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破曉。沒想到這個「有生之年」的系列還能有更新的一天。
因為寫這樣一篇實在太累,能更新完這一篇,功勞最大的是我的髮際線。因為每次照鏡子的時候它仿佛在告訴我:沒事的,崽,至少肝完這一篇你還不會禿。
所以還真就寫完了,總結一下就是:情懷比髮際線更重要。
畢竟頭禿是男性成熟的標誌
▼ 這篇內容是關於目前比較熱門的華擎B450 Steel Legend主板。
網上搜了一下,我發現有很多人都在等這兩塊「特別的入門主板」的評測?(包括M-ATX版本)希望這篇評測能讓讀者獲取足夠的信息。
華擎B450 Steel Legend
什麼?你要等B550主板?剛得知,這個要在2020年Q3才會發布(消息來源可靠)。
首先感慨一下,在¥599價位,在這個丐中丐滿地走的區間,終於有一塊主板可以做到
有一說一,對於毛利很低的主板來說,同時達成這幾個成就的難度相當大。(當然這款主板存在著無法迴避的缺點,我在下文會提到。)
我認為華擎推出Steel Legend 鋼鐵傳奇系列,是要填補一些產品線上的缺失。
AMD 的RYZEN處理器性價比一直都很高,關注對應主板的用戶也是相當多。
單看B450主板,在600~800元價位,可能是華擎主板產品的荒漠。
在更低的¥599價位,說白了就是「丐板天堂」,同時也是其他主板顏值的荒漠。
區間內華擎有一款B450M PRO4,它的競品是以下這些:
每一塊都是美如畫
以上這些主板對於遊戲玩家而言都是不完整的:缺少美觀的馬甲、沒有ARGB接口、沒有RGB區域、供電乏善可陳(這個好像無解,售價擺在那裡)。
而B450M Steel Legend / B450 Steel Legend的出現,直接給¥599價位增加了這樣一款產品
好像,看著還行?
僅從外觀角度,瞬間就成了這一區間裡的「妖豔賤貨」。
▼ 如果這兩款主板(ATX/ M-ATX)能保持目前的售價,我覺得PRO4系列應該可以被顏值更高的Steel Legend鋼鐵傳奇取代。
畢竟在配置差不多的情況下,我們無疑會更傾向於外觀更好看的那一款。
「破曉評測室」依舊是本著「一篇搞定」的目標來撰寫,不僅是曬單曬物而已,更會有一些縱深或者橫向的梗。
——儘管我一直致力於划水曬單。
我本身是個懶散又喜歡說騷話的人。
我將這個系列定義為:就像Soldier在戰壕裡說「打完這場仗我就回去和未婚妻完婚。」這種必死梗,算是Flag的高級形態。
但話又說回來,沒有Flag,怎麼種莊稼?
就像Ciri追求的是自由意志
如果想透徹了解某款產品,這一系列還是很適合的。當然,個人的角度總是有局限性,歡迎評論區交流。
最近比較喜歡賽博朋克的風格,圖片也嘗試玩這個路線。
直到今天,B450依舊是目前值得入手的晶片組
理由如下:
1.性能。剛發布的R7 3700X的TDP僅為65W。更新BIOS後的B450同樣支持第三代RYZEN 處理器,這讓一堆供電不突出的B450主板有了翻身的可能。
2.時間。可靠消息,AMD B550晶片組的發布時間為2020年Q3,還有1年多的時間。
3.價格。按照慣例,Socket AM4 接口的主板的首發價格並不便宜,沒錯我說的就是X570。正常情況下兩個季度以後價格會趨於合理,何況還有MaoYi戰的不確定性。這也使得B450這一晶片組壽命會相當長。
4.友商。無法得知intel下一代會不會強制換主板,但結合歷史,想來概率很大。
結論:AM4接口的主板是真的良心,連著用3代。在2020年 Q3 的B550面世之前,B450是良心之選。
如果決定用RYZEN系列的處理器,又追求性價比,B450主板還是目前的首選。
如果追求性能,可以考慮上不久以後的X570上市,增加了PCI-E通道,對於多NVMe盤用戶而言還是有意義的。
而且,X570的主板都很好看。
▼ 對於不少品牌而言,X570絕對是顏值井噴的一代:
ASRock X570 Taichi 也就是新款太極
華擎的商務和工礦主板本篇就不提及了。
普遍共識ASRock的PRO4系列的性價比相對高一些,幫朋友裝機的時候經常有指定要PRO4系列來合理壓縮預算的情況。再者就是A320M-HDV+ R5 2400G核顯套裝用到老。
而在華擎的電競級產品中,此前一直由 「Killer 殺手」、「EXTREME 極限玩家」 和 「Taichi 太極」 系列挑大梁。以上的系列一直發展到今天。
ASRock Z390 Taichi
這一代華擎推出了兩個新系列:「Phantom Gaming 幻影電競」和「Steel Legend 鋼鐵傳奇」
首先是ASRock的 「Phantom Gaming 幻影電競」 系列,主要在有線網卡帶寬上做了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系列的iTX主板供電做得很好,相當能打。
幻影電競系列貫穿了上至太極無線版,下至SLI /AC的多重定位
譬如Z390 Phantom Gaming 6,內配幾乎就是去掉無線網卡的Z390 太極(同時降低了價格)。而PG9的定位更是對標太極無限版。
ASRock Z390 Phantom Gaming 6
▼ PG6貼心地帶有獨立的開機鍵和重啟鍵:
▼ 但其實「Phantom Gaming 幻影電競系列」的上限並不只是PG9(PG9沒有在大陸開售)。
PG7 &PGX
▼ 從新聞上看華擎未來還會有 Phantom Gaming X 系列,可能是對標 真 · 頂級旗艦的款式。(X是10,比PG9規格更高,暫不確定是ACE級別還是GODLIKE)。
在首發時並沒有PG X的列席,DR.MOS+WIFI6(802.11ax)+正反面裝甲的組合,估計是華擎重回高端的殺手鐧。
Z390 PG X 是全球第一片搭載WIFI6的電競主板
▼ 我們期待了很久華擎的旗艦級主板,太極是能打,但夠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旗艦。(至尊平臺華擎有OCF超頻方程式系列)
太極定位於中端偏上的位置
▼ 從宣傳視頻裡可以看到Z390 PG X帶了金屬背板,這是GODLIKE都不曾有的裝備。
如果你總感覺太極缺少了點什麼,那種缺失的感覺也許我們能從剛發布的PG X中找到答案:
曾經有一個每年做旗艦主板的品牌,名字我就不說了,大陸主板出貨量前四能佔一席。
他們告訴我:
這種高端(他的意思應該是頂級)主板雖然賣得貴,但是你說真能賣出去多少?我們每年要砸進去多少錢,還是都是虧的。
但是沒辦法,就是有這種少數消費者他們想要,那我們就給他做出來,不是利潤的問題,而是我們的態度,我們品牌的使命。真的是這樣的。
其實這種做法確實可以折射出企業的態度:不想作用鹹魚是要付出代價的。
▼ 跑量的永遠是中低端主板,旗艦主板的研發和測試成本會高很多,甚至利潤都支撐不起成本支出。
就像之前讓大家驚嘆的技嘉水雕主板,確實是技嘉用來秀肌肉的存在。
售價¥12888的:技嘉Z390 AORUS XTREME WATERFORCE水雕旗艦水冷主板
▼ 忘了說了,華擎也了自己的水之力主板AUQA(阿庫婭?),用某技術的原話是:「只要你們想要有,我們就能給你做出來。成本反而不是我們要考慮的。」
來自COMPUTEX Taipei 2019,偷拍來的圖片,目前還在NDA(保密協議)階段,PCH裝甲上有主板的標號:限量999片。
上邊說過。Steel Legend 鋼鐵傳奇系列是要填補一些產品線上的缺失。在600~800元價位,B450 PRO4再能打,顏值上也不夠。
它的定位就是對於預算壓縮得很緊,但又不想縮成狗的那部分用戶。他們只在乎的是穩定耐用,但顏值不重要。
但現在有了新選擇,一樣的預算,你可以理直氣壯地追求外觀的及格和完整的RGB燈效接口。
華擎OS:「這位少俠,你為何不加點小錢,我們給你更好看外觀。」
目前Steel Legend 鋼鐵傳奇總共有三塊新品主板:
1.Z390 Steel Legend ——intel Z390晶片組ATX大板
2.B450 Steel Legend ——AMD AM4 B450 晶片組ATX大板 ¥669
3.B450-M Steel Legend —— AMD AM4 B450 晶片組M-ATX中板 ¥599
▼ 我認識一個做產品研發&產品經理,本身又是BOSS的朋友,我經常笑他設計出來的東西是「工程師審美」。
但這類思路套用到主板上,只能說「還是直男更懂直男啊!」。
華擎的這一系列主板,在外觀上更加講究。縱向去比較,可以說華擎在這個價位的主板,終於有外觀能看的了。(以前是真的不太行)
ATX板型價格對標的是ASUS Prime B450 PLUS,MSI B450 TOMAHANK,M-ATX對標的是 技嘉的B450M DS3H,怎麼看都不會吃虧。
OS:這次是華擎的R&D和PM集體甦醒了?其實這是一種對市場需求變化的適應。
另,這一系列的內容排版都挺傳統的,也符合多數人看評測的閱讀習慣。
但我本身又是一個寧可閒嘮也不想在包裝開箱上浪費篇幅的人,所以開箱3圖走一波。
第一圖:
第二圖:
第三圖:
OK,包裝、附件部分就PASS了。這部分不想浪費時間。
B450 Steel Legend特好看?好像並不算。
電商平臺裡高端主板見得多了,看中低端主板的目光也挑剔了不少,凝視過萬元水雕後看誰家的主板都沒個樣子。
▼ 但客觀說,¥699價位裡B450 Steel Legend肯定是合格的,¥599 價位裡B450M Steel Legend的顏值無疑是超水平發揮。
價位接近的比較一下,更好看的主板當然有,但是要加錢。
在硬體領域,一款產品憑實力脫穎而出的方法至少有三個:
1.狂堆料。
2.夠便宜。
3.顏值高。
這三點能佔據一個就可以上市,佔據兩個就是爆款潛質。
類似的例子有很多,譬如曾經的影馳名人堂系列顯卡和HOF內存,又或者迪蘭Devil,就是硬生生殺出一條血路的典型。
迪蘭Devil
這個思路放到B450 Steel Legend上,我覺得佔據了2.3兩條。
▼ 倒不是說這塊主板的顏值有多出類拔萃,而是它的競品都不是那麼能打,只要比同價位的好看些就是優點。
要知道臺灣主板御三家的產品線拉得很長,入門主板如果什麼都配齊會影響中端主板的出貨。
剛好華擎在這個區間有提升的空間,所以順勢而為做了這兩款主板。
▼ 由於三款Steel Legend 同時面世,因此風格均保持一致,以系列的形式推出後,外觀也變得很有辨識度:
▼ 先說Steel Legend 的I/O裝甲,造型上對Z390 Taichi 太極有了一定的繼承,事實上華擎這一代全系列都對這個I/O裝甲情有獨鍾。
倒是新款旗艦PG X、PG 7 和Z390 鋼鐵傳奇跳出了這個框架。
▼ 另外和EX4 Taichi的區別是:Steel Legend 的散熱片規格會比太極弱一些。
當然,這裡我拿¥599/¥669價位 B450 Steel Legend ,去和Z390 / X470Taichi這種突出性價比的主板去比,未免過於殘暴,畢竟不同的供電規格對應不同的散熱規格是理所當然的。
▼ 儘管MOS Shild的體積有所收縮,但外觀還不錯(應該是ASRock X470 MASTER SLI同款)。
頂部MOS Shild斜切的設計依舊是華擎這一代的風格,非常統一。
▼ 通過增加溝槽的方式來擴大散熱面積,利用機箱風道的氣流確實可以提升散熱效果。
不論是B450還是X470,超頻使用都需要MOS管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溫度。事實上很多卡頓並不是因為CPU溫度過高,而是因為供電模塊的溫度降不下來。
▼ 最後我想說,這個造型的I/O裝甲應該是華擎最後一次使用了,本世代的風格到此為止。
▼ 這一系列的特點是主板的各種裝甲取消了圓角:
▼ 其實之前我就覺得Z390 EX4和那種帶點圓弧的M.2 Shild 不夠硬朗。
這種設計放到PCH Shild為原型齒輪的Z390 Taichi上還可以自圓其說。但M.2 Shild 的圓弧元素要是保留到Steel Legend系列,那就是從研發到產品經理一條龍的鍋。
▼ 好在華擎是清醒的,這次的M.2 Shild 稜角分明,簡單清爽。
M.2 Shild 表面有覆膜保護
▼ 工藝上也從噴砂變為了部分採用金屬拉絲,在用表面工藝的區別來形成不同的區塊。
雖然說這款主板在價格上是入門級,但細節上並不粗糙,能感受到一些用心的點。
M.2 Shild = M.2 ARMOR,,M.2接口硬碟盔甲
▼ B450南橋晶片的溫度會比X570低很多(後者都被迫加風扇了),但這款主板依舊做得比較厚重。
PCH Shild可以有效將南橋晶片的溫度導出,再利用機箱風道進行降溫:
M.2 ARMOR和STEEL LEGEND的字符是平行的
▼ PCH Shild確實不如太極有個性,但作為入門主板。。。。挺好。底部帶有RGB燈珠(EX4和太極也是這種設計),相比¥599的競品們,已經不在一個次元。
▼ 南橋裝甲表面工藝也是點噴和拉絲相結合,但紋理分層遠不如M.2 裝甲那麼分明:
▼ 比較詫異的是這塊加厚的金屬裝甲還做了鏤空的通風設計。
我並不認為風能進去很多,估計更多的是出於美觀的需要:
▼ 三塊金屬散熱片整體一覽:
▼ 最靠近CPU的那條PCI-E槽做了金屬強化,這一設計在各家的主板上都能見到,因為目前的顯卡散熱器的重量都很大,長期使用對PCI-E槽會有一個向下的壓迫。
此外也有大力出奇蹟的神人,拔顯卡前不解除鎖扣,直接帶著PCI-E槽一起拔出來的。合金卡槽,以抱制暴。
▼ 主板基材為玻纖,塗裝上採用了馬賽克 or 軍事迷彩風格?僅作為裝飾,個性化倒是談不上。
圖片右下角是ARGB接口,3針5V。燈效變化比4針 12V 5050接口要更加豐富。
PS/2、USB2.0*2、HDMI、DP、USB3.1 Gen 2 Type-A、USB3.1 Gen 2 Type-C、USB3.1 Gen 1 Type-A*4、RJ-45。網卡為Realtek RTL8111H(千兆網卡)
▼ 首先是控制晶片:uP9505P
▼ 這款PWM以前倒是在顯卡上見到過,最高支持3相。B450公版設計就是4(3+1)+2(內存感覺可以到1?)。
其中一相留給核顯,因為B450也有可能帶APU工作。其它主板的B450可能喜歡宣傳6相7相供電(約定俗成),其實用在CPU上的多數只有3相。
當然,具體效果和很多因素掛鈎,譬如MOS管排布和電感質量,光看圖是說明不了實際體驗,下文會有拆解。
▼ 音頻區四顆日系尼吉康音頻電容。布線上確實有和其它IC做了分割。另外音頻區分割線的RGB這一代依舊沒有。
▼ 音頻控制晶片為Realtek ALC 892,定位主流不算旗艦。
▼ PCI E Gen3的開關為恩智浦的CBTL04083B,這部分還算滿意:
▼ 24pin供電區域的VRM設計 : 官標支持 DDR4 3533+ (OC)
▼ MOS管為臺灣大中(Sinopower)的SM4337,用它家的場效應管被用在主板上還是很普遍的,華擎尤甚?ASRock X470也有部分型號採用SM4337。
▼ 靠的非常近的兩個4pin接口。可以用來接CPU風扇和拓展風扇:
▼ 4針12V RGB接口,目前依舊有不少RGB風扇支持這一規格:
▼ 拆除散熱片後的CPU供電模塊:4+2相供電,2相給內存
▼ 採用了日系尼吉康12K黑金電容,常規操作:
▼ 電感為60A,阻抗更低,發熱更小(但B450普遍還是受限於供電相數):
▼ MOS管為SM4337+SM4336的結構,一上兩下,這套方案華擎用的算比較多的。
並不算特別NB供電方案,在B450M-Steel Legend 的基礎上+100元,某牌的B450做到了兩上兩下,但主板毛利那麼低,確實無法忽視100元的售價差距。
不過二者帶R7 2700X超頻都是有心無力的感覺,普通用用是可以。
▼ 標準的8pin 供電,如果要搭配R7 以及長時間超頻使用,建議使用X470 、X570主板,一分錢一分貨,供電會好很多。
▼ 帶6個SATA3接口,這次沒有採用3X2的布局,而是橫向分布6個接口,更加易於插拔:
▼ 存儲方面,配備6個SATA埠,第2個M.2 PCle插槽在SATA埠下方,速度還是只有 PCIe 2.0 x2 通道,如果你是PM981這種的,第二根M.2插槽跑不滿全速(晶片組帶寬就這樣),用作WIFI卡倒是沒問題。
靠近CPU的M.2接口是和PCI -E(顯卡)共享帶寬,顯卡會是8X,第二個M.2和SATA5.6插口共享,插上後SATA5.6接口就會關閉。
CPU:AMD R7 2700X 八核心十六線程
主板:ASRock B450 Steel Legend 鋼鐵傳奇
顯卡:msi RTX2080 GAMING X TIRO
內存:Klevv CRAS X 8GB ×2 3200MHz
電源:安鈦克 HCG X850 金牌全模
硬碟:海康威視 C2000 Pro 512GB
散熱器:安鈦克Antec K240水冷
機箱:安鈦克Antec 復仇者DA601
① R7 2700X目前依舊是目前民用級CPU中,各方面相當均衡的一款,這裡也期待一下R7 3700X的超頻潛力 。
▼ 8核心16線程,加上4GHz的主頻,以及低於i7 8700K的價格,讓這款CPU相當有競爭力,對於已經入手的用戶而言,真心可以戰很多年。
②電源選擇了Antec HCG X850玫瑰金。
海韻方案,在外觀上更有特點。RTX2080的瞬時峰值功率真的不低(就像用VEGA56搭配650W電源有時候會遇到直接斷電黑屏的情況)。
▼ 雖然電源也有峰值功率,但數據無價,這邊稍微多了預留了一些餘量。同時也建議購買VEGA56及以上顯卡的用戶,電源選擇不要低於750W(我記得AMD官方有標註)。
③顯卡為微星的RTX2080 GAMING X TRIRO魔龍。
也是本代旗艦級別的顯卡散熱模組,外觀顏值明顯超越了上代魔龍甚至閃電。
④散熱器選擇了安鈦克Antec K240水冷,現在一體水冷可選的產品比較多,按需選擇即可。
——主要還是看水冷頭的顏值。
自帶的導熱矽脂非常方便:
⑤硬碟選擇了海康威視的C2000 Pro 512GB。天貓店不知怎麼的能用一張-100的優惠券,¥399到手。
不得不說這硬碟的散熱馬甲做的真的很糙,應該屬於M.2硬碟馬甲中墊底的存在,建議直接用主板的原裝馬甲。
毫無設計感和質感的金屬馬甲
⑥機箱為安鈦克復仇者X(DA601)
在目前的新出機箱中算是比較耐看的一款。如果不喜歡光汙染,牆裂推薦P101靜音機箱,不含鋼化玻璃也有12.4KG,很重,靜音效果也比較理想。
其實華擎的BIOS基礎是可以的,就是美觀程度一般。
另外引用某行業內大牛的說法:主板做BIOS比主板布線設計,要難十倍。自那以後我是真的發現錯怪很多國產主板了。
▼ 其實普通的主板搭配R7 2700X完全可以使用自動模式,CPU自己會超頻(每家專門有工程師負責測試這一塊的參數,別讓人家的心血白費)。
如果喜歡自己超全核心,改為手動模式即可,還有切記選塊好主板。
▼ 官方標識支持3533+(OC)的內存,相比曾經的B350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不過內存頻率方面RYZEN確實要比intel Z系列晶片組要弱一些(B系列依舊鎖頻)
▼ A-XMP 直接到8GB×2 3200MHz,用的是Klevv CRASⅡ :
▼ 後來主板還給朋友了,發現關於BIOS截圖少了,找了幾張英文界面的以供參考:
可以說BIOS本身是易用的,只是這款主板超R7 2700X全核還是比較難,換別的B450主板也會有類似的問題。如果是R5 2600X會輕鬆很多。
華擎有自己的超頻軟體。話說微星也是今年才把Dragon Center給出樣子,華擎要更早一些。
華擎的超頻軟體叫做A-Turning。不同主板型號對應的A-Turning會有所不同,換主板後要把其它的A-Turning卸載。
▼ A-Turning可以便捷地調節CPU的頻率和電壓,以及內存電壓:
▼ A-Turning中修改後,點擊保存可以馬上看到當前的硬體信息,以及硬體監視器的狀態:
▼此外這款軟體還集成了PWM功能,可以調節風扇策略,而不比重啟主機在BIOS裡調節:
▼ 在A-Turning中設置了全核4000MHz,在監視器中顯示為3991.8MHz並小幅波動。
▼ 4GHz下的R15跑分:
▼ 1744的分數已經是i7 4770K的兩倍多了。i7 4770K是一款2013年發布的處理器,那以後幾年intel都在擠牙膏。
關於這款主板,前面我已經介紹得很詳細了,供電中規中矩,顏值不錯。
但真正的不足其實是在RGB方面。
這款主板3針、4針RGB接口都有,缺點在哪裡?
答:硬體的RGB兼容性。
首先我要說的是,任何能接在RGB針腳的產品,包括且不限於機箱、風扇、燈帶、顯卡RGB擋板,這款主板都是可以被驅動調節的。
但直接插上的的RGB產品,RGB有一定的兼容性問題。
主要是顯卡。
▼ 因為目前大家都在做封閉的生態。因此像微星和華碩,使用不同的SDK,自然也就無法驅動。
華擎的PolyChrome並不能調節魔龍的燈效,好在魔龍的默認燈效還是挺好看的。
▼ 但是有些玩家就是喜歡整個機箱一起聯動啊,怎麼辦?
這個問題無解?也不盡然。華碩的顯卡用微星驅動無效,反之亦然。唯一的解決方式就是自己也做顯卡。
臺北COMPUTEX展出的顯卡,可能是ASRock RX5700 Taichi,中間是ARGB風扇。也就是說華擎的下一代非公顯卡,顏值上是值得期待的。
▼ 再說olyChrome,界面做得比較簡單,也可能是因為之前自己的全家桶還沒著落,先應付一下。
要知道微星的Mystic Light3就像是一夜之間做得很完善(以前也挺弱的),不知道華擎有沒有這種可能性。
▼ 華擎PolyChrome可以對選中的區域進行燈效編輯,如果你的線插在5050RGB接口,只要單獨設置這個接口,那麼機箱風扇燈都會被統一控制。
同時PolyChrome也提供了I/O裝甲和PCH等區域的單獨設置。
▼ 選擇好區域之後,可以燈效,譬如彩虹、波浪、呼吸、雷達等,可以走默認,也可以單獨設置顏色。
就是漢化做得不是很到位。
▼ 另一個問題是內存條和外設需要單獨設置,不過也確實可以部分同步。華擎PolyChrome用的是雷蛇開發的SDK,從軟體上就可以看出來。
由於使用的是科賦,直接同步失敗,只能間接設定相同的燈效來達成曲線同步。諮詢了技術,對方表示目前和金士頓、芝奇和海盜船的RGB內存燈效支持比較好,其它的還需要完善(科賦:嗯???)
B450M Steel Legend一款供電中規中矩,但是顏值屠殺這一價位的主板。(PLUS會員¥599,券後¥569)
B450 Steel Legend 一款供電中規中矩,顏值尚可,但RGB接口和RGB區域領先同價位主板的存在。(¥669)
綜合來說,我覺得這兩款主板的性價比都很高,這兩個價位真的很少出現這種有趣的主板。畢竟對於御三家而言,如果配置太齊全,會影響1K左右價位主板的銷量。
下邊這張看著怎麼有閃電的風格
感謝閱讀,下篇見~
本文轉載自:什麼值得買
原文作者:破曉
原文連結:
https://post.smzdm.com/p/a78emz0l/
華擎京東自營旗艦店:
https://mall.jd.com/index-1000000509.html
華擎天貓旗艦店:
https://huaqingkeji.tmall.com/
http://www.asrockchina.com.cn/china/
華擎嗶哩嗶哩官方頁面:
https://space.bilibili.com/395606249
華擎科技大陸官網:
http://www.asrock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