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貓哥
來源| 大貓財經(ID:caimao_shuangquan)
對很多上了年紀的人來說,「限電」這個事恐怕不太陌生。
八九十年代,別說鄉下了,就連城裡也有過那麼一段動不動就斷電的苦日子,1995年之後才逐漸實現了「用電自由」,但不少人都養成了隨手關燈、出門斷電的習慣,節電思維深入腦髓。
不過最近一段時間,南方的部分省份又開始「拉閘限電」了,二十多年來鮮見。
比方說在浙江義烏,原本通宵達旦亮著的路燈先滅了,節能減排政策已經開始推行,差不多會持續到今年年底。
不只是路燈,街上的招牌、機關單位甚至一些工廠也都陸續開始限電限產、少開空調、停開電梯,個別工廠甚至開一天停四天,「生產線全部斷線了,沒辦法,工人頂不住,還不如提前回家過年。」
不少快遞網點都不得不用上了發電機,這確實有點難為這個世界馳名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了。
除了浙江,湖南長沙也向市民發布了「有序用電」的倡議。
在之前的一份文件中,湖南省發改委就披露了全省電網最大負荷已超冬季歷史記錄的情況,在用電缺口面前,肯定要優先滿足醫院、工廠等場所的需求,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所以在長沙的望城、雨花等區分別有數十家單位接到了限電通知。
別說取暖要用的空調了,不少寫字樓的電梯都停了,想要下班吃個飯,最起碼要爬二三十層樓才行,確實很扎心。
緊隨長沙之後,湖南的湘潭、嶽陽、株洲、常德甚至隔壁的江西省也都陸陸續續採取了措施,或是發出了「有序用電」的倡議、或是在早晚高峰實施可中斷負荷,影響的範圍實在是不小。
說起來,這波「限電」背後的原因也不複雜。
比如今年比較反常的氣候條件,拉尼娜又出現了,這玩意跟厄爾尼諾相反、屬於專管變冷的那種,
所以這次的寒潮也格外冷冽。
寒潮對北方人的影響不大,有集體供暖啊,但南方就慘了,沒有集中供暖,室內比室外還冷,這些年大家講求生活質量,為了解決取暖問題,不是加裝空調就是自建供暖系統,通通都是耗電大戶。
但這些還是小頭,節節攀升的工業用電影響更大。
儘管年初受到了不小的衝擊,但咱們工業生產復甦還是很快的。
不光要滿足國內的需求,著急過聖誕的老外也給外貿企業加了不少訂單,雖然人民幣咔咔漲,但出口異常堅挺:光是11月的出口額就有1.8萬億元、增長14.9%,增速創下了今年的最高水平。
工廠一開工、電錶就停不了,國內國外的需求趕在一起,用電量蹭蹭就上去了——
今年11月全發電量同比增長6.8%,但用電量同比增長9.4%,確實是很猛。
看總量缺口不大,那南方咋還缺電了呢?
這就是個結構性的問題了——北方、西部發電多用電少,南方發電少用電多,很不均衡。
像這次「限電」的浙江和湖南,都是國內排得上名次的工業、外貿大省,時間緊、任務重,短期內的用電缺口是看得見的,所以也只能出臺針對性的措施,先把眼前這關過去再說。
咋解決呢?
這就需要看一下發電的鏈條了,表面看起來是發電不均衡,其實是煤炭資源不均衡:
因為咱們的火電是絕對的大頭、佔比接近72%。火電離不開煤炭,所以解決缺電問題就得解決煤炭供應問題。
這一點從價格就能看出來,煤炭的價格最近可是漲了不少,連帶著煤炭上市公司的股價都漲瘋了。
比如鄭州煤電,11月初的股價是2塊,12月中旬最高漲到了5.35,一個來月漲了167%,之後雖然回落了點,但上周五又漲停了,照這個架勢,股價創新高只是時間問題。
咱們的煤炭供應主要靠自產,不足部分靠進口。
自產部分因為環保、整改等原因,一些主產區存在限產停產的狀況,導致動力煤幾乎是一天一個價,逼得礦區貨主們都不提前報價了——「以車到時的價格為準」。
進口部分其實也是有縮減的,比如早在2019年2月咱們就對澳大利亞煤炭進口實行了限制,總量減少、通關時間越來越長,有的運煤船在都在海上漂了五個多月了,進不了港卸不了貨。
2019年,中國的煤炭產量是37.455億噸,接近全球煤炭總產量的一半,而每年從澳洲進口的煤炭是0.75億噸,只有自產部分的2%。
有人說,這比例也不高啊。的確,從總量上看影響好像不大,但是對南方的影響還是不小的。
這怎麼理解呢?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煤炭主產區基本在北方,比如山西、內蒙這些地方。
北方煤多、南方需求大。
早些年靠著大秦鐵路和環渤海港口的運力,無數採自北方的煤炭被運往南方各地,後來煤炭價格走低,再加上進口煤炭物美價廉量還管夠,於是這兩條能源大動脈越來越落寞,連帶著的是整個北方能源體系的衰落,北方很多城市在競爭力上與南方越差越遠都與此有關。
那進口煤炭主要供應哪裡呢?主要就是兩廣、福建、江蘇、浙江這些南方省份。
過去這些年,咱們南方用電來源就是依靠進口煤炭為主的火電再加上水電、風電、核電。
現在進口煤炭縮減,風電核電不成氣候,趕上了冬季的枯水期,水電站也實在是心有餘力不足,再趕上寒流和工業用電大增,出現缺口就正常了。
那有沒有解決辦法呢?有,而且不少。
北方煤多,可貨運成本是個大問題。鐵路、公路運輸太貴,航運又指望環渤海的幾個港口——秦皇島、黃驊港、京唐港、曹妃甸港,受限於各種因素,目前的港口運力還沒能完全發揮;
在內部大循環的背景之下,南北方的資源統籌仍然有很大的潛力。
除了把煤炭運過去,其實還有更便捷的手段——那就是輸電。從2019年國內各省份的發電結構來看,這裡面有很大的騰挪空間。
2019年,全國發電量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別是山東、內蒙、江蘇、廣東和四川,一些水電、風電資源豐富的欠發達省份也都擠進了前十。
這些欠發達省份發電多、而且用電少,西電東送、北電南送都可選擇。
那為啥不立刻開始呢?
這裡面還是有一些門檻的,比如特高壓輸電技術,相比傳統輸電技術,特高壓輸電的容量大、距離遠、消耗低,關鍵還省錢、省地,很經濟。
所以這些年咱們在特高壓技術中的投入很大,光是資本市場就炒過好幾波了,這也是電網基建的重中之重,但這些都需要時間,需要科技研發作保證,說實話,這才是實打實的新基建,比起隔幾年就把馬路牙子換一遍效用可大多了。
希望這次罕見的南方缺電的影響肯定是短期的,但也得希望能藉此更快推進電力新基建的進度,只有搞定了真正意義上的能源自主,咱們才能敞開膀子用電,也才能真正在未來的排放領域掌握實實在在的話語權。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轉載/貓大白(dmcjkaibai)
商務合作/貓哥真有才(maogezhenyou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