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在首鋼冬奧廣場一座保存完整的28米高「筒倉料錐」工業遺產本體內,正在進行一場「重返·萬園之園」——數字圓明園光影感映展。這裡是RE睿·國際創憶館,是全球首個以「文化遺產+數字創意」為內核的沉浸交互體驗館。
「這場光影感映展由清華大學歷經20年研究,在史料、圖檔、考古發掘現場、老照片、銅版畫等錯綜複雜的歷史線索中構建還原出圓明園的歷史原貌,並通過數位技術進行還原,將圓明園消失的50餘處美景得以重現。」RE睿·國際創憶館館長楊思告訴記者,這是這項成果首次面向社會進行展示,「光影感映展通過5G+8K高清影像和AI+AR等技術,實現了內容的無限延展。」
據楊思介紹,展館所在地曾經是首鋼用於存儲鐵礦、氧化石、焦炭等煉鐵原料的筒倉,縱深20餘米。展館保留了它的原有結構,變身為全新的文化數字創意展館。在這裡,參觀者將感受到全視域聯動影像和全沉浸時空倉的極致感官體驗。
進入展館,抬眼可見特殊而豐富的空間布局,將圓明園的歷史通過數字還原技術,為觀眾進行介紹。這裡陳列了來自中國、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百餘件圓明園珍貴史料圖檔,包含圓明園的設計圖紙、老照片、數字流散文物等,以及現存最完整的西洋樓彩色銅版畫。
「這些珍貴的圓明園相關遺存,恰似歷史的碎片,藉由我們將開啟重返圓明園的路徑,在全沉浸時空倉開啟一場夢境與現實的穿越之旅。」楊思說。
這場穿越之旅的發生地就在筒倉內。「我們用筒倉現有的高度空間和中心底部原有的11.5米高的下料錐進行有機結合,通過運用高畫質、高清晰度等人工智慧設備技術,將富有動感和視覺衝擊力的畫面,呈現在觀眾面前。」楊思說,「觀眾以數字復原研究者的視角,在縱深20餘米的500平米聯動影像空間中,見證圓明園海晏堂遺址的數字重生。」
音樂響起,數道光柱從天而降,整座筒倉瞬間變為時光穿梭機,覆蓋場館一周的雷射投影同時亮起,圓明園的遺址畫卷緩緩展開。廢墟中,逐漸出現了西洋樓的輪廓,坍塌的石構件重新歸位,一片片琉璃構件從巨型筒錐出現,緩緩升起,海晏堂自其中重新拔地而起。陣陣齒輪轟鳴,正是歐洲傳教士蔣友仁為大水法量身設計的機械給水系統,溯源終流,十二獸首再次湧出清泉。
「為了這場光影感映展,光空間改造利用方案我們就設計了10餘稿,布展方案更是一輪輪做了上百稿。」楊思說,為了最大限度的維護工業遺產原狀,團隊通過吊掛鋼結構體系將參觀區域和螺旋樓梯懸掛在錐體上方,通過凌空鋪設的穿孔板、玻璃平臺獲得獨特的空間感受。
「我們不希望它是一個靜止的空間,希望能夠具備更多的跨界可能性。」楊思表示,館內集成了100多種不同型號的數字設備,既有業界新品,也有通用型產品,重點在於為內容提供最優表現。「我們將通過與全球數字創意產業鏈的眾創共建,為AR、VR、智能製造、教育、文創等行業提供極富吸引力的的跨界應用場景,帶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研發。」
圖為觀眾正在參觀數字圓明園光影感映展。本報記者 祝君壁攝
圖為RE睿·國際創憶館外觀。本報記者 祝君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