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舊事#
「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胡同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林海音。
《城南舊事》是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寫於上世紀50年代的一部中篇小說。作者以平淡、舒緩的筆觸,從主人公——童年英子的視角,講述了英子6歲到13歲小學畢業的童年生活。通過五個發生在身邊的故事,展現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南城底層人們的生活狀態,流露出作者對於兒時生活的深切懷念之情。
林海音出生於1918年,原籍臺灣省苗慄縣,1923年隨父母一起,舉家遷居北京,1948年離開北京回到故鄉臺灣。其以小說創作為主,自1957年,已近不惑之年,寫下代表作《城南舊事》,也是她最具影響的作品。
小時候讀這部小說,是以同齡人的身份,身臨其境,感受「英子」的感受:她歡笑陪她歡笑,她傷心陪她傷心,她迷茫也跟著迷茫。雖然身處的時代已經改變了,但單純、善良、美好的童心是相通的,是不會改變的,也是大人們的世界裡不能理解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如今再來讀卻有了不同的感受和認知。通過悽美、哀婉的故事,看到了「英子」在痛楚與思考中慢慢長大的歷程。
01
《惠安館》的「英子」,潔淨的如一灣清泉,清澈見底。
那太陽光裡飛舞的小塵埃,那厚的可以直立著的棉褲,那被叫做「惠難館」、「灰娃館」、「飛安館」的惠安館都是英子快樂的源泉。甚至被別人指指點點,躲著繞著的「瘋子」秀貞,在英子的眼裡卻並不可怕。她喜歡背著家裡人與秀貞一起玩,喜歡聽秀貞神神叨叨地講自己那傷心的故事。
英子也喜歡俊俏而且溫和的妞兒。 兩個同齡不同命的孩子,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看蓋在藤箱子裡的小油雞。她幫助妞兒找到了親娘——「瘋子」秀貞,幫助「瘋子」秀貞找到了「小桂子」——妞兒。她把自己 手錶送給「小桂子」看時間,把媽媽剛打的金鐲子偷出來,送給秀貞做盤纏。
這時的英子天真快樂,善良勇敢,為了讓妞兒和秀貞娘倆實現願望,幾乎拼盡了全力。她沒有想過,或者說她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這麼幫她們?在她的眼裡,只要能看到她們一家子團圓了,高興了,她自己也就高興了。
在英子的心裡,一切都是那麼簡單,看到的簡單,想到的也簡單。願望都是美好的,結果卻往往出乎人們的意料。秀貞和妞兒的離去,第一次深深刺傷了她,刺痛了她。她傷心痛哭,但沒有人懂得她為什麼哭。她只能將那兩個人刻在心裡,將小胡同的一切都刻在了心裡。
對於一個6歲的孩子來說,做任何事情都是真摯的,單純的,快樂的,又像夢一樣,說不清道不明。
02
《我們看海去》的「英子」,懵懵懂懂,分不清天空和大海,分不清好人和壞人,卻有了想要辨別好壞的意識。
「金紅的太陽是從藍色的大海上升上來嗎?可是它也從藍色的天空升上來呀?我分不出還跟天,我分不出好人跟壞人。」
為了替人撿皮球,英子偶然結識了「嘴唇厚厚敦敦的,是個好人相」的偷東西的「賊」。他說,他偷東西是為了一家子吃飯,為了讓學習成績很好的弟弟漂洋過海去念書。英子相信他,因為在畢業典禮上見到了他,他的弟弟就是考了第一,代表同學們上臺領取畢業證的同學。
這個「賊」以收破爛為名,幹得是偷東西的買賣。英子把他當朋友看待,至於好人還是壞人她分不清楚。莫說是個7歲的孩子,就是成年人能保證能分得清楚嗎?為了生計,為了弟弟讀書,而去偷東西,他算是好人還是壞人呢?偷東西是幹壞事,幹壞事的卻不一定都是壞人,她就是這麼認為的。英子終究是孩子,因為她的原因,「賊」被抓住了。她很想哭,是她出賣了朋友,雖然她分不清好人和壞人,真朋友還是假朋友。
英子有著勇敢的天性,敢於和「瘋子」做朋友,敢於鑽進「鬧鬼」的房子邊的草叢裡,並與「賊」也成為朋友,還約定好要一起去看海。這些不是一般孩子可以做到的。在懵懂之間,她有了想要分辨是非,辨別好壞的意識。
03
《蘭姨娘》裡的「英子」,開始對別人和事有了看法,學會了分辨,學會了保護。
起初,對於那個長了張大長臉,不愛理人,坐下來就不走的德先叔,英子明確表示不喜歡,因為他留下來吃飯,爸爸就會責備媽媽做菜不好吃,她為媽媽鳴不平;而對於那位愛說愛笑,經常帶著去看戲的蘭姨娘,英子卻希望她住下來。這說來還是孩子的心思。
從爸爸在抽大煙的時候,抓住蘭姨娘的「硃砂手」,感覺不舒服,再看到挺著大肚子在灶上忙得滿頭大汗的媽媽,難過得跳起腳來哭,說明英子開始懂得心疼媽媽,有了一些辨別是非的能力。她開始討厭蘭姨娘,就像對待德先叔一樣,不願去理睬。
再後來,通過給兩邊傳信拉線,撮合蘭姨娘與德先叔走到了一起,斷絕了爸爸的念想,讓媽媽又露出了笑臉,維護了這個家的祥和與歡笑。這時的英子已經學會了有意識的自我保護。
破壞了爸爸的「好事」,感覺到內疚,甚至不惜去討好他;看到離開的蘭姨娘,心裡不是滋味,說明英子在情感上有了較為深入的感知。
04
《驢打滾兒》裡的「英子」,懂得了解別人,關心別人,學會客觀地看待人和事。
主動與宋媽聊天,想知道人家家裡的事情,想知道人家孩子的情況,想走進別人的心裡。對於家庭之外的事物有了好奇心,有了感知的意願。
宋媽的兒子「小栓子」淹死了,女兒被送人了,英子也很難過。她幫著宋媽找女兒,想方設法的逗宋媽開心。她厭惡宋媽那不負責任,不務正業的丈夫,吃驢打滾兒時便會想起那個「黃板兒牙」,說他就像頭蠢驢。對與別人和別人的事情,她有了自己的看法和判斷。
宋媽要離開了,英子想到的是:「我簡直想不出宋媽要是真的回老家去,我們家會成什麼樣子,……我們都離不開她!」捨不得歸捨不得,但她明白人家是應該離開的,也應該讓人家離開了。
05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裡的「英子」,有了責任感,勇於面對現實,內心已經開始成熟了。
「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長大了,就意味著要獨立去做一些事情,意味著要承擔一些什麼,意味著要面對一些什麼。蘭姨娘、宋媽、草叢裡的那個「賊」,還有爸爸都已經把英子看作了大人。但英子的心裡是矛盾的,想長大又怕長大,她不想忘記童年裡那些美好的東西,又不願記住那些哀婉的離別。爸爸走了,但英子沒有驚慌,只是說,「我知道什麼事了,我要去醫院。」她很鎮定,很安靜,放下畢業證坐上馬車,走了。花兒落了,她也不是孩子了。
結語:
小說到此結束了,但生活還在繼續,成長的故事還在繼續。
①人終究是要長大的,是要面對你願意或者不願意面對的一切的,誰都無法逃避。一路走來,有苦有樂,有喜有悲,有不理解,有不明白,但花兒總是要落的,孩子總要成長的。過去的都成為了往事,珍藏起來,永遠保存。
②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童年,每個童年裡都有不一樣的故事。不要感傷,不要懼怕,積極地去面對生活賦予我們的每一個瞬間,告訴自己:我要勇敢的長大!
③永遠保持一顆童心,用真、善、美去看每一件事物,去對待每一個人,相信世界是簡單的,是美好的!
我認為這才是一個人的成長,一個人不斷走向成熟的心路歷程。少一些牢騷,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簡單,日子會過得更加有滋味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