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部穴位——居髎穴

2021-02-12 中醫食療養生

【導讀】居髎穴,中醫針灸穴位之一,隸屬足少陽膽經。 在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按摩居髎穴可緩解治療癱瘓、足痿、腿腳麻木等,居髎穴位的位置具體在哪裡呢,怎麼找?本文圖解居髎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

【居髎穴名解】

出處:《針灸甲乙經》:「居髎,在章門下八寸三分」。

「居」即「在」處;「髎」指骨隙,又為髖關節之別名,該穴在髖關節部是處凹陷,故名。

【居髎穴位位置圖】

居髎穴屬於足少陽膽經,居髎穴位於人體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按摩居髎穴位的作用】

緩解治療疝氣、癱瘓、足痿、腰腿麻痛等

【按摩居髎穴的功效】

益腎強健、舒筋活絡。

【針刺居髎穴的方法】

居髎穴斜刺1.5-2寸,局部酸脹。

【艾灸居髎穴的方法】

居髎穴艾條灸10-20分鐘,居髎穴艾炷灸5-7壯。

【居髎穴位配伍】

1、居髎穴配跳躍穴、風市穴、腰夾脊穴L1-2、L3-5、陽陵泉穴、條口穴、環跳穴、懸鐘穴治中風下肢癱瘓、根性坐骨神經痛、腓總神經麻痺;

2、居髎穴配委中穴、環跳穴治腿風溼痛。

【居髎穴解剖】

有臀中肌,臀小肌;有臀上動、靜脈下支;布有臀上皮神經及臀上神經。

【居髎穴主治】

腰腿痺痛,癱瘓,足痿,疝氣。

1、消化系統疾病:闌尾炎,胃痛,下腹痛;

2、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睪丸炎,腎炎,膀胱炎;

3、婦產科系統疾病:月經不調,子宮內膜炎,白帶多;

4、運動系統疾病:腰痛,腿痛,髖關節及周圍軟組織諸疾患等。 

【居髎穴文獻記載】

《針灸甲乙經》:「在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者中。」《循經考穴編》:「合居環跳上二寸五分」;《醫宗金鑑》:「維道下行三寸」,即維道後下方三寸。《針灸集成》:「在維道下二寸後開五分,環跳前,橫直環跳,相去三寸微高些。」

【居髎穴臨床應用】

扭傷

主穴:髖部:阿是穴 環跳 秩邊 居髎

配穴:疼痛較重者配合谷、太衝;瘀血腫脹甚者配血海、三陰交。

方義:扭傷多為關節傷筋,屬經筋病,「在筋守筋」,故治療時取扭傷部位穴位為主,以疏通經絡,散除局部的氣息壅滯,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

| 中醫食療養生|

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醫院是廚房。

最好的藥物是飲食,最好的療效是堅持。


相關焦點

  • 居髎穴
    穴位配伍:     居髎配環跳、委中,治腿股紅腫。    居髎配環跳、懸鐘、委中,治膝痛足厥。    居髎配臑會、消濼、四瀆、外關、環跳等,治足痿。    居髎配八髎、腰眼、肝俞、脾俞等,治月經不調。    居髎配府舍、帶脈、五樞、太衝,治無痛分娩。
  • 居髎穴:益腎強健、舒筋活絡
    居髎穴歸屬足少陽膽經,有緩解治療癱瘓、足痿、腿腳麻木等作用,居髎穴的位置: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居髎穴的位置】位於人體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取穴方法】在骨盆上端從腰部往腹部觸摸,就可發現骨盆最前側。本穴位在前側約1個指幅下方。取穴時,側臥,伸下腿,屈上腿取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和天部陽氣。
  • 居髎穴---益腎強健、舒筋活絡
    居髎穴屬足少陽膽經。位於人體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 每日一穴【居髎穴】,益腎強健、舒筋活絡
    【居髎穴的位置】位於人體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取穴方法】在骨盆上端從腰部往腹部觸摸,就可發現骨盆最前側。本穴位在前側約1個指幅下方。取穴時,側臥,伸下腿,屈上腿取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和天部陽氣。
  • 【每日一穴】居髎穴——治療癱瘓、足痿、腿腳麻木等
    緩解治療癱瘓、足痿、腿腳麻木等,居髎穴位的位置具體在哪裡呢,怎麼找?本文圖解居髎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   【居髎穴位位置圖】   【圖解居髎穴位的位置】    【居髎穴的位置    【作用功效】居髎穴,益腎強健、舒筋活絡。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腰骶髖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穴位配伍】居髎穴配跳躍穴、風市穴、腰夾脊穴L1-2、L3-5、陽陵泉穴、條口穴、環跳穴、懸鐘穴治中風下肢癱瘓、根性坐骨神經痛、腓總神經麻痺;居髎穴配委中穴、環跳穴治腿風溼痛。
  • 居髎穴的準確位置圖|作用功效及操作方法
    居髎穴的準確位置圖居髎穴歸屬足少陽膽經,位於人體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 次髎穴的準確穴位圖及作用
    文章摘要:次髎穴,出自《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位於骶部,穴位上布有第二骶神經後支和骶外側動、靜脈後支。
  • 艾灸臀部八髎穴的功效和方法
    1、八髎穴取穴先找到髂後上嵴,即把手放到平時系腰帶的位置,稍微向下一點,可以找到一個圓形的骨性凸起
  • 臀部15大穴位
    美學看臀療:擁有豐滿、翹挺的臀部是每個女性的期待。俗話稱美女:前有涼臺和後有花園的女人才叫美女。性學看臀療:常做臀療的女性,可提高對性的熱情,對性的情趣,提高夫妻間的和睦生活。心理學看臀療:據統計有95%的女性為自已有豐滿的雙乳和翹挺的臀部感到自信和快感。
  • 膀胱俞穴 中膂俞穴 白環俞穴 上髎穴 次髎穴 中髎穴 下髎穴 會陽穴 承扶穴 殷門穴
    上髎穴(shànɡ liào xue)次髎穴(cì liào xue)【取穴位置】在骶部,當次髎下內方,適對第4骶後孔處。下髎穴(xià liào xue)【取穴位置】在骶部,當[定位] 在骶部,當中髎下內方,適對第4骶後孔處。
  • 瞳子髎穴是擦亮「心靈的窗戶」
    瞳子髎穴取穴方法
  • 經絡穴位——瞳子髎
    有了魚尾紋也大可不必驚慌,只要每天堅持正確按摩瞳子穴位,就能消除或者減少魚尾紋。瞳子髎穴主治角膜炎  青光眼  乳痛  咳嗽  頭痛眩暈  口眼歪斜瞳子髎穴顧名思義瞳子,指人體眼珠中的黑色部分,為腎水所主之處,這裡指穴內物質為腎水特徵的寒溼水氣;髎,孔隙的意思。「瞳子」指穴外天部的寒溼水氣在此穴位匯集後冷降歸地。
  • 小腸經:顴髎穴
    顴髎穴(小腸經) quán liào別名:兌骨穴,兌端穴,椎髎穴,權髎穴取穴方法:顴髎穴位於人體的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穴位解析:1)顴髎。顴,顴骨也,指穴所在的部位。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此冷降歸地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走小腸經體內經脈。
  • 臀部不通,婦科必來!艾灸8大穴位,通臀部、瘦大腿、調婦科!
    臀部位於人體的中部,是人體的督脈之始、兩柱之基、三府之管,是經絡氣血運行的關鍵樞紐,是六條經絡的總開關,也是連接人體上焦氣血和下焦氣血運行的橋梁。很多人都知道,養腎對女人來說很重要,卻不知就算你的腎養的再好,如果臀部不通,也就是中焦與下焦的通道不通,腎氣不能夠上下通達,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所以我們在給大家提供的婦科疾病配穴時,一定會加上調理臀部的穴位,其中大家最熟知的就是八髎穴。
  • 顴髎穴,在顴骨下的穴位,牙痛,臉部抽搐,眼皮跳,口眼歪斜
    今天我們講的是臉部的穴位,顴骨下面的顴髎穴。這也是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之前我們講過幾個小腸經的穴位,基本都有治療牙痛,頭暈,頭痛一類頭面部的疾病,這是因為小腸往這邊走。顴髎穴就是小腸經行走到臉部的穴位,當眼睛外角直下,額骨下緣凹陷處。這個穴位是禁止灸的,至於為什麼,我考慮了一下。古人的灸不像我們現在的艾條灸,是直接把艾絨搓成小麥粒一樣,放在穴位上,再點燃來灸的。他們很喜歡灸到使局部起泡,也就是發泡灸。
  • 按摩次髎穴,腰痛不再來!
    但是,不管是什麼樣的原因引起的腰部疼痛,按摩次髎穴都可以得到緩解。次髎穴是人體當中足太陽膀胱經上的重要經穴,這個穴位最早是出自於《針灸甲乙經》。經常按摩刺激次髎穴,可以起到不錯的強腰利溼的作用。與委中穴相互配合使用,可以用於腰骶部疼痛、下肢痿痺等症的調理和緩解。
  • 【每日一穴】瞳子髎:降濁去溼
    > 瞳子髎穴:在面部,目外眥旁,當眶外側緣處。  【穴名解說】    瞳子髎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別名:太陽穴,前關穴,後曲穴。    穴位含義:穴外天部的寒溼水氣在此匯集穴內後冷降歸地。
  • 顴髎穴:向上按,止眼跳!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按壓一下我們的顴髎穴,就可以解決眼皮總是跳動的問題,讓你安心工作!顴髎穴:顴,是指我們的顴骨,說明這個穴位所處的位置是在顴骨上;髎,是指孔隙的意思。顴髎穴的意思是由天容 穴傳遞而來的水溼雲氣,在到達本穴的位置之後受冷,降到地部,再經由本穴中的孔隙滲透,流向小腸經的體內經脈。顴髎穴穴位歸屬經絡:手太陽小腸經。
  • 肩周炎,取肩井穴、肩貞穴、肩髃穴和肩髎穴!
    對付肩周炎,我們可以選取肩井穴、肩貞穴、肩髃穴和肩髎穴,這幾個穴位都處於肩臂部位,如果配合使用,對於肩周炎、肩部不舉疼痛等症效果非常明顯。肩井穴的功效,在昨天的文章當中曾經有過詳細的闡述,這裡就不再多做介紹了。下面主要給大家介紹肩貞穴、肩髃穴和肩髎穴這幾個穴位。肩貞穴穴位歸屬經絡:手太陽小腸經。
  • 臀部穴位——承扶穴
    【導讀】承扶穴位於臀部橫紋線的中央下方。按摩承扶穴可提高性慾、縮陰、提臀、治療臀部下垂、痔疾、腰背疼痛、小便不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