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識丨何謂佛所說的"大丈夫"?第一條就有許多人做不到

2021-02-16 慈航法炬

何謂佛教所說的「大丈夫」?

有一位比丘向佛陀請教:「世尊!您在不同的場合反覆告誡我們:出家比丘都要誓做大丈夫。請問怎樣才能堪稱『大丈夫』呢?」

佛陀回答說:「要想做『大丈夫』,需要具備四個標準。」佛陀解釋說:

首先,這個人能夠很好地守護自己的六根,講道德,守規矩,知進退,明事理,努力做到身不放逸。不僅如此,並且要時時保持頭腦清醒,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犯糊塗。

第二,他能夠清晣地認識到世界的本質為「苦」,並無快樂和恆常可言:無論是愉悅的、痛楚的,抑或令人無動於衷的,都能夠及時加以辨析,從而體悟到「諸受是苦」的真理。

其三,需要管住自己的「心」。我們的「心」其實並不老實,它既如狂象亦如野馬,分秒之間萬千雜念不請自出,使得我們晝夜不得寧息。把這顆「心」守護住,不讓其溜出樊籠,乃是我們學佛修行的第一要務。

最後,還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世間諸法皆因緣和合而生,緣合即生,緣盡即滅,遑論有真我的存在?此即「觀法無我」。當我們達到「無我」之境時,名聞利養頓時雲消霧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豈是虛言?

佛陀對比丘說:「上面說的四個方面,就是我們常說的四念處。倘若比丘能依四念處而住,他就有資格被稱為『大丈夫』了。」

往期回顧↓↓↓

般若講堂丨如瑞法師:每天給自己一個檢驗

智慧法語丨佛說菩薩是以幻化的形象度化幻化的眾生

佛教常識丨去寺廟上香拜佛,千萬要記得這些規矩

智慧法語丨佛說你得經歷這樣一個過程才能開悟

佛教常識丨世紀謊言「地獄門前僧道多」的歷史真相

相關焦點

  • 佛教怎樣看待同性戀?
    所以說,按照戒律的解釋,同性戀之間的性行為,是邪淫的罪業,當然,在邪淫的果報上,同性戀與異性戀是同等的。同性的性行為,由於性的接觸與不同性別間的行為接觸不同,因此更容易產生對性行為方式方法、對性心理的種種執著、放縱或者壓抑,因此更容易產生煩惱。所以在這一方面,同性的朋友更需要有克制自己過度的欲望的決心。
  • 【學·分享】懶貨,來條"士力架"!
    作家聽完吳邪的故事, 卻發現其中有很多疑點, 吳邪到底說的是自己的臆想, 還是真相更加可怕複雜, 因為吳邪的離開變成了永恆之謎。  電影講述的是長相俊美的夏木,因為雙親的相繼去世,變得自我封閉。直到清純可愛的舒雅望出現後,他的人生才從黑白變成彩色。但是舒雅望身邊卻有一個青梅竹馬的唐小天,因此他們三個之間展開了一場愛情追逐戰。
  • 佛教對同性戀的看法是什麼?
    我讀過您許多很好的著作,也聽過您的講經,我甚至在網站上讀過一些材料,但沒有這方面的答案。我的問題如下:1.佛教譴責基友嗎?2.假如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信奉佛教,然而同時也是一個基友,這算不算是破戒,特別是那條「戒不正當性事」?3.假如兩個男人相愛,是否有錯對於基友,我還有更多問題想請教您。長老的許多著作講解了佛教的邏輯與智慧。
  • 所有加拿大人的"效忠"對象!她從女神到"奶神",告訴你什麼才叫超長待機...
    而再過幾天(6月6日),這位加拿大人的"君主"將度過她89歲的生日。其實現在,大家都在等待一項新紀錄的誕生,到今年9月10日,女王即將打破英國1200多年來在位時間最長的記錄,從"超長待機"變成"最長待機"。
  • 佛教如何看待同性戀?達摩難陀長老的回答是……
    過去幾年中,我那些同為同性戀的朋友們一直向我提問,他們有興趣了解佛教對同性戀的觀點。在今日世界裡,很難過地說,同性戀仍然被當成是社會唾棄的對象,認為這些人不幹正事,只思淫慾。這種根深蒂固的形象造成了在工作單位上對同性戀的歧視,這在亞洲國家尤其嚴重。 根據我的理解,象伊斯蘭教與基督教這樣的宗教是譴責同性戀行為的,但是我常常自問佛教是怎樣的態度。
  • Yellow fever,北美白人男性迷戀亞裔女性,是"情"還是"病"?
    胡以第一人稱在文中寫道:我的朋友翻閱著一名男孩的臉書(Facebook)相冊。這個男孩是白人,生長在白人社區,學校也是以白人學生為主體。然而他的照片中總是出現許多亞裔女孩的身影。"他一定是有yellow fever,"我的朋友總結道。
  • 佛教對同性戀的觀點
    Sri Dhammananda Nayake Maha Thera)來自斯裡蘭卡,多年擔任馬來西亞佛教大長老。以下為達摩難陀尊者與一位同性戀者的電子郵件通信。信中,一位同性戀者主要提出了以下問題:  1.佛教譴責同性戀嗎?  2.假如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信奉佛教,然而同時也是一個同性戀,這算不算是破戒,特別是那條"戒不正當性事"?
  • 何謂「佛」?大乘佛教興起之初,下了這十六條「定義」!
    在上座部佛教中,佛陀指的就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他是教主,是偉大的導師,是一位達到徹底覺悟的人;而在大乘佛教中,釋迦牟尼則被視為一位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十方還有無數無量的佛。
  • 【人人說】教你如何"買",盤點日本藥妝店的「寵兒」(上篇)
    這個染劑臺灣也有,但這次有被請託到,一次要十盒~~p(^-^q),而且沒有刺鼻藥水,那個白頭髮的人可以直接染過去哦,而且很有「凍頭」喔![不多說眼藥水就是上面二種最熱銷,參天跟小花囉~~可以馬上改善疲勞及止癢],饅頭媽常常是個"大紅眼",試點了小花眼藥水,清清涼涼的,有改善眼睛疲 勞和充血喔!
  • 孫悟空在佛教排名第38位,那麼他在道教能排到第幾位?
    在西遊記結尾,孫悟空被封為鬥戰勝佛,原著列出了佛教的地位排列名單,孫悟空列第38位,是排名最末的佛,當然這與資歷有關,畢竟他與唐僧剛剛成佛,排名自然要靠後,不過不管怎麼說,孫悟空在佛教的地位不算太高,至少未進入高層,僅算個中層幹部而已。
  • 《信心銘》略說
    ~~~~~~~~~~~~~~~~~~      現在開始微博簡單講解「信心銘」,微博字數有限,疏漏難免,請諸仁者雅量海涵:願禪法廣傳,點滴智慧,滋潤心田,所做皆辦。序言:      「信心銘」傳為禪宗三祖僧璨大師所作,又因牛頭山法融禪師有著作「心銘」,與此文字義理相當,因此有人懷疑「信心銘」不是僧璨原創,不管是誰寫出,「信心銘」在禪宗文獻的重要性已經無法被忽略!全文以四字的歌訣形式寫出,內容涵蓋大乘佛教般若空性和如來藏思想合流,又有實相觀照的指示。實在是贊!
  • 佛教:佛前上供「花果」,這幾點常識,要謹記!
    我們要明白,不論自己供養什麼,佛菩薩是不會用的,所以我們切莫有和菩薩做交易的打算,信佛不是搞賄賂,佛菩薩不會因你供養的多寡或者貴賤而生分別心、區別對待。經典裡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 "亂彈"新聞理想:"這麼漂亮的姑娘不拍AV可惜了"
    有一次北京的大領導來杭州出差,同事們陪在左右熱情洋溢,我話少在一旁靜靜聽著他們聊天,一個也是做商務的男同事問我,你這麼不愛說話能做好商務工作嗎?我回答他說"做小姐的不是非把淫蕩寫在臉上胸相畢露才能做好,改頭換面使自己看起來像良家婦女的反而更受歡迎",真正有理想的小姐從不靠賣弄胸脯吃飯,而是仰仗緊緻的內涵,後來我把這種理想豐滿不走尋常路地接客模式簡稱為改良,也可以叫中間道路。
  • "沒文化,真可怕"
    常常聽人說:"沒文化,真可怕"。可"文化"到底是什麼呢?是學歷,是經歷,是閱歷,都不是。看到網上一個很靠譜的解釋,說文化可以用四句話表達: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胸口摸得著的尺寸叫——胸圍;胸口摸不到的尺寸叫——胸懷。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叫——視線;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叫——視野。
  • 佛教常識丨什麼是四諦?
    諦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譯,意譯為不顛倒,引申義就是真理,聖諦就是聖人所知之真理,那麼,四聖諦就是聖人所知的四條真理。《中論疏》說:四諦是迷悟之本,迷之則六道紛然,悟之則有三乘賢聖。也就是說,若能如實知見四諦,便是聖者,因此稱為四聖諦。四諦的真理就是苦、集、滅、道,四諦告訴人們世間的因果以及出世間的因果。
  • 加拿大丈夫 "怪異"性癖:要像日本小片表演,自己做清水健!中國女子忍無可忍離婚,竟被遣返!移民官:"老公要求很合理呀~"
    當她告訴邊境管理局官員,自己是因為無法忍受丈夫特殊的"愛好"才離婚時,官員不以為然地說:"你們既然已經結婚﹐這樣的要求是合理的。作為夫妻,你丈夫對自己的妻子有某些期待很正常。法官表示:"強迫妻子參與令她覺得不舒服的表演式的性生活,是不合理的"。法官表示,可能L女士的第一任丈夫也只是想找個保姆加工具:既能幫忙照顧自己母親、又能滿足自己的"特殊愛好"。法官支持L女士的上訴,因為"證據可信":在談到丈夫性要求時,L女士提供了不少他的行為和自己的感受細節。
  • 佛教:佛前上香,這3條「禁忌」,一定要知道!
    比如我們在佛前供花,儘量不選用有刺激難味氣味的花來上供,花要清香美好,清淨莊嚴道場。佛前供果,水果不要有壞的、氣味不好的,上供前一定要清洗乾淨。佛前供水,最好用可以直接飲用的純淨水,且在佛前供水也有相應的「規矩」。佛前供燈,無特殊情況不要人為吹滅,燈代表光明與智慧,破除人的無明煩惱,徹夜長明為宜。
  • 還記得那個"豔照門"的第一車模獸獸嗎?網友列治文偶遇,穿著加拿大鵝牽手老公!
    來源:這裡是溫哥華ID:vancouver-ca還記得那個"豔照門"的獸獸嗎?
  • 佛說諸法皆空,為何因果不空?
    文/耀行法師一提到「因果」二字,一些人往往會認為「因果」是宗教性的,宿命論的,甚至封建迷信的。另一些人認為,佛教講四大皆空,諸法皆空,「因果」是來嚇唬人的。所以,大多數人對於「因果」生不起敬畏之心,不知善惡終有報,為所欲為,造無量惡業。待到自食其果,才後悔莫及。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因果」。作為一個佛教的專有名字,「因果」是佛教世界觀中對事物發展規律的一種詮釋。但「因果」絕非是宗教性質的。相反,因果是普遍性的。比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是指「因」和「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