索,類似的故事並不少見。
  • 售樓處看個房就被抓拍,人臉識別濫用又多一例
    比起坐在售樓處等購房者上門的置業顧問,我們熟悉客戶的資金實力和個性需求,能在他們看房之前進行精準推介。  主持人:本報記者實地走訪售樓處時,房產中介特別提醒:「你也應該看到新聞上說,售樓處安裝了攝像頭。在我們見面之前,你先別一個人進去,一定等我過來。萬一被拍到了,就不是我的客戶了。」
  • 部分小區業主抵制人臉識別:我不在家,你都清楚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立法規劃室主任嶽仲明12月21日表示,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對處理包括人臉等個人生物特徵在內的敏感個人信息作出專門規定,要求只有在具有特定目的和充分必要性的前提下,方可處理敏感個人信息,並在事前進行風險評估。你怎麼看呢?相關新聞:被人臉識別拍到買房多花30萬?
  • 起底人臉識別:房地產行業內卷有多嚴重?
    我們盤點了這一年最具代表性幾大關鍵詞,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帶頭盔看房》這個關鍵詞,一起回顧下2020年樓市這一大怪象,以及背後不為人知的利益關係!【熱文推薦:觸碰底線!新政發布,消息撤回……時效24小時!買房賣房的都懵了】臨近年底,一段宣稱山東濟南「男子戴頭盔看房」視頻在社交媒體上瘋傳。
  • 主編有態度|「面子」很重要,人臉識別需要滿足的「充分必要」條件
    這個預言會不會成真不知道,但人們對濫用人臉識別的警惕已經顯而易見。 今年11月,有人「戴頭盔」看房,一名戴頭盔看房的男子宣稱:「被售樓處人臉識別拍到,買房要多花30萬」。 曾有重慶的一個樓盤曾在去年年底推出活動,只要是第一次到售樓處並當場下單的,最高可以優惠30萬元。
  • 多地叫停或限用人臉識別系統!昆明多個售樓部仍在用
    掌上春城訊 近期,南京,天津,杭州等地陸續出臺政策限用或者叫停人臉識別系統,昆明的人臉識別系統還在使用中嗎?近日,央視財經頻道《正點財經》欄目走訪了雲南昆明多家售樓處,發現人臉識別系統仍在使用中。在雲南昆明的幾個在售樓盤,當記者問及工作人員,是否使用人臉識別系統時,工作人員明確回覆:一直在用。記者:人臉識別用嗎?雲南昆明某售樓處工作人員:有啊,哪裡都有。記者:一進去就被(拍了)是吧?
  • 三個應用場景聊聊「人臉識別」,「黑科技」帶來的風險與無奈
    場景二:94歲老太太行動不便,因激活社保卡被抱起「刷臉」就在人臉識別第一案判決的空檔,有一段網絡視頻火了。在網絡傳播的視頻當中,在一臺自助辦理業務的機器前面,一位男性抱著一個老人,老人被舉得很高,為的是讓老人的臉可以被機器上的攝像頭拍攝到做人臉識別。
  • 好用≠濫用,人臉識別的公共應用邊界在哪裡?
    二、售樓處的人臉識別「殺熟」,催生戴頭盔看房最近,一則「戴著頭盔去售樓處看房」的視頻在網上大火,視頻的標題就是「為保護個人信息,戴著頭盔去看房」。就去看個房跟個人信息扯上關係了,不去填個人信息不就行了嗎?
  • 青園銳見|「戴頭盔看房」:別讓高科技成為「脫韁的野馬」
    去售樓部看房可以不帶錢,但得戴頭盔。這頗具魔幻主義色彩的事情,卻真真切切發生在現實中。近日,某視頻平臺上瘋傳一段山東濟南某男子「戴頭盔看房」的視頻。據爆料者說,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售樓部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可以收集客戶人臉信息,並精準區分「自然到訪客戶」與「渠道客戶」,再給予不同的買房優惠,同時確定佣金發放對象。「戴頭盔看房」,看似滑稽荒誕,實則讓人心生無奈和焦慮——無奈於人臉識別技術的濫用到了「防不勝防」的程度,焦慮於個人隱私隨時隨地會被「偷走」,而隨後的數據儲存、使用途徑、安全與否,都是「未知數」。
  • 上遊評論:購房者「戴頭盔看房」,濫用的「黑科技」需要儘快確立...
    近日,一段宣稱山東濟南「男子戴頭盔看房」視頻在社交媒體上瘋傳。視頻字幕顯示,「為保護個人信息,戴著頭盔去看房」。業內人士指出,售樓處引入人臉識別技術,多半與其「分銷模式」有關。簡單地說,就是藉助人臉識別,幫房企判斷購房者是「自然到訪客戶」還是「渠道客戶」,以確定促銷佣金如何發放。「戴頭盔看房」雖然略顯誇張,但公眾不應當把它當笑話看,它是對人臉識別技術濫用的最有力控訴——它一方面折射出消費者對於人臉識別技術的無奈抗爭,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該技術濫用到了無孔不入的程度。
  • 多地通知拆除人臉識別,人工智慧行業要剎車?
    作者 | 李水青編輯 | 漠影有人在大批量購置「黑科技」刷臉機,有人卻在拆除人臉識別系統。就在前幾天,南京多家售樓處的人臉識別系統面臨拆除,這源於南京住房保障與房產局通過的一則內部文件通知,致力整改當地房地產商收集購房人個人信息的現狀。
  • 售樓處攝像頭背後的樓市「渠道暗戰」
    資金承壓、營銷生變,賣房依賴中介帶客;識別客戶身份、減少佣金成本,人臉識別成售樓處「標配」售樓處攝像頭背後的樓市「渠道暗戰」閱讀提示樓市整體低迷,房企資金承壓,渠道帶客成為房企加速銷售回款法寶,不少售樓處加裝人臉識別系統判定客戶身份。
  • 男子戴摩託車頭盔來看房,稱為保護個人信息
    近日,一段「男子戴著頭盔看房」的視頻在網上廣泛傳播,據視頻字幕顯示,該男子戴頭盔是為了「保護個人信息」。很多人可能不明白,為什麼買房子還要戴頭盔保護個人信息呢?其實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據傳售樓處會根據人臉識別判斷客戶屬於哪種類型,從而針對不同客戶指定不同的價格,其中差價低的幾萬元,高的可能要達到幾十萬元。因為在新樓盤上市時,公司會進行大量的宣傳,而這些宣傳都需要成本,因此這些成本就需要從被這些宣傳吸引的客戶那收回。同樣的,如果是中介介紹的房客,屬於「渠道客戶」,就要更高的「好處費」給到中介。
  • 人臉支付、刷臉賣房……人臉識別的喜與憂在交替上演
    業主們的損失少則數十萬元,多則上百萬元。目前警方已對韋遠鵬事件進行立案調查,這些售房者被過戶的房屋已經被凍結交易。不僅刷臉賣房出事故,進售樓處看房也被迫戴頭盔。前不久,一段「男子帶頭盔看房」的視頻引起熱議。背後的原因是售樓處的人臉識別系統。
  • 上萬人臉識別廁紙機進駐上海?政協委員多年提案拒用人臉識別
    2、商家不罷手,難道以後只能戴頭盔出行嗎?多地開始禁用人臉,政協委員多年提案,拒用人臉識別等唯一的生物特徵信息作身份認證。不戴頭盔看房我可能損失30萬,為了60公分的廁紙我出賣了自己的臉……是的,我知道我的臉正在被濫用,但是我有什麼辦法?
  • 武夷·融御、臺湖金茂悅等樓盤人臉識別竟成標配 技術濫用埋風險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原標題:無感「刷臉」沒商量 技術濫用埋風險人臉識別竟然成了售樓處標配近日,一條「濟南男子戴頭盔看房」的小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中,該男子戴著頭盔進售樓處看房,以防範人臉識別系統的抓拍。視頻的流傳令人好奇,人臉識別技術竟已無孔不入?記者走訪發現,人臉識別系統在北京各售樓處同樣已成標配,甚至絕大多數是在看房人不知情的情況下,以無感方式收集其面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