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詩賞析 | 林徽因:靜院

2021-02-19 新課標大語文

《靜院》以一種鋪敘式的語調絮絮地描繪這夜的靜院裡的每一番景致,以及這每一番景致中所蘊涵的情感因素。

第一節是說這深深的院子的靜的美,恰是由一群聲息鋪張而成的。圓了又殘的月,遠了的叫賣聲,離離落落滿院子的香,透那麼一點燈火的窗檻外的世界。對於滿院子的香,還有一個幻象式的比喻:「不定是神仙走過,/僅是迷惘,像夢,……全詩的基調馬上被一種幽暗中的美與神秘所籠罩。

第二節引出了那個可以「指點」,可以感知的「情緒」。正是由於「情緒」的介入,那一群聲息中的每一番景致,都被灌注了生命,賦予了個性色彩,因而也都成了抒情主人公情感世界的一部分。那「黑的屋脊」如同野獸的脊背聳立在那裡——這就賦予了物體以動物的生命狀態;又像「寂寞在嘶聲的喊」——「寂寞」和「黑的屋脊」又共同被賦予了一種充滿了人性的「嘶聲的喊」,而這兩個意象,一個是抽象的感情狀態,另一個則是實有的但無生命的物體。我們在這兒很可以感到幾種不同的存在狀態的疊印所產生的一種深層的效果,這也就是意象中所蘊涵的情感的吸攝力。另外還有「沉默」的石階,「支撐」斜斜的欄杆的「雙樹的影」,這些景物都以一種擬人化的狀態存在,抒情主人公為人們提供的自我與外界的情感共鳴是深廣的。這一節或許是全詩最為精彩的部分了,每一番景致中所蘊涵的情感因素都為詩帶來了打動人心的色彩。

第三節頗有一番戲劇性風味。假如說前兩個詩節的抒情主人公尚是以一種隱含的間接的狀態存在,那麼在這一節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卻清晰地出現了。那個角落裡邊低著頭臉的人的出現,使全詩筆調一轉,以一種斷斷續續的絮語般的句子,描繪了記憶中閃現出來的過去一段時光中的景致,更現出記憶的縹緲,過去了的時光的倏忽與永不再來,「記不得誰了,又向誰認錯!」又接著描繪一個夏夜(或許是秋夜,記不清了),有人在那裡隱約地談論今夜的天,小聲地說「星子真多」,只見「草上人描著影子」,點頭,笑,穿過藤蘿,走。這裡對過去情景的回憶的閃現,飄逸,朦朧,顯出了全詩的情感重心所在。正是由於這多少年前的一個夏夜的疊影,當夜的靜院才如此深邃和撲朔迷離。

最後一個詩節是第一、二詩節的延續。抒情主體仿佛已重新隱去了,但我們仍然可以時刻感受到有一個靈魂正與萬籟俱寂的夜的氛圍契合,一個自我與世界的本質打成一片,還有神明在傾聽並探味著靜謐中的一切聲響與萌動。這夜,這靜院,是「進展的音樂」,是流動著的生命;它深深的美是由那「紛紜」而「玄微的細網」構成,有多少的景致,多少的聲息,多少的情緒,多少交錯的記憶所鋪張而成的這一片氛圍,「怎樣深沉的攏住天地,/又怎樣交織成/這細緻飄渺的徬徨!」

在這首詩中,「情緒」是一個或虛或實的意象。儘管它的內涵顯得十分的高邈,畢竟還是可感的——「你指點看,/有不有輕風,輕得那樣/沒有聲響,吹著涼?」而詩中所描述的每一番景致,又總仿佛是「情緒」的一員:離離落落滿院子的香像是「寂寞在嘶聲的喊」的黑的屋脊,角落裡低著頭臉的人……「情緒」這個本屬抽象化的東西已被知覺化了,讓人感到靈魂也會抽芽開花。這裡的情緒仿佛啟迪了萬物,讓已經逝去的,正在進行的,尚未到來的一切都一併活動起來——那多少年前的一個夏夜也回過頭來組成了這一晚的情緒,於是有一種濃重的懷舊情緒在這蠕動的夜色裡盤桓。全詩的內在結構實際上是由兩條情緒線構成的。一條是抒情主人公的真覺:此時此地深夜的靜院,一個紛紛紜紜但又細小如微的大千世界。深院, 殘月,叫賣聲,香火,燈火,輕風,黑屋脊,石階,欄杆,樹影……這夜色中的萬籟組成了一種幽冷的人生境界,其中的意味渺不可測,但似乎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題旨。這個題旨在另一條情緒線的揭示中得以明確——在時空錯雜中引出了多少年前的那一個星夜,以及隱約憶起的那一個星夜裡的斷斷續續的人語。在這個多少有點戲劇化的呈現中,讓我們領悟到,靜院中的一切景致和由此帶來的情緒氛圍實際上都是圍繞著那一點記憶的殘骸。於是,兩條情緒線交織在同一片靜謐和深邃之中,更添一番離亂的愁緒,一種時過境遷的人生慨嘆。這種詩意的立體化效果,無論在時間上或空間上,都大大地延伸並拓展了詩境。 

 (黃心村)

相關焦點

  • 新詩賞析 | 林徽因:笑
    這首詩寫了一個美貌女子的攝人的倩笑。詩人捕捉的是一個瞬間,在這一個瞬間裡呈現出了一種理想化的極致的美。她的眼睛,口唇和唇邊渾圓的漩渦的笑,有露珠般的豔麗,貝齒的閃光裡躲著那花一般的朵朵的笑,如同「水的映影,風的輕歌」。而她那惺忪的鬈髮的笑,則有花影般的輕軟,給人的感覺是痒痒的,甜蜜的,並湧進人的心窩,又如同「雲的留痕,浪的柔波」。
  • 十首描寫靜的古詩詞,時光靜好忙讀書,細水流年閒彈琴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靜如處子、動如脫兔。時光靜好,與君語;細水流年,與君同。靜可以行端影直,靜可以深思熟慮。三國時諸葛亮也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範仲淹在嶽陽樓上高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王羲之在蘭亭狂草,「趣舍萬殊,靜躁不同,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東坡夜飲酣醉,「夜闌風靜縠紋平。
  • 讀了林徽因的9首詩,才知她竟如此浪漫
    斯人已逝,我們更希望在作品中去尋找林徽因的樣子。隱娘分享林徽因的一些詩作,一起來看看詩人林徽因有多浪漫吧!【靈動】有人說,這是林徽因為孩子所寫,有人說,這是為徐志摩所寫。不論是誰,這樣輕快靈動的一首詩,給明媚的四月天落下了最好的註解。笑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和唇邊渾圓的漩渦。
  • 才女林徽因冰心張愛玲都是情詩高手,誰更有水平?3首詩見分曉
    在近現代文壇中,林徽因、冰心、張愛玲是最有名氣的3位才女。冰心比林徽因大4歲,林徽因比張愛玲年長16歲,雖都是頗有個性的才女,但這3位的給大家的印象似乎不太一樣。因為林徽因極少寫小說,而且在小美看來,詩歌是最能體現文字功底的一種文形式。而且恰好這3位其實都是情詩高手,誰更有水平,我們讀一讀下面這3首詩便自見分曉。
  • 1924年,泰戈爾送給徐志摩一首詩,早已看出他和林徽因的結局
    此時,也有人會說,後來掛在林徽因床邊的那塊飛機殘片又是怎麼回事?徐志摩和林徽因的關係究竟怎麼樣?他們為什麼沒能走到一起?這些問題好像在我們世人眼中很難找到準確的答案,其實在1924年,泰戈爾送給徐志摩一首詩,早已看出他和林徽因的結局。
  • 林徽因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究竟寫給兒子,還是懷念徐志摩?
    民國一代才女林徽因最著名的一首詩當屬《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她的終身小迷弟金嶽霖曾這樣評價:「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這首詩寫得真的是很美,曾被收錄進課本賞析,值得深深嘆讀、細細品味。然而,很多人熟悉這首詩,卻往往對它的寫作意圖不甚了解。
  • 臺北故宮南院《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特展展廳 展櫃可防彈
    華夏經緯網6月11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在南院打造專屬書畫展廳,即日起盛大推出《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特展。為妥善保存珍貴文物,又能讓民眾近距離看文物,南院特製立軸櫃,大幅將畫作與觀眾間的距離從過去70公分以上縮短至20公分,且材質不但可讓櫃內維持一定溼度和溫度,還具防彈功能,號稱全臺唯一。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在南院打造專屬的書畫展廳。
  • 一代才女林徽因最美十首詩,智慧與才華並存,她是最美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的原名叫做林徽音,出自《詩經》,後來因為多次被誤認為當時一位男作家「林微音」,所以改名為「林徽因」。林徽因出生在書香之家,祖父是進士出身,做過官。父親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林徽因5歲開始,她的姑姑便開始對她進行啟蒙教育,8歲時,林徽因移居上海,進入學校讀書。12歲時,一家又搬到北京,她在一家英國教會開辦的女子學校讀書。
  • 林徽因寫給徐志摩的一首詩,句句情真意切,你可能沒讀過!
    民國時期,才女林徽因與浪漫詩人徐志摩,在許多人眼裡就是「金童玉女」、「才子佳人」的組合,無論是樣貌,還是才情,都極為匹配。可就是這樣的兩個人,卻也沒能走到一起,許多人都說,都是徐志摩一廂情願,林徽因對他根本沒有男女之情,有的只是友情,以及對他的欣賞。
  • 古詩詞賞析2(觀滄海,木蘭詩)
    【賞析】1、①《觀滄海》是東漢末年(三國)曹操所作。②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徵烏桓得勝回師途中。他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心情像大海一樣難以平靜。④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四言寫景詩。2、①「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地點: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②「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 為何不管林徽因兒子怎麼解釋,很多人就是不信這首詩與徐志摩無關
    而在近現代文壇,讓不少看客接受不了的大概是林徽因和徐志摩沒能在一起。男女主角沒能在一起,並沒有擋住大家的一顆「八卦」心。大家總是希望能在兩人的文字中,找到林徽因和徐志摩曾相愛的證據,於是林徽因最經典的詩作《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在很多人眼中就成了一首地地道道的情詩。不管林徽因的獨子梁從誡怎麼解釋,很多人就是不信這首詩和徐志摩無關。
  • 最唯美的100首春天古詩(附賞析)
    【賞析】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讚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詠柳》是詠物詩的典範之作。詩006天淨沙·春【元】白樸春山暖日和風,闌幹樓閣簾櫳,楊枊鞦韆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
  • 拉貝詩3首賞析
    首賞析德尚詩2首賞析呂特伯夫詩2首賞析阿拉瑪農《破曉歌》加米涅夫《夢》德米特裡耶夫《一隻灰鴿在呻吟》漢斯·埃貢·霍爾特胡森《裡爾克傳》① ② ③克尼亞日寧《黃昏》勒熱夫斯基《詩章》康捷米爾《致智慧》裡爾克俄語詩6首博爾赫斯《雨》歌德詩
  • 林徽因和徐志摩寫給對方的詩和信,實在太美!
    林徽因、泰戈爾、徐志摩而在林徽因一生情感中,不得不提的一位便是總所周知的詩人——徐志摩。1920年四月,16歲的林徽因牽著父親的手,悄然登上了倫敦的岸。在這座多霧的城,生命中最刻骨銘心的一幕情感悲劇正徐徐開幕。
  • 今天對林徽因中一首詩的解讀將告訴你她有多害怕孤獨
    作為中華民國的才女,我們對林徽因非常熟悉,有人曾說她是個渣滓女孩,但還是有很多人喜歡她,畢竟她真的很優秀,她有才華和資本。我們來談談她的詩,這首詩叫《秋天,這秋天》。秋天,這個秋天作者:林徽因這是秋天,秋天,風應該是柔和的;太陽仍然微笑著,閃爍著金銀,吹噓自己遲早真的沒有多少奢侈!在這個秋天,到處都是色斑,山野和枝葉之間,像醉酒的蝴蝶,或珊瑚珠翠,華貴暴亂地倒地。此時,體驗就像一首歌,在山泉的水光中閃爍,飄動的珠子,濺開巖石的喉嚨,歌唱。此時,滿腔熱情全是你的,秋懂了,秋懂了那野性,秋愛是那不經意的凌亂!
  • 四川省詩書畫院現代詩書畫藝術展在臺北開展(圖)
    四川省詩書畫院現代詩書畫藝術展在臺北開展(圖) 2010年12月15日 09:09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你是人間四月天》:初為人母,林徽因就給兒子寫下這首最美的詩
    這首詩是林徽因為兒子的出生而作,帶著無限的喜悅和愛,充滿了深愛孩子的母親才會有的溫婉與柔情。在每一位母親眼中,剛剛降臨身邊的小天使都是人間最美的四月天。當他在你懷裡咯咯笑起來時,比春風還使人沉醉。林徽因是世間少有聰慧與美麗並存的女子,她對生命自然有著特別的領悟:「人只有將寂寞坐斷,才可以重拾喧鬧;把悲傷過盡,才可以重見歡顏;把苦澀嘗遍,就會自然回甘。……其實我們應該埋下一些美好的種子,只為心安;許下一些美好的願望,等待繼續。」
  • 草堂讀詩|賞析:王立世《月》
    媽媽漫不經心地說長大了自己會拴的現在拴風箏的線丟了月比我童年還遙遠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聽堂FM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 「草堂讀詩」剛剛我們聽到的是王立世的詩作《月》,今天我們一起來賞析這首詩。首先來認識一下詩人:王立世,六零後,山西山陰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在《詩刊》《中國作家》等國內外多家報刊發表詩歌1000多首,作品入選《新世紀詩典》等70多部選集。獲全國第二十五屆魯藜詩歌獎、第三屆中國當代詩歌獎等多種獎項。
  • 林徽因:懂你的人,才配得上你的餘生
    追求林徽因的青年才俊雖多,但真正懂林徽因的人寥寥。林徽因生性浪漫,但又理智清醒,她深知自己想要怎樣的愛情和人生。所以當徐志摩,等林徽因許他一個未來時,她理智地拒絕了。他們堪稱建築界的神鵰俠侶,亦如舒婷的那首詩:「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人間四月天,到底是林徽因寫給誰的?
    這首詩是林徽因所作,一首飽含情感,詩意滿滿的現代詩。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間的愛恨情仇很多人都知道,也有人說,這首歡快的小詩,就是為徐志摩所做。但也有一種說法,是林徽因為了自己的兒子所做,表達了心中對兒子的希望,以及兒子出生之後給自己帶來的喜悅。其後,林徽因之子梁從誡表示,這是母親寫給自己的詩,在自己出生的時候,母親就寫下了,只是一直沒有告訴自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