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凌晨,微博博主@便便是個野孩子在微博上發布狀態並配一組照片,照片為情侶兩人在深夜於大理人民路所拍,圖中兩人赤裸,動作誇張,這組照片發出後在網絡上廣泛傳播,引發熱議。
當日下午13:21,大理警方官方微博稱警方已介入調查。昨天下午13:13,大理警方發布通知,當事人已被警方行政拘留。
大理是很多文藝青年的朝聖之地,而大理人民路也被眾多旅遊愛好者稱為「最後的理想國」、「烏託邦」,此事一出,關鍵字「大理人民路裸照」立刻被頂上微博熱搜,網友們紛紛發表評論。大部分人對於這組照片表示「無法理解」,直呼「不忍直視」,更有網友讓發布者「滾出大理」。
也有少數網友認為這組照片有一定藝術性,只是一時不能為大眾所接受:「照片的風格很小眾,大多數人接受不了。人出生就沒有穿衣服,穿久了就脫不了了」。
而就像之前很多次類似的事件一樣,隨著事情的持續發酵,不少評論從對事情的評判漸漸轉成對涉事主人公的人身攻擊,也有很多網友開始呼籲大家不要一味地進行道德綁架和輿論譴責:有網友認為追求自己認為美的東西是每個人的自由,當事人在深夜無人的情況下拍照,並未影響到公共場合秩序;也有人同樣認為當事人拍照並無過錯,錯在將照片公開到了網絡上,但當事人已收到警方的合理懲處,網友這樣過度地輿論譴責所形成的網絡暴力是不妥的。
這組照片之所以會引發如此討論,一是因為其中內容觸及到了社會公共道德底線,二也是和中國長久以來的傳統觀念有著莫大的關係,「裸體」的公共道德尺度和藝術界限之間的關係在我國一直以來都尤為敏感卻模糊。
1927年魯迅在《而已集•小雜感》一文中感嘆:「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國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
魯迅的觀點在近百年來數次得到論證,例如2011年曾引發社會熱議的蘇紫紫事件和這次大理事件就多少有些相似之處,「裸體」、「色情」、「藝術」,同樣的主題,同樣的關鍵字,同樣的公眾輿論態度。
而相比於一向避「性」不談的中國人,裸體行為藝術在國外更為常見。
60年代末,由於美國深陷越戰,當時身在美國的日本著名前衛藝術家草間彌生為抗議越戰而創作了「裸體偶發藝術」組圖,在草間彌生的帶領下,這些赤身裸體、畫滿波點的人,出現在紐約著名的公共場合:紐交所、華爾街……在華爾街的遊行中,她還發放了媒體通稿,其中用大寫字母醒目地寫著她的目標:「波點佔領華爾街。」
在德國慕尼黑,2013年的冬季託爾伍德節上,藝術家帶著一眾裸體男女上演行為藝術,他們被關在鐵籠裡吶喊咆哮,此行為藝術旨在為動物爭取應有的權利。
提起裸體行為藝術,不得不提的是以拍攝大型裸體人物照而著名的美國攝影師Spencer Tunick,全球各地已有大約18萬名裸體志願者參與了他的群裸藝術攝影。
Spencer Tunick在創作 「裸遍美國」時,在紐約時代廣場、洛克菲勒中心等公眾場所,曾5次被捕,從2000年開始,他起訴紐約政府,他用一年的時間贏了官司,最高法院判決他的行為合法。他還在維也納,巴塞爾,墨西哥城,巴塞隆納,阿姆斯特丹,澳大利亞等地進行過大規模的裸體秀。斯潘塞堅持認為「只是裸體而已,我用他們來組成畫面,跟色情決無關係。」
沒有了衣服,人體是很脆弱的。這組圖是裸體志願者在阿爾卑斯最大的冰川阿萊奇擺出姿勢供Spencer Tunick拍照。
這組照片寓意著全球變暖奪去了很多冰川,使地球變得更脆弱。在過去的150年內,阿爾卑斯冰川表面大約少了三分之一。Spencer Tunick想以此引起人們對環境的關注。
關於色情和藝術的尺度必然還會被討論很久。但從這些國外的作品來看,我們不難發現,在藝術範疇內,「裸」對於作品而言,應該是一種很重要的表現方式,有著一定內涵和意味,應該是對於表達作品主旨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的,或表達強烈不滿的情緒,或給人以強大的視覺衝擊力,或有著一定象徵意義。
為了博人眼球、迎合一些低俗品味、抓住大眾獵奇心理而進行的刻意卻無意義的「裸」,無疑是假以藝術之名、為了關注量而產生的「色情產品」。
關於「裸照」,藝術與色情之間的界線向來是模糊不明的,但創作的意圖卻是清晰可知的,對於打著「藝術」旗號的意義不明的「裸」,每一個人都是有著對「色情」的辨別力的。