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 時間:2016-11-28 14:20:57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2021-01-12 藝術中國

新銳設計師、三聯書店《新知》雜誌美術總監孫曉曦

孫曉曦,1982年生於北京,平面設計師、書籍設計師。現為三聯書店《新知》雜誌美術總監,並與眾多出版機構、國際文化基金會合作。他2015年的書籍設計作品《薄薄的故鄉》獲年度「中國最美的書」稱號。其作品也獲得了HKDA環球設計大獎銅獎、亞洲最具影響力獎銅獎,GDC15平面設計在中國評審獎,臺灣金點設計獎標章得主等諸多獎項,作品多次被收錄《APD亞太設計年鑑》。2012年,他為知名藝術家曹斐和音樂家左小祖咒設計的網站被BLOUIN ARTINFO選入「20個必看的中國藝術家網站」

藝術中國:您是如何開始書籍設計之路的?為什麼著迷於此?

孫曉曦:在我上高中的時候,甚至更早。其實是從聽音樂開始的,往往在買磁帶之前,封面好不好看對我來說是一個默認的輔助選項,然後就注意到書籍封面,那時候國內出版物的整體設計水平還很低,Photoshop剛開始流行,到處都是漸變和特效組成的封面。我就開始把我覺得不好的封面換掉,或做一個我喜歡的蓋住它。當時我買過一本《海子的詩》,那本書的封面其實特別有設計感,但我總覺得不是我心中海子的樣子,於是我就找了一張素描紙重新畫了一個封面,上面亂糟糟寫滿了詩句,然後套上去,覺得特別喜歡。這大概算是我第一個封面設計作品。

第一件自己創作的封面設計作品——《海子的詩》封面

後來進入大學主修平面設計,書籍裝幀只是其中的一門課程,但那時我對書籍設計的理解還很淺。我專門進行書籍設計的時間並不長,我喜歡紙質書的物質感,在新媒體時代,這更顯得珍貴。而且它是流動的,在不同的人那裡會有不同的共鳴,這種未知令人期待,作為設計師,你的作品可以和成百上千的讀者產生對話,這是很有滿足感的事。

藝術中國:您設計一本書通常要花多長時間?

孫曉曦:這個沒有標準,有時候內容可以給我很強烈的感覺,可以迅速找到概念,這種就比較快,類似於靈感,或者它和我曾經想過的東西有重合,不過更多的時候靈感並不可靠,還是需要對內容進行分析,和作者對話,和編輯溝通,通常一本書的整體設計要3-5個月。

藝術中國:談談您和客戶的合作,通常會選擇什麼樣的項目,會拒絕一些項目嗎?

孫曉曦:項目首先得是有趣的,設計師和客戶合作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客戶找到我,應該是想好為什麼找我,我可以幫他什麼,同時我也會考慮客戶想要的是否清晰,是否是我感興趣並有能力完成的。這樣才能合作出大家都滿意的作品。有時合作愉快,相互激發,設計費少點都沒問題。同時,也會拒絕很多項目,一些客戶也沒什麼明確的想法,只想得到流水線成果的項目就會拒絕,因為浪費時間和精力。

藝術中國:您怎麼看待如今電子書對紙質書的衝擊?

孫曉曦:媒介的轉化有時意味著功用的轉化。我不覺得電子書對紙質書是衝擊,我覺得他們是相輔相成的關係,電子書的出現,給了紙質書一個新的機會,以往無論什麼內容都需要印刷出來,這本身是極大的浪費,電子書承擔了很大一部分「傳播」的功能,把紙質書解放了出來,它就更能回歸書的本質,專注於做優質內容。

藝術中國:《薄薄的故鄉》這本書不僅獲得「中國最美的書」稱號,也受到了很多讀者的喜愛,可以說在市場上也是成功的,可以談談這本書的設計嗎?

孫曉曦:這本書是知名導演王小帥的自傳性隨筆,也是他的第一本書,我在接到委託的時候,先是和編輯溝通,閱讀稿件,還重新看了王導的電影,力求從更深層面來了解作者。我發現這本書的內容很私人化,作者對於歷史變革與個人經驗著迷,並且在他的電影中很重視細節。經過反覆思考,我最終確定了這本書的設計方向:個人化的表達、豐富的細節與真實的情感。即我要做一本充滿感情的書。印刷出來的文字具有某種定論的感覺,仿佛意味著歸檔了,而記憶卻不是這樣,它是一種不很確定的狀態,甚至錯誤會充斥其中,因此我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如果作者再次面對自己的記憶會有什麼新的東西產生?這就是成書中大量手寫文字的由來,我請作者重新閱讀自己的稿件並做出批註,批註的內容是自由的,它可以是某句話引發的聯想,或者某個地方的糾正,或者某段記憶的刪除,這種方式再次將作者變成了創作主體,最終小帥導演打開記憶閘門,手寫出了定稿以外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對於讀者來說可能更有價值,可以從更多地角度來了解本書,了解作者。這些遍布的手寫文字生動鮮活,它並不是裝飾性的,而是另一種文本線索。在書上市之後,很多讀者都非常喜歡,也確實感到了真情實感,首印之後再次加印也說明了商業上的成功。

《薄薄的故鄉》王小帥 著(楚塵文化/重慶大學出版社)

《薄薄的故鄉》王小帥 著(楚塵文化/重慶大學出版社)

《薄薄的故鄉》王小帥 著(楚塵文化/重慶大學出版社)

藝術中國:談一談您所理解的書籍設計

孫曉曦:書既是公共空間也是私人空間。書籍設計是一種建造,類似電影或建築,你有不同的元素,你有劇本,你如何來安排紙張、開本、工藝等各種角色。書是立體的,以往書籍設計在大家的概念裡是等同於封面設計的,前不久和一個朋友聊天,在談到書籍設計時,她還一臉驚訝地問我書還有什麼好設計的?大眾的認知也停留在封面是否好看的層面。但作為設計師顯然不能滿足於此。正因為它是立體的,每一個空間、每一頁,每一塊文字,每一個色彩,內在的邏輯,閱讀的空間氛圍都是要考慮在內。但我不主張一味增加成本來做書,也不喜歡無節制地炫技,書籍更主要面對的是大眾閱讀市場,如果書成為成本高昂工藝品,脫離了讀者,它的意義還有多大?同時,也不是說要一味滿足市場、滿足讀者,設計師需要不斷思考,如何開拓閱讀疆域,如何最準確地表達和提升內容,這裡面不止是設計師的角色,編輯同樣重要,一本好書肯定是優秀的編輯理念與創新的設計相結合的產物。

《輕描淡寫》張艾嘉 著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輕描淡寫》張艾嘉 著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羅生門: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選》[日]芥川龍之介 著 (果麥文化/雲南人民出版社)

《羅生門: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選》[日]芥川龍之介 著 (果麥文化/雲南人民出版社)

藝術中國:作為一名新銳設計師如何看待中國書籍設計這個領域發生的變化?

孫曉曦:總的來說在走下坡路。民國時期的書刊設計很講究,無論是版面、字體實驗和內容創新都不輸同時期的西方和日本。解放以後仍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具有水準,主要體現在字體設計,一張小小的電影票或糧票都可以做到布局舒適,排版美觀得當。大的衰落髮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直持續到現在。這和社會文化與大眾消費觀念有關。儘管有餘秉楠、呂敬人這樣的書籍設計大家改變了一些書籍的面貌,但總體水平不高,對於文字不再向以前的設計師那樣尊重和有耐心。處處充滿浮躁。

藝術中國:您的新作《星際唱片》和我們印象中的科普類圖書非常不同,並不是很刻板的感覺,甚至很藝術化,非常特別,談一談背後的想法吧。

孫曉曦:《星際唱片》這本書的設計製作耗時不短,這也是我第一次接觸此類題材。最開始並不是很清晰,因為如你所說,科普書在大家心裡已經有了固定的模式,枯燥的、設計粗糙的,並不注重閱讀體驗。我在了解了書的內容後,發現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故事,這本書的主要作者是卡爾·薩根,美國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天文學家。他畢生致力於與地外文明溝通,是一位很有浪漫情懷的科學家,也是「星際唱片」計劃的推動者。最終,這張特製的唱片在1977年被兩艘「旅行者」號探測器帶到太空。這本書就是這個計劃全面披露。首先這本書的開本是正方形,這一個是因為英文原版就是方的,我們中文版繼承了這一點,另一個是因為唱片的封套是方形的。唱片是整本書形態概念的來源,這本書被插在一個封套中,封套可左右打開,隨書附贈的海報等插在右側口袋裡。在主體書的設計上,重新編排了文字與圖片,尤其是圖片版的設計,具有一定的實驗性,就是圖片大小不一懸浮在空中,營造出平面上的空間感,這是和宇宙契合的。整本書以黑色統領,這既是太空的顏色,也是未知的象徵。在整體的設計上,只用了有限的工藝,比如書名基本和黑色是一體的,只有有光線的情況下才能看到,封套的主體視覺是一個多彩的圓盤,它是抽象的,又很浪漫,代表了音樂和夜空中的光,隨著光的變化,顏色也會呈現出不同面貌。這樣一個偉大的計劃是浪漫而不那麼現實的,所以這本書的感覺也是如此,通過整體設計,它領你走進無盡的世界,為你留下充分的想像空間。

《星際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檔案》[美]卡爾·薩根 等著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星際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檔案》[美]卡爾·薩根 等著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星際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檔案》[美]卡爾·薩根 等著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星際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檔案》[美]卡爾·薩根 等著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星際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檔案》[美]卡爾·薩根 等著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藝術中國:談談您對目前中國書籍設計狀況的看法

孫曉曦:現在市場中書籍設計的情況與5到10年前相比,整體上有了很大提升,雖然水平還是參差不齊,但一般在書店裡看到的已經不那麼災難了。不過現在大家的眼光還停留在表面美上面,而且設計趨同的現象很大,處於市場考慮,很多出版單位會模仿賣得好的封面,視覺風格單一,這很不利於原創設計的發展。

更多書籍封面及唱片設計作品:

李振華攝影集《11:00pm》

李振華攝影集《11:00pm》

個人作品《屋頂上的女人》

個人作品《屋頂上的女人》

個人作品《屋頂上的女人》

《春琴抄》[日]谷崎潤一郎 著 (雅眾文化/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春琴抄》[日]谷崎潤一郎 著 (雅眾文化/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2016 GAP中國國際 藝術交流展開幕
    7月9日,「2016 GAP中國國際藝術交流展」在寶能城冊之丘文化書社拉開帷幕。此次交流展以「愛·和平」為主題,圍繞「我和我的……」故事內容展開,共展出了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杜拜和北京、深圳、上海、杭州等近20個城市和地區的2000餘名在校小學生的原創繪本作品。展覽將持續21天,於7月30日結束。
  • 全球藝場·上海時間·11月藝術地圖
    在眾多參展畫廊中,超過 60% 的畫廊來自歐洲、美洲、東亞及中東等海外市場,將近 80% 的畫廊在中國及亞洲其他地區設有展覽空間,其中有超過20家畫廊首次參展。此外,除往屆單元外,本屆 ART021 將帶來全新線上展示單元,33 家畫廊跨越物理距離呈現國際當代藝術精選之作。
  • 2016江服時尚藝術周·第20屆「潤華獎」服裝設計暨模特大賽系列講座
    2016江服時尚藝術周·第20屆「潤華獎」服裝設計暨模特大賽系列講座主題 | 高路入雲端——職業模特之路嘉賓 | 李蔚語      史啟帆   時間 | 11月18日(周五)晚上 19:00地點 |  行政樓報告廳
  • 「藝術中國」——陶詠的時尚水彩藝術
    悅目、陶詠、裔子君、邢健健繪畫作品展等相關網絡報導、先後被騰訊、新浪、搜狗、中國美術網、鳳凰資訊、一點資訊、天天快報、國內各大門戶網站轉載。更多信息上百度、搜狗、搜陶詠作品、陶詠水彩或視覺納物。然而、這裡的視覺納物應該是收集生活素材用於繪畫藝術創作,即用寫實的繪畫手法,藝術的描繪生活一切,納物成為繪畫不能缺少的基礎。▲《傍晚的東京街頭》尺寸:57x38cm創作年份:2020年繪畫最大快感是把眼晴裡看到的光與景搬到紙上,搬到紙上手上要有活。
  • 人體藝術:鄉土文化是中國油畫藝術創作的主要題材來源
    慃肱潁歬骱鶃醑燯酈薅莇樿臘忍矴纓殘狳淥這暀儂脭朑鎞繣堤灊駍皇妴褨弸燀摛誾乕喗娾醬卯婊樼螋宀鹺錎蕘颶硑首先:油畫藝術傳入中國已經有著非常長遠的歷史,油畫藝術在中國已經有幾百年的發展歷史。刵磙賕儕兌譤薎輢溑凘近絍敽妵豬踣邢嫻嶅滝癴霺寽羶柰櫐黶慺梐籐莝輦禇詆棠恢緕咕狺凪繵抹凖鍫寭析泙鈋酜岡在此發展過程中,作為外來文化的油畫藝術不斷被本土化,呈現出多元發展的態勢。鶓隁瘸怵諞雍嶙鉩購裄畣瞣開瑧蔎牼翠蠟珮俘頵冺兌蝄廿瓜畇涶粺稚蔢狇鬤烕開緻瀨棵煠獁喹胂張牑齱紛蛗敭漄鴷鄉土文化與油畫藝術相結合,呈現出一派繁榮的藝術景象。
  • 國際藝術設計館_2020年國際藝術設計館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教授致辭  清華校學術委員會主任錢易院士致辭  芬蘭駐華使館新聞文化參贊溥明睿致辭  常務副主任魯曉波教授 src="https://newoss.zhulong.com/tfs/database/news/2011/10/28/14 查看詳情
  • 「藝展中國」周思中陶瓷藝術作品欣賞
    交叉學科部》,中國科技出版社1992年4 月,獨著(4)《瓷都的危機—對當代景德鎮陶瓷藝術的評論》,臺灣《雄獅美術》以重要文章刊出,見《雄獅美術》 1993/3期,獨著(5)《琺瑯器在中國的演變》《中國文物報》1993/3/28,獨著
  • 纖維藝術如何在中國再生?
    一到11月份生意特別好,因為快到聖誕節了,女同學都要給男同學送圍巾。"圍巾20塊錢一塊,線的成本是15塊,一次可以賺5塊錢,為了提高編織速度,她還跟一位阿姨學會了雙針織法,"中午坐公交車去附近買毛線,回來公交車一路織,下午再織一會兒基本一條就可以織完了。"
  • 肖魯《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肖魯行為藝術的靈感來源於她身為一個中國女人的個人經歷,是對中國藝術中的集體意識的奮力反抗。她的作品常常源於直覺,充滿對抗性和攻擊性,有時是與自身對抗,有時則是與不公平的周遭環境對抗。正如弗洛伊德所指出的,抑鬱是對失去所愛的一種病理性反應 10,表現為自尊的喪失和妄想性的被懲罰的期待 11。當對所喪失的客體的愛退為自戀時,對客體的矛盾情緒就重新投注到自我本身 12。因此,對外在客體的怨恨被內化成為自毀性的力量。不管怎樣,肖魯的大部分作品都存在危險。她認為行為藝術中的偶發性是一種刺激,好像她就等著意外發生一樣。
  • 中國書法史上成交價極高的9幅作品,藝術價值及藝術風格冠絕古今
    中國書法藝術創作歷史悠久,從古至今出現的傑出書法藝術大家層出不窮,他們創作的具有極高書法藝術價值和獨特藝術風格的優秀作品燦若星河,但是因為朝代更替和戰火兵燹等原因,流傳到今天的珍品已極為稀少,因此,目前這些古代書法大家的精品作品,受到眾多書法愛好者和各類收藏機構的關注和青睞,筆者收集了近十年來在各大拍賣會上展出並拍賣成交的九件億元級書法作品
  • 「在地性」觀念與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在地實踐
    受國外影響,自20世紀末開始,在地藝術亦在中國內地逐漸流行起來,並伴隨著城市更新改造、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而逐漸從邊緣走向主流,直至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大景觀。在此過程中,國內在地藝術在地方知識重建、與特定地點聯繫的創作方法論兩個方面形成問題意識。而其種種實踐又以「藝術鄉建」活動蔚為大觀。
  • 尹秀珍《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2014 中國在哪裡,東方藝術博物館,葡萄牙裡斯本;中華世紀壇,中國北京2014 中國藝術 巴西,Pavilh?將成為20世紀中國女性藝術史研究的鮮活文本, 為推動中國女性藝術的發展,促進國內外文化藝術交流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 超導——國際當代陶瓷藝術學術邀請展暨絲路瓷語系列藝術活動
    > 策展人:孫曉晨  Curator:Sun Xiaochen  特邀批評家:高遠、沙鑫、石冠哲、武洪濱、尹丹  Guest Critics:Gao Yuan,Sha Xin,Shi Guanzhe,Wu Hongbin, Yin Dan  展覽時間:2016
  • 中國只有1%的人能看完的文章,記錄了流落在美國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20世紀初,西方收藏界對中國藝術產生了空前興趣
  • 2017中國美術書畫藝術大賽
    為了弘揚民族文化之精髓,鼓勵廣大美術書畫藝術愛好者的創作熱情,促進美術書畫藝術愛好者之間的交流,特舉辦此次中國美術書畫藝術大賽,為您搭建展示才藝才華的舞臺。活動時間:2017年11月28日10時—2017年12月31日22時
  • 聚焦2020中國(青島)藝術博覽會 藝術讓城市更時尚
    11月28日上午,以「藝術讓城市更時尚」為主題的2020中國(青島)藝術博覽會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拉開帷幕。在本屆藝博會上,人們能夠更加直觀地發現與體驗藝術與城市、與產業、與生活、與我們每個人怎樣息息相關。
  • 首屆中國—東協文化藝術周戲劇展演將於12月7—14日在南寧舉行
    首屆中國—東協文化藝術周戲劇展演將於12月7—14日在南寧舉行 2020-12-01 20:0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當藝術「愛」上遊戲:中國當代藝術如何「應用」電子遊戲?
    而在當代中國,我們卻常在兩個,甚至三個分別的領域去討論電子遊戲與藝術。玩家群體、藝術圈、遊戲業內、學界各執一詞,而其中常常被忽視的,便是中國當代藝術場域內的電子遊戲。遊戲行業與學界也處在發展的早期階段,並無藝術自覺與遊戲自覺。此處斷代沒有嚴格的時間節點與依據,主要以敘述方便為主。
  • 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
    12月15日,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在「世界陶瓷之都」福建德化舉行。 李宏圖 攝中新網福建德化12月15日電 (孫虹 柯寧)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15日在「世界陶瓷之都」福建德化舉行,106萬元人民幣的總獎金花落各家。
  • 科技+藝術驚豔全場!六大精品展位扮靚2020中國(青島)藝術博覽會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28日訊 今天,2020中國(青島)藝術博覽會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盛大開幕。走進展區就像打開了一扇神奇的國寶大門,「多媒體五連屏」收錄《文物帶你看中國》3D數字展示項目中多個精品文物,通過人機互動,讓觀眾在屏幕上自由地對文物進行翻轉、移動、拼連,全方位查看文物的各個角度,親身感受到數字文物三維還原展示的精彩;「數字文物展示牆」收錄《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中百餘件來自亞洲11國上百件3D精品文物,以時光隧道的方式排列組合突出視覺衝擊力,通過自主選擇,參與者可控制文物的旋轉、放大或縮小整體與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