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娛樂圈最大的瓜莫過於周揚青手撕羅志祥。
周青揚的爆料真的是徹底毀人三觀,羅志祥的人設,算是徹底塌了。
撩妹、約P、多人運動……
文章沒有一味發洩情緒,層層遞進,有理有據,一篇滿分文案,給了羅志祥一記猛拳,實現了精準打擊。
為什麼有些人會濫情濫交?我想其實這在之前早就有了端倪,尤其從羅志祥和媽媽的互動中。
下面我將從心理學的角度做出淺略的分析,分類的是一類人,不是一個。
1、缺乏邊界感的母子關係
羅志祥和母親開放到什麼程度?
羅志祥曾在多個場合和媽媽嘴對嘴親吻,甚至舌吻。一個是三四十歲的成年男人,一個是自己的親媽,這場面,真的是辣眼睛。
羅志祥在外面工作,雖然疲憊還是要回家抱抱媽媽,媽媽小鳥依人躺在他懷裡,他調侃媽媽的「乳溝」……這操作怎麼看,怎麼讓人不適。
在演唱會上,羅志祥30秒之內瘋狂抖胯126下,之後,大開黃腔:「我媽媽受不了了,我媽媽真的受不了。我媽媽說你老爸有你今天的一半就好了!我就要生兩個了!」
港臺和內地文化不同,開放度上或許存在差異,但是這些行為和言論依然讓人難以接受。
「兒不避母,女不避父」是極為錯誤的家教方式,即便打著愛的旗號,也不可以。
母子之間、父女之間,是要有一定邊界感的,邊界感是孩子處理親密關係的基礎。
一個男人處理不好和自己媽媽的關係,就不會處理好和其他女人的關係,這個規律已經被無數次驗證過。
像《囧媽》中的徐崢飾演的徐伊萬,因為無法正確處理和媽媽的關係,不良的親密關係模式延伸到了新的親密關係之中,他給對方的愛和媽媽給自己的一樣,是控制的、強迫的愛,最終導致了感情的分崩離析。
臺灣女星狄鶯大家應該聽過,讓兒子12歲才斷奶,和兒子同睡15年,直到兒子十五歲,有了生理反應,這才不得不和兒子分開睡,最後兒子鋃鐺入獄。
到了羅志祥身上也一樣,一個和媽媽都完全沒有身體界限的人,在面前其他女人時,往往更會如此。
2、處理不好和媽的關係,就處理不好和異性的關係
終其一生,我們最需要培養的是兩種能力,對內是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對外是處理外界難題的能力。
而在6歲之前,母親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母親通過給孩子純粹的愛與關注,幫助孩子建立正常的安全感,而6到18歲,則主要培養應對世界的能力,這時候則主要由爸爸引導。
所以在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方面,母親起著關鍵的作用。
但是從母親享受跟兒子嘴對嘴親吻來看,這位媽媽同樣沒有邊界意識,能夠正確地引導更是需要打問號。
對一個跟異性之間沒有邊界意識的人來說,上床是件無足掛齒的小事,可以只走腎不走心。
愛情長跑9年都不結婚,這本身就說明問題, 羅志祥曾經宣稱自己是不婚主義者,後來才改變了念頭。
羅志祥的父親在十幾年前去世,之後他對媽媽就更加孝順親密。
那些和媽媽感情過於親密的男人,尤其是在父親去世的情況下,很容易會把建立長期固定的情感關係在潛意識中,當成是對母親的背叛。
眾所周知,周揚青情商很高,和羅志祥媽媽關係很好,她們的親密合照經常會出現在羅媽媽的朋友圈,我想如果沒有這個前提,她能不能成為羅志祥的唯一公開的女友也難說。
伴侶是媽媽喜歡的,這一點在所有這類情況的男人那裡,是一個巨大的加分項。
3、權勢是最好的春藥
《熱鍋上的家庭》中曾有這樣一句話:他需要婚姻提供的安全感和外遇提供的自由和刺激的感覺。兩種感覺缺一不可。
一個缺乏建立和經營親密關係能力的人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這類人掌握著資源。
基辛格曾說,「權勢是最好的春藥」。
之前有很多貪官落馬的新聞,劇情大多是小三舉報,最終發現,貪官和大量女下屬有染。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之前有一個女讀者給我發私信,她是部門領導的情人,後來發現這位領導和大部分下屬都有關係,大的40多,小的剛畢業,男人遊走在這些女人中,遊刃有餘。
一個人如果因為原生家庭的教養,而很難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這個人再擁有豐富的資源,可以輕易接觸和親近大量異性,那麼對他們而言,建立親密關係就越難。
在這種時候,這已經不是婚外情或者出軌,而是純粹把性當作資源來利用。
這種時候,有一個老婆或女朋友,反而會成了他們擁有大量性資源的擋箭牌,這種時候對那些性伴侶,就可以表態「因為我有伴侶,所以我的行為只關乎性,你不用跟我要承諾」。
在這種感情中,最受傷的當然是老婆或女朋友,出軌之所以令人厭惡,不止因為這代表著背叛,還因為欺騙。
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你覺得不合適,可以分手、離婚,但是建立在欺騙的基礎上,這就是天大的不對。
面對被出軌,被背叛,受害的一方會出現價值感缺失的情況。因為我們是從反饋中確認自我價值的。如果我真的那麼好,為什麼他會這麼對我?我是不是沒有價值的?
這是很多被出軌的人容易陷入的泥潭,更何況,那些五年、十年的長期親密關係,她們付出的不只是青春。
那些付出過的愛、時間、期待,投入越大,她們就越期望得到同等的愛與反饋,不然,就很容易產生「我不值得被愛」的自我價值貶損感。
可是,很多時候,這真的不是她們的錯,但是卻要遭受信念的摧毀和重建,這個過程其實並不容易。
寫在最後
了解人性的複雜,更有利於我們看清這個複雜的世界。
文章分析得太理性,讓我們用一句感性的話來結束今天的文章:「等到風景都看透,也許你會,陪我看細水長流」。
可是往往,等到風景看透,那個曾經陪你看風景的人,早已消失在人海,到時候或許只能懷揣著無法彌補的遺憾,唱著《後來》……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聞學碩士,多年媒體記者經驗,心理諮詢師。如果喜歡,歡迎點讚並關注,持續輸出心理學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視角幫你解讀生活、看透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