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六百年了!
歷經六百年風雨的洗禮,故宮早已不是那個常人難以觸及的紫禁城,成為了都能進入的朝聖地。每一天,都有來自五湖四海的遊人來到這裡,聆聽著承繼百年的風聲,沐浴著參透百年的陽光。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已!歐陽修的這一句話放在紫禁城裡面也同樣適用。和以前的統治者不同,故宮早已成為親民的象徵,常常在官方媒體上發布自己的美照。既有喜怒哀樂的百感交集,又有春去秋來的美神四季。
故宮能夠大規模的開放,能夠和普通人親近無比,離不開幾任院長的努力。
前任院長單霽翔,把自己稱作:故宮的看門人,「當我從前任院長手中接過六百年的接力棒時,我就有義務讓故宮再來六百年。」
單霽翔這樣說,也一直這樣做。當外賓來訪,要乘汽車進入故宮時,他果斷下令,關上午門,要求外賓步行進入。紫禁城的保護體現在日常的生旅之中,前些日子的故宮內開大奔傷了多少人的心!
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故宮的美麗,賞析到故宮的文化內涵。推出了一系列的文化精品,譬如火爆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新了,故宮》等;同時,故宮人用這個大IP,打磨出故宮文創這個大禮物。
大文創包含的範圍極廣,其中的產品包括節日禮品、首飾、盲盒、服飾、伴手等多個領域。做的無比美觀,唯一的缺點就是價格有些昂貴。
要說性價比最高的,應該是一年一版的故宮日曆。大紅的主色調洋溢著節日的氣氛,繡像本的印刷充盈這古樸的情誼。輕輕翻開,左右兩幅畫卷。一邊是故宮的內景圖,另一邊是全面的日期展示。
這是給孩子的最好禮物,也是最好的和故宮接近的機會。靠近美神的同時,接受文化的薰陶,這是故宮日曆的益處。
一有時間,李亞鵬就帶自己的女兒李嫣去故宮博物院玩,每一次去,都會講解不同的知識,這種身臨其境的教育方式,能將文物裡包含的文化基因充分的表露出來。
在外地的我們,可能不能像李亞鵬一樣頻繁的去故宮中遊玩,但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蕩滌歷史的塵埃。一種是故宮日曆,另一種是故宮的紀錄片。而紀錄片是中允的度假方式,也是能深記得最好方式。
故宮有一部為孩子拍攝的紀錄片,這樣的文化科普方式,恐連BBC都讚嘆不已,望塵莫及。中華的文化基因比大部分國家都要身後,如果要回憶起文化的基因,恐怕沒有幾個國家能夠對比。
紀錄片的名字叫做《故宮100》,不同於之前的一部《如果國寶會說話》,《故宮100》的敘事方式做了靈活的調整,場景的變換也更加靈活自如,前後劇情也有了連貫性和邏輯性。
有的不只是冷冰冰的數字,也不是死板晦澀的講解,用靈動的方式介紹來龍去脈,用春雨的教化普及文史知識。
一個人,可以傾一座城;而一座城,可以影響千萬人;而我們要善於將兩者聯繫起來,促成更加和善的成果。
最後,是該學習的大國工匠精神。匠人之所以稱之為匠人,不僅是因為擁有某種嫻熟的技能,畢竟技能還可以通過時間的累積熟能生巧,但是蘊藏在手藝之上的那種對古建築本身的敬畏和熱愛,卻需要從歷史的長河中去尋覓。
將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未來,最需仰仗的便是這些無名的匠人。未來可期,教育是不容忽視的第一步,不妨將故宮作為新年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