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號增強貼是一個號稱可以「全場景」增強手機信號的金屬片。別看小小一張金屬片,號稱無論在地下室還是電梯間,只要貼上它,手機信號瞬間滿格。最近一段時間,手機信號「增強貼」可謂人氣爆棚,特別是各大電商平臺和網購直播間,那是絕對的熱賣。
記者搜索發現,所謂黑科技產品,手機信號「增強貼」售價其實並不高,貴的幾十塊錢,最便宜的甚至還不到兩塊錢,更有不少商家進行著「買一送一」的促銷活動。而產品版本更是五花八門,從8代9代,一直到第26代,更新換代特別快,想買哪代買哪代。
比如這款所謂的「最新18代」信號增強貼,號稱採用「雙晶片」加粗天線,所有手機都能用,安裝前沒有信號,安裝後一秒爆滿;為信號而生,可將信號提速80%,並且還低輻射。再加上清一色的買家好評,真是讓人想不動心都難啊。一看銷量,果然,十萬加。看來,當下為手機信號煩惱的人還真是不少。
玩兒遊戲卡頓、刷視頻有延遲、一進電梯就沒法接電話,讓很多人煩惱的手機信號問題,真能被這個小小的金屬卡片給擺平嗎?手機信號「增強貼」,到底是黑科技還是在「黑」用戶?為了對此進行驗證,記者從三家網店,購買了價格分別為20元、30元和68元的三款手機信號增強貼,同時還準備了兩部正規渠道購買的手機,將它們一起拿到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泰爾終端實驗室進行對比試驗。
專家首先為兩部手機安裝了測試白卡,這樣既可以降低不同運營商的信號幹擾,同時也不涉及運營商的參數信息。接下來,根據使用方法,將手機信號「增強貼」貼在手機背面相應位置。最後,將手機放入準備好的頭手模型裡,以此模擬人們生活中接打電話的場景。
中國科協「源新聞」專家庫成員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泰爾終端實驗室天線與定位部副主任 王娜:大家現在看到的是我們的人頭(部)模型,還有人手模型,它們完全是模擬我們真實的人頭(部)和人手的參數設計出來的,也是符合國際標準的。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其實大家打電話的時候手機都是貼近頭部的,或者我們在上網的時候,手機也都是握在手裡的。那麼我們今天也是用人頭(部)、人手的環境去評估手機信號貼的功能。
專家指出,手握姿勢、頭部阻擋都可能影響手機信號。但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這樣的影響因素已經在手機天線設計時就進行了規避,可以忽略不計。
中國科協「源新聞」專家庫成員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泰爾終端實驗室天線與定位部副主任 王娜:在進網檢測中,也會去全面評估人頭(部)或者人手對手機信號的影響,所以,老百姓只要是從正常渠道購買通過進網檢測的手機,都是可以滿足正常使用需求的。
總臺央視記者 魯念:我現在就在全電波暗室中,可以看到整個暗室裡的牆壁上、地面上全都是這樣一根一根的錐體,那這樣的錐體到底是什麼樣的材料呢?
中國科協「源新聞」專家庫成員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泰爾終端實驗室天線與定位部副主任 王娜:大家看到的錐體叫吸波材料,它的作用主要是吸收來波信號的,這樣可以保證暗室裡面是沒有折射信號、反射信號的乾淨環境。那被測天線測到的就是被測終端的信號,這樣就保證測試的準確性。
總臺央視記者 魯念:能看到在您身後還有這樣兩塊一直在轉的圓盤,您能解釋一下這是什麼嗎?
中國科協「源新聞」專家庫成員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泰爾終端實驗室天線與定位部副主任 王娜:因為實際大家在生活中使用的時候,像手機我們會希望在所有角度通信性能都是比較好的,所以在測試中我們也會評估手機所有的方位上的通信性能,這兩個轉盤可以保證我們可以從各個方位點上採集它的(信號)數據。
接下來試驗開始。一組測試大約3分鐘,測試過程中,手機會在轉臺上進行自轉,而模擬基站則圍繞轉臺進行公轉,以保證360度無死角接收手機信號。信號通過模擬基站傳輸到暗室外的主機上,逐漸在屏幕上呈現錯落有致的折線圖,測試結束,則會出現圓環狀的結果圖。
實驗室中,專家分別對不同價位的手機信號「增強貼」,進行了共四次比對試驗,結果如何呢?手機信號「增強貼」是否真能增強手機信號呢?
中國科協「源新聞」專家庫成員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泰爾終端實驗室天線與定位部副主任 王娜:上面這個圖是手機沒有貼信號貼之前,它的發射(信號)方向圖,下面這三個是分別貼了三種不同的信號貼之後的(信號)方向圖,可以從圖上看出來,圖形是沒有變化的。
接下來,專家又調出總輻射功率的測試數據。同樣的,四組數據基本一致。也就是說,手機信號貼對手機信號無任何改善作用。
中國科協「源新聞」專家庫成員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泰爾終端實驗室天線與定位部副主任 王娜:一方面從理論上來說,(手機)天線的長度越長,它可以接收的信號波長就越長,但是現在信號貼並沒有跟手機的內置天線相連接,所以它其實並沒有拉長手機的有效天線長度。另一方面,要增大信號的話其實是需要能源的,現在這個(信號)貼是無源的設備,它沒有辦法為放大信號去提供能源,所以從理論上來說這都是行不通的。
專家告訴我們,影響手機信號的第一因素是各大運營商設立的信號基站,基站遠近、人流密度都會影響到信號強弱。而另一大影響因素就是手機天線。您一定還記得最早的行動電話「大哥大」,需要從手機頂部拉出一根5到10釐米長的天線再進行通話,這就是最早的手機外置天線。而隨著通信技術的革新,天線從手機機身外隱藏到了機身內,變成了內置天線,數量也從之前的一根變成了今天的數根。
目前,所有手機產品在設計和進網檢測時已經對通信性能作了全面的考慮與評估,所謂的手機信號「增強貼」,既無電力驅動,也沒有和手機內置天線連接,想隔空增加信號是不可能的。
其實,不只無法增強手機信號的手機信號「增強貼」,從「包治百病」的「量子」醫療器械、可「修復鬆弛皮膚」的「石墨烯」保暖內衣,到預防近視「神器」防藍光眼鏡、「可降糖70%」的網紅「脫糖電飯鍋」……記者發現,近年來隨著短視頻網絡平臺的發展,不少產品打著「黑科技」的幌子在市場上坑騙消費者,以此大肆牟利。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也就是說,商家若以「科技」名義玩概念、博銷量,誤導和欺騙消費者,一旦構成欺詐,消費者可要求得到購買商品價款3倍的賠償。 (總臺央視記者 吳薇 劉鑫)
(編輯 張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