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院》以一種鋪敘式的語調絮絮地描繪這夜的靜院裡的每一番景致,以及這每一番景致中所蘊涵的情感因素。
第一節是說這深深的院子的靜的美,恰是由一群聲息鋪張而成的。圓了又殘的月,遠了的叫賣聲,離離落落滿院子的香,透那麼一點燈火的窗檻外的世界。對於滿院子的香,還有一個幻象式的比喻:「不定是神仙走過,/僅是迷惘,像夢,……全詩的基調馬上被一種幽暗中的美與神秘所籠罩。
第二節引出了那個可以「指點」,可以感知的「情緒」。正是由於「情緒」的介入,那一群聲息中的每一番景致,都被灌注了生命,賦予了個性色彩,因而也都成了抒情主人公情感世界的一部分。那「黑的屋脊」如同野獸的脊背聳立在那裡——這就賦予了物體以動物的生命狀態;又像「寂寞在嘶聲的喊」——「寂寞」和「黑的屋脊」又共同被賦予了一種充滿了人性的「嘶聲的喊」,而這兩個意象,一個是抽象的感情狀態,另一個則是實有的但無生命的物體。我們在這兒很可以感到幾種不同的存在狀態的疊印所產生的一種深層的效果,這也就是意象中所蘊涵的情感的吸攝力。另外還有「沉默」的石階,「支撐」斜斜的欄杆的「雙樹的影」,這些景物都以一種擬人化的狀態存在,抒情主人公為人們提供的自我與外界的情感共鳴是深廣的。這一節或許是全詩最為精彩的部分了,每一番景致中所蘊涵的情感因素都為詩帶來了打動人心的色彩。
第三節頗有一番戲劇性風味。假如說前兩個詩節的抒情主人公尚是以一種隱含的間接的狀態存在,那麼在這一節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卻清晰地出現了。那個角落裡邊低著頭臉的人的出現,使全詩筆調一轉,以一種斷斷續續的絮語般的句子,描繪了記憶中閃現出來的過去一段時光中的景致,更現出記憶的縹緲,過去了的時光的倏忽與永不再來,「記不得誰了,又向誰認錯!」又接著描繪一個夏夜(或許是秋夜,記不清了),有人在那裡隱約地談論今夜的天,小聲地說「星子真多」,只見「草上人描著影子」,點頭,笑,穿過藤蘿,走。這裡對過去情景的回憶的閃現,飄逸,朦朧,顯出了全詩的情感重心所在。正是由於這多少年前的一個夏夜的疊影,當夜的靜院才如此深邃和撲朔迷離。
最後一個詩節是第一、二詩節的延續。抒情主體仿佛已重新隱去了,但我們仍然可以時刻感受到有一個靈魂正與萬籟俱寂的夜的氛圍契合,一個自我與世界的本質打成一片,還有神明在傾聽並探味著靜謐中的一切聲響與萌動。這夜,這靜院,是「進展的音樂」,是流動著的生命;它深深的美是由那「紛紜」而「玄微的細網」構成,有多少的景致,多少的聲息,多少的情緒,多少交錯的記憶所鋪張而成的這一片氛圍,「怎樣深沉的攏住天地,/又怎樣交織成/這細緻飄渺的徬徨!」
在這首詩中,「情緒」是一個或虛或實的意象。儘管它的內涵顯得十分的高邈,畢竟還是可感的——「你指點看,/有不有輕風,輕得那樣/沒有聲響,吹著涼?」而詩中所描述的每一番景致,又總仿佛是「情緒」的一員:離離落落滿院子的香像是「寂寞在嘶聲的喊」的黑的屋脊,角落裡低著頭臉的人……「情緒」這個本屬抽象化的東西已被知覺化了,讓人感到靈魂也會抽芽開花。這裡的情緒仿佛啟迪了萬物,讓已經逝去的,正在進行的,尚未到來的一切都一併活動起來——那多少年前的一個夏夜也回過頭來組成了這一晚的情緒,於是有一種濃重的懷舊情緒在這蠕動的夜色裡盤桓。全詩的內在結構實際上是由兩條情緒線構成的。一條是抒情主人公的真覺:此時此地深夜的靜院,一個紛紛紜紜但又細小如微的大千世界。深院, 殘月,叫賣聲,香火,燈火,輕風,黑屋脊,石階,欄杆,樹影……這夜色中的萬籟組成了一種幽冷的人生境界,其中的意味渺不可測,但似乎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題旨。這個題旨在另一條情緒線的揭示中得以明確——在時空錯雜中引出了多少年前的那一個星夜,以及隱約憶起的那一個星夜裡的斷斷續續的人語。在這個多少有點戲劇化的呈現中,讓我們領悟到,靜院中的一切景致和由此帶來的情緒氛圍實際上都是圍繞著那一點記憶的殘骸。於是,兩條情緒線交織在同一片靜謐和深邃之中,更添一番離亂的愁緒,一種時過境遷的人生慨嘆。這種詩意的立體化效果,無論在時間上或空間上,都大大地延伸並拓展了詩境。
(黃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