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銳設計師、三聯書店《新知》雜誌美術總監孫曉曦
孫曉曦,1982年生於北京,平面設計師、書籍設計師。現為三聯書店《新知》雜誌美術總監,並與眾多出版機構、國際文化基金會合作。他2015年的書籍設計作品《薄薄的故鄉》獲年度「中國最美的書」稱號。其作品也獲得了HKDA環球設計大獎銅獎、亞洲最具影響力獎銅獎,GDC15平面設計在中國評審獎,臺灣金點設計獎標章得主等諸多獎項,作品多次被收錄《APD亞太設計年鑑》。2012年,他為知名藝術家曹斐和音樂家左小祖咒設計的網站被BLOUIN ARTINFO選入「20個必看的中國藝術家網站」
藝術中國:您是如何開始書籍設計之路的?為什麼著迷於此?
孫曉曦:在我上高中的時候,甚至更早。其實是從聽音樂開始的,往往在買磁帶之前,封面好不好看對我來說是一個默認的輔助選項,然後就注意到書籍封面,那時候國內出版物的整體設計水平還很低,Photoshop剛開始流行,到處都是漸變和特效組成的封面。我就開始把我覺得不好的封面換掉,或做一個我喜歡的蓋住它。當時我買過一本《海子的詩》,那本書的封面其實特別有設計感,但我總覺得不是我心中海子的樣子,於是我就找了一張素描紙重新畫了一個封面,上面亂糟糟寫滿了詩句,然後套上去,覺得特別喜歡。這大概算是我第一個封面設計作品。
第一件自己創作的封面設計作品——《海子的詩》封面
後來進入大學主修平面設計,書籍裝幀只是其中的一門課程,但那時我對書籍設計的理解還很淺。我專門進行書籍設計的時間並不長,我喜歡紙質書的物質感,在新媒體時代,這更顯得珍貴。而且它是流動的,在不同的人那裡會有不同的共鳴,這種未知令人期待,作為設計師,你的作品可以和成百上千的讀者產生對話,這是很有滿足感的事。
藝術中國:您設計一本書通常要花多長時間?
孫曉曦:這個沒有標準,有時候內容可以給我很強烈的感覺,可以迅速找到概念,這種就比較快,類似於靈感,或者它和我曾經想過的東西有重合,不過更多的時候靈感並不可靠,還是需要對內容進行分析,和作者對話,和編輯溝通,通常一本書的整體設計要3-5個月。
藝術中國:談談您和客戶的合作,通常會選擇什麼樣的項目,會拒絕一些項目嗎?
孫曉曦:項目首先得是有趣的,設計師和客戶合作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客戶找到我,應該是想好為什麼找我,我可以幫他什麼,同時我也會考慮客戶想要的是否清晰,是否是我感興趣並有能力完成的。這樣才能合作出大家都滿意的作品。有時合作愉快,相互激發,設計費少點都沒問題。同時,也會拒絕很多項目,一些客戶也沒什麼明確的想法,只想得到流水線成果的項目就會拒絕,因為浪費時間和精力。
藝術中國:您怎麼看待如今電子書對紙質書的衝擊?
孫曉曦:媒介的轉化有時意味著功用的轉化。我不覺得電子書對紙質書是衝擊,我覺得他們是相輔相成的關係,電子書的出現,給了紙質書一個新的機會,以往無論什麼內容都需要印刷出來,這本身是極大的浪費,電子書承擔了很大一部分「傳播」的功能,把紙質書解放了出來,它就更能回歸書的本質,專注於做優質內容。
藝術中國:《薄薄的故鄉》這本書不僅獲得「中國最美的書」稱號,也受到了很多讀者的喜愛,可以說在市場上也是成功的,可以談談這本書的設計嗎?
孫曉曦:這本書是知名導演王小帥的自傳性隨筆,也是他的第一本書,我在接到委託的時候,先是和編輯溝通,閱讀稿件,還重新看了王導的電影,力求從更深層面來了解作者。我發現這本書的內容很私人化,作者對於歷史變革與個人經驗著迷,並且在他的電影中很重視細節。經過反覆思考,我最終確定了這本書的設計方向:個人化的表達、豐富的細節與真實的情感。即我要做一本充滿感情的書。印刷出來的文字具有某種定論的感覺,仿佛意味著歸檔了,而記憶卻不是這樣,它是一種不很確定的狀態,甚至錯誤會充斥其中,因此我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如果作者再次面對自己的記憶會有什麼新的東西產生?這就是成書中大量手寫文字的由來,我請作者重新閱讀自己的稿件並做出批註,批註的內容是自由的,它可以是某句話引發的聯想,或者某個地方的糾正,或者某段記憶的刪除,這種方式再次將作者變成了創作主體,最終小帥導演打開記憶閘門,手寫出了定稿以外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對於讀者來說可能更有價值,可以從更多地角度來了解本書,了解作者。這些遍布的手寫文字生動鮮活,它並不是裝飾性的,而是另一種文本線索。在書上市之後,很多讀者都非常喜歡,也確實感到了真情實感,首印之後再次加印也說明了商業上的成功。
《薄薄的故鄉》王小帥 著(楚塵文化/重慶大學出版社)
《薄薄的故鄉》王小帥 著(楚塵文化/重慶大學出版社)
《薄薄的故鄉》王小帥 著(楚塵文化/重慶大學出版社)
藝術中國:談一談您所理解的書籍設計
孫曉曦:書既是公共空間也是私人空間。書籍設計是一種建造,類似電影或建築,你有不同的元素,你有劇本,你如何來安排紙張、開本、工藝等各種角色。書是立體的,以往書籍設計在大家的概念裡是等同於封面設計的,前不久和一個朋友聊天,在談到書籍設計時,她還一臉驚訝地問我書還有什麼好設計的?大眾的認知也停留在封面是否好看的層面。但作為設計師顯然不能滿足於此。正因為它是立體的,每一個空間、每一頁,每一塊文字,每一個色彩,內在的邏輯,閱讀的空間氛圍都是要考慮在內。但我不主張一味增加成本來做書,也不喜歡無節制地炫技,書籍更主要面對的是大眾閱讀市場,如果書成為成本高昂工藝品,脫離了讀者,它的意義還有多大?同時,也不是說要一味滿足市場、滿足讀者,設計師需要不斷思考,如何開拓閱讀疆域,如何最準確地表達和提升內容,這裡面不止是設計師的角色,編輯同樣重要,一本好書肯定是優秀的編輯理念與創新的設計相結合的產物。
《輕描淡寫》張艾嘉 著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輕描淡寫》張艾嘉 著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羅生門: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選》[日]芥川龍之介 著 (果麥文化/雲南人民出版社)
《羅生門: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選》[日]芥川龍之介 著 (果麥文化/雲南人民出版社)
藝術中國:作為一名新銳設計師如何看待中國書籍設計這個領域發生的變化?
孫曉曦:總的來說在走下坡路。民國時期的書刊設計很講究,無論是版面、字體實驗和內容創新都不輸同時期的西方和日本。解放以後仍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具有水準,主要體現在字體設計,一張小小的電影票或糧票都可以做到布局舒適,排版美觀得當。大的衰落髮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直持續到現在。這和社會文化與大眾消費觀念有關。儘管有餘秉楠、呂敬人這樣的書籍設計大家改變了一些書籍的面貌,但總體水平不高,對於文字不再向以前的設計師那樣尊重和有耐心。處處充滿浮躁。
藝術中國:您的新作《星際唱片》和我們印象中的科普類圖書非常不同,並不是很刻板的感覺,甚至很藝術化,非常特別,談一談背後的想法吧。
孫曉曦:《星際唱片》這本書的設計製作耗時不短,這也是我第一次接觸此類題材。最開始並不是很清晰,因為如你所說,科普書在大家心裡已經有了固定的模式,枯燥的、設計粗糙的,並不注重閱讀體驗。我在了解了書的內容後,發現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故事,這本書的主要作者是卡爾·薩根,美國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天文學家。他畢生致力於與地外文明溝通,是一位很有浪漫情懷的科學家,也是「星際唱片」計劃的推動者。最終,這張特製的唱片在1977年被兩艘「旅行者」號探測器帶到太空。這本書就是這個計劃全面披露。首先這本書的開本是正方形,這一個是因為英文原版就是方的,我們中文版繼承了這一點,另一個是因為唱片的封套是方形的。唱片是整本書形態概念的來源,這本書被插在一個封套中,封套可左右打開,隨書附贈的海報等插在右側口袋裡。在主體書的設計上,重新編排了文字與圖片,尤其是圖片版的設計,具有一定的實驗性,就是圖片大小不一懸浮在空中,營造出平面上的空間感,這是和宇宙契合的。整本書以黑色統領,這既是太空的顏色,也是未知的象徵。在整體的設計上,只用了有限的工藝,比如書名基本和黑色是一體的,只有有光線的情況下才能看到,封套的主體視覺是一個多彩的圓盤,它是抽象的,又很浪漫,代表了音樂和夜空中的光,隨著光的變化,顏色也會呈現出不同面貌。這樣一個偉大的計劃是浪漫而不那麼現實的,所以這本書的感覺也是如此,通過整體設計,它領你走進無盡的世界,為你留下充分的想像空間。
《星際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檔案》[美]卡爾·薩根 等著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星際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檔案》[美]卡爾·薩根 等著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星際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檔案》[美]卡爾·薩根 等著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星際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檔案》[美]卡爾·薩根 等著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星際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檔案》[美]卡爾·薩根 等著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藝術中國:談談您對目前中國書籍設計狀況的看法
孫曉曦:現在市場中書籍設計的情況與5到10年前相比,整體上有了很大提升,雖然水平還是參差不齊,但一般在書店裡看到的已經不那麼災難了。不過現在大家的眼光還停留在表面美上面,而且設計趨同的現象很大,處於市場考慮,很多出版單位會模仿賣得好的封面,視覺風格單一,這很不利於原創設計的發展。
更多書籍封面及唱片設計作品:
李振華攝影集《11:00pm》
李振華攝影集《11:00pm》
個人作品《屋頂上的女人》
個人作品《屋頂上的女人》
個人作品《屋頂上的女人》
《春琴抄》[日]谷崎潤一郎 著 (雅眾文化/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春琴抄》[日]谷崎潤一郎 著 (雅眾文化/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